红色文化遗产的“三进入”研究
——以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为例

2022-12-28 06:05彭淑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革命红色

彭淑淑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1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理论内涵

长期以来,学界对红色文化、红色文化遗产的界定见仁见智。综合各方面观点,该文认为,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革命文化[1]。

要全面地、开放地理解红色文化遗产,重点在于准确把握3 个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的核心是“红”,她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体现,是革命的文化;文化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的中国人民,没有马列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红色文化[2]。黄花岗烈士遗存是英烈文化,但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因而不在红色文化之列。现当代的英烈文化在建国之后,也不在该文所指之列。红色文化遗产是“大文化”。涵盖了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的层面。物质形态上,主要是物品、场所、建筑等遗存;精神形态上,主要指物质遗存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制度层面上,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3]。何谓“遗产”呢?红色文化遗产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后,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说雷锋精神,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与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一脉相承,它是光荣传统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时空条件下的新的建构,不能算作遗产。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是开放性的,其外延可上溯到旧民主主义革命,亦可下延至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红色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精神与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其二,红色文化遗产伴随着党的思想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红色文化遗产的核心是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三进入”指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推动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入”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紧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和意义。界定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明确了“三进入”工作的定义和由来,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含义就清晰了。“进教材”指红色文化遗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框架,作为内容直接加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也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框架下,编排形式丰富的教材。红色文化遗产进了教材,不等于进了课堂。呆板生硬、照本宣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了课堂,“进课堂”强调和追求的是贴近时代、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4]。红色文化遗产“进头脑”即将红色因子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升华为观念和信仰,最终落实于学生的行为。各环节有各自独特价值。“进教材”是基础,是“进课堂”“进头脑”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进课堂”是统帅,指导和促进“进教材”“进头脑”的发展;“进头脑”是最终目标,“进教材”和“进课堂”都是为了红色遗产“进头脑”,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意义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5]。讲好红色文化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能够塑造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红色文化遗产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而红色文化遗产的“三进入”正是践行这一目标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传播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是传播党理论的主阵地,做好红色文化遗产的“三进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6]。

2.2 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增加正能量的主动作为

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亟待赘续红色血脉,而红色文化遗产的“三进入”正是我们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增加正能量的主动应对和积极选择,其现实意义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7]对社会实践主体而言,红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革命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红色基因,用党的科学理论鼓舞人、武装人、塑造人,具有精神树人价值。

2.3 应对文化挑战,消除文化冲突,确保文化安全的积极应对

红色血脉的灌注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在当今流行文化、娱乐精神、颜色革命等的冲击之下,红旗的颜色暗淡。思想舆论呼叫主阵地,社会文化亟须“定海的神针”。宣传党的奋斗历史和辉煌成就,需要讲好红色故事,强化红色教育,同时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以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 红色文化遗产的“三进入”现状分析——以大别山地区为例

3.1 红色文化遗产的危机之一——碎片化

我国的红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分布离散,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文化遗产有130 余处。但这些红色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红色文化遗产面临散失、湮没的危险。在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红色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遗弃。如新四军五师野战医院旧址、“七七报社”所在地,因影视拍摄而满目疮痍。其次,真实性是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核心。然而,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红色文化遗产的背景、功能、形式等失去“原真性”。近些年来,有关红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层出不穷,如部分红色影视作品歪曲、抹黑红色文化遗产。

3.2 红色文化遗产的危机之二——变异化

流行文化以其通俗易懂、感官享受、紧跟时尚潮流的特征,被社会上绝大多数的受众所接受,而红色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娱乐精神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弱化、政治观念淡化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注入。颜色革命打着争取“民主、自由、人权”的借口,制造舆论,否定我国历史、传统文化和我国的领袖和英雄。

3.3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难度

主要原因:红色文化遗产的普查之难、编撰之难;红色文化的建构之难。首先,红色文化遗产旧址多偏远,交通不便,造成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工作难度提升。其次,红色文化划分为物质及非物质层面。革命理论方针、政策、精神信仰以及道德等,这些非物质的精神如何融入教材是一个难题。再者,红色文化遗产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到各发展阶段,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最后,红色文化的建构困难。我国红色文化载体广泛,但是大部分遗址、遗迹等在史料阐述与宣传层面未达到文化建构的高度。

