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语言交际与认知

2022-12-28 06:05张冠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关联话语语境

张冠男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交际与认知是语言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人类智能机制。人们在处理复杂的语言信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认知行为或交际任务,主要包括语音识别、结构分析、参数分析、信息提取、信息源聚类推理等,从而对信息结构进行处理。因此,有必要寻找到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话语的生成[1]。语言交际与认知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如果用普通的认知模型来代替传统模型,可能更符合语言现实,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人类的语言智能。

1 相关概述

有关语言认知与交际的建设工作,一般应该注重工作实效,这是新形势下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问题。

1.1 语码模式与限制

认知与交际是包括两个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一个工具修饰另一个工具的外部环境。因此,在第二个工具的建构过程中,构造了一个类似于第一个存储的相关表达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的表述中,认知与交际理论是一个偏向于单一的模型。近年来,许多哲学家,特别是保罗·格蕾丝和大卫·刘易斯,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传播理论模型,我们称之为“推理模式”。在关联理论中,我们提出了一些论点来证明共同知识的概念,这在心理学上是难以实现的。

1.2 推理模式

19世纪50年代,格蕾丝发表了一篇题为《意义》的文章,引起了当前学术界的许多争论。格蕾丝通过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交际模型,即我们如何在关联理论中使用它来假设。以玛丽和彼得为例,玛丽特意告诉彼得自己喉咙痛,她所要做的就是让彼得听到她嘶哑的声音,给他提供一个明确的证据,即可以证明玛丽的喉咙痛。想象一下,玛丽6月2 日告诉彼得,她在前一个圣诞夜得了喉咙痛,所以她不太可能直接证明自身喉咙痛,那么,她该怎么办?她可能会说:“圣诞节晚上我喉咙痛。”玛丽直接对彼得点头,也就是直接告诉他在圣诞节晚上喉咙痛。玛丽的最主要目的是告诉彼得她喉咙痛。以这个为例,可以很好地说明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可以是提供直接证据,也可以是提供信息传递的方式。

1.3 关联性和明示推理交际

人的认知与交际是一个整体,它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知识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在认知环境中想要认识另一个人,当他处在同一个环境中时,他可以推断得出相关的论断。一种思想,包含了在这种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影响它的思想动态。信息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更为坦率的认知和交际的形式。认知与交际的目的是在交流者和听众之间创造一种坦率的交流方式[2]。在使听者理解信息的同时,也明白了明示推理交际的相关意图,通过交际产生刺激,使两者之间产生相同的关联性,通过对交际意图进行一定的刺激使听者明白多项信息。

2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语言认知与交际的规则策略

在语言认知与交际方面,不仅要考虑语法,还要考虑语言规则。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语言规则和语言策略。语言规则决定了语言系统的规范与准则。语言策略是读者根据语言环境和经验从多种角度进行选择的最合适的方法之一。语言策略从本质上讲,是认知和交际的基础,它不仅与语言规则产生非常强的关联性,而且还受到语言使用的限制。在语言策略研究方面,Grice 提出了著名的理论与原则,主要包括4 个标准:质、量、关联和方式。通过对Grice 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会话有4 个标准,但合作原则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话过程或关联准则,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他准则的运行,但对关联准则的描述还不够具体,主要体现在关联的特征、性质与自身等。在其理论中,关联标准并没有像其他标准那样受到重视[3]。因此,这也导致关系的性质是模糊的、不够明确具体的。

2.1 关联理论的背景

基于Grice 会话理论,Dance Partners 和Roan Wilson 在《交际与认知的重要性》一书中对“关联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我国,沈家璇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研究与发展》中对关联理论进行了评述,认为关联理论主要是以J.A.F 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人类大脑是一个中枢系统,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外部刺激信号(SITM-US),一般由中枢系统处理。1980年代,Fedor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认知过程不能被检验,中央处理系统的非模块性具有两大难点:(1)中央处理系统的功能理念是比较固定的。(2)在中心过程它不能被压缩,也就是说它不能限制人类的认知活动,总是试图获得最大的影响。他们把交际过程解释为一个“信号演绎交际”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坚持重要性原则,以倾听为重要手段,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威尔逊认为认知环境,主要是在同一个外部环境中进行交流。在认知、推理、信息提取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能力[4]。因此,在心理表征建设上,相关的能力水平都与认知与交际存在联系。