4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基本范式——以大别山地区为例

4.1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基础工作

首先,红色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进而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因此不仅要咨询红色文化遗产的相关专家,更要深入革命遗址、革命老区、历史名村等,实地探访革命基地,核实革命烈士事迹,现场采访革命烈士后人,扩大统计范围,才能更精准地盘查红色文化遗产。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地区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开展革命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革命遗址、遗物、文献等红色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故事、革命歌曲等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称[8]。其次,红色文化遗产的基因编组,即“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子的提炼和归类。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的核心是革命精神,其因子就是“三观”要素,通过基因编组把其内核武装为理论与思想的一部分。

4.2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核心工作

“三进入”的核心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只有把握“进教材”这一先决条件,才能确保“进课堂”的教学实施,进而实现“进头脑”的根本目标。要做到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红色文化遗产有关内容作为一种课程背景、史料、佐证或案例,插入到现有的相关课程;其二,将有关内容制作成专题,作为知识点或章节内容进入相关课程,编辑红色文化专题系列拓展内容。如设想《大别山红色文化读本》内容体系,可以考虑两种编写方式:人物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其一,按照人物纪传体形式来撰写《大别山红色文化读本》,它的功能在于纪念红色文化革命历史上曾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其二,按照纪事本末体形式编制《大别山红色文化读本》,即以红色文化历史事件为主编写史书体例。要做到生动进课堂,红色文化遗产可以对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从横向上可以与历史学、文学、旅游地理等学科相互借鉴、避免在内容上简单重复;从纵向来看,在大中小一体化背景下,可与其他学段衔接,或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如红色文化系列选修课程“十大元帅评传”“革命伟人生平与思想”“大别山红色文化歌曲经典欣赏”等。

4.3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系统工程

把“三进入”的“进教材”作为服务“进课堂”的铺垫,只有红色文化遗产“进教材”才能确保红色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课堂”是践行红色文化遗产“进头脑”的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到三者的系统性在红色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4.3.1 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统筹

把课上讲授与课下活动、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遗产的精神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其一,统筹课上课下。课堂上,政治教员是关键。只有政治教员认同并信奉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高效地驾驭课堂。因此要提高政治教员及学生对红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和信奉,把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有机统一起来。课上要注重寓教于行动的教育形式,如可借助影视、讲座、网站等形式。坚持把考评教员和考核学员结合起来,学员学习态度和实践转化成果与政治课教员教学效果是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其二,统筹校内校外。校内以课堂为主阵地,校外开发活动课程,如组织参观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中共一大代表留下的会馆等党组织活动的历史遗迹。学生们自主组织红色文化遗产宣讲团,开展以红色文化遗产经典为主题的演讲、歌咏比赛。以社区为面,扩大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参与意识。其三,统筹线上线下。线上,结合时代特征把红色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与网络媒体相结合,打造以红色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一系列富有号召力、影响力的红色文化遗产媒体平台,定时发布更新红色文化资源相关内容,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开展红色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线下,举办红色文化遗产校园文化节,进行红色文化遗产作品的自主创作和传播,如传授红色文化歌曲,举办红色文化遗产绘画展览,拍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微电影等。

4.3.2 红色文化的构建

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文化的建构价值。从红色文化资源到先进文化能动作用的实现,还需要有一个建构的桥梁。建构包括两个方面: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是文化在空间(本土和外埠)的扩张和时间(古与今)上的承续,是文化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内核的方式、方法、途径和限度等。文化认同往往是群体性的认同过程,体现为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9]。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是构建红色文化的基础工作。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对红色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三进入”有直观形象的教育和感染作用。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主要构建思路:首先,教员讲与学员学的互动是高校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三进入”的趋势。红色文化认同的构建,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多元主体的,人人都应主动成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其次,创建红色文化遗产校园环境。除了传统的观看经典红色影视外,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革命历史纪念馆,掀起一阵积极开展红色文化遗产活动的浪潮。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过河靠撑船,革命靠宣传”,推进红色文化遗产走心入脑,必须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声势,让其中蕴涵的一系列重大思想、重要观点走出广播电视,进入网络媒体[10]。通过网络平台如学习公社,学习强国等来优化传播的效果,拓宽交流渠道,在全网灌注血脉。同时,做好网络舆论阵地的监督管理工作,营造好的红色文化氛围,牢牢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5 结语

红色遗产“三进入”工作作为凝神聚气、铸魂育人的伟大工程,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遗产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是红色遗产“三进入”的必由之路,指导着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新思想的“三进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战略新举措,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光荣任务。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革命红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红色是什么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红色在哪里?
Tough Nut to Crack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