2.2 关联理论在语言认知与交际的关联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中的一种关联理论:交际与认知。该文以关联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分析了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也就是说,人类的认知倾向于符合交际的最大关联原则。交际原则即交际中的每一个词(或推理中的其他动词)都应该假设为同一个话语或行为。在关联理论中,关联被认为是话语、思想、行为、情境等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特征。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对新信息的处理是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的。因此,关联理论是一种新的信息处理理论,对于信息的处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接受和理解话语的过程中,新的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使得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接近于真实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认知加工对特定输入的影响越大,关联性越强;反之,加工越小,关联性越弱,两者之间起到反比的效果。根据关联理论,需要理解语篇的语境不再被视为预设前提。首先确定语境,联系具体的交流情况;其次确定关联度,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情况;最后确定相关信息,明确交流的具体内容。在关联理论、语境假设和认知假设的基础上,听者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境假设。为了在交际中取得成功,我们在语篇和语境假设之间找到了最佳的联系,并通过关联推理从隐含语境中推导出关联相关度,实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5]。关联理论挑战了格蕾丝的会话理论,认为交际不是建立在合作原则之上的。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相互理解。

2.3 关联理论的语言认知与交际的语用推理

关联原则不是传统的,而是描述性的,因为任何语言交际活动都必须具有关联性,人们不是试图证明某一交际活动是否具有关联性,而是要找到这种关联性。然而,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哪种现象对他们的努力最有意义呢?有些现象似乎会自动引起人们的注意,如鲜艳的颜色、沁人的气味、婴儿的哭闹等,而对这些现象的反应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联想反映。在认知系统中,话语也是直接的,因为话语是一种信号,是一种交际刺激,关联假说不是最大关联假说(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果)。最佳关联(以最小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利益,说话人更受关联原则的支配。因此,说话人不能指望找到对听者的信念系统有最大认知影响的说话人,但说话人也有传递信息的目的,因为他们知道听者将尽最大努力识别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排列语句。

3 关联理论在语言交际与认知中的意义

3.1 重要作用

关联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提出了两个独到的观点:一是语篇理解是一个语境过程,是语篇与语境相关信息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关联理论不仅提出了关联理论相关原则,即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对关联的研究来选择实现,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最佳关联的概念。在正常的交际中,接受者总是遵循最佳关联标准,在认知过程中,试图获得足够的语境输入效果。语境效果就是语境意义,是新信息与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境是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假设,它指的是一种假设,即听话者存在于世界之外,但对世界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语境是不可自由获得的,它要求人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去思考和推理。经过思考和推理,话语能否获得语境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记忆和想象力是构成语言的必要条件;其次,语言本身的视觉复杂性、心理作用越大,关联性越弱、越复杂。心理努力越大,语境的影响就越大,关系越密切,获得这些效果所需的心理努力就越少。更重要的是,通过最小的心理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认知对语言的理解程度。然而,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只希望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心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从而产生最佳的语境效果。在语境中,话语与语境的结合使人们更容易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而这两种最佳关系又是基于最大关联的最佳关系,最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这也就是人们喜欢在理论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式说话的重要原因[6]。

在语言认知与交际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个是编码—解码模式;另一个是明示和推理。首先,要确定逻辑内容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对话语的内容进行准确解码和识别来实现形式逻辑,一般可以分为识别、指代、选择方法3 个子任务,运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程度;其次,准备把握关联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于预设的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拥有着不同的语境和效果,实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原则总结出具体的实践方案。

3.2 评价

Sperber 和Wilson 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认为信息处理的有效性总是与一个特定的目标相联系的,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原则来取代合作原则。事实上,在提出了4 个会话标准之后,刘华对礼貌原则、合作原则进一步完善,阮葵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修正,并将其应用于交际。为了解释言语交际,有学者还提出了内隐推理的“十步”模型,并结合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内隐推理模型,即SAS。然而,关联原则试图将以往语用学中的许多原则统一起来,有助于提高语用学的准确性和系统性。语用学关联原则和合作原则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交际的解释,试图区分显性话语和隐性话语。关联理论试图从整体上解释“图式—推理交际”,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7]。关联理论提出了“相互反思”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因此,人们创造的“认知环境”必须考虑到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信念的差异。

关联理论也有些许不足之处。第一,关联理论的目的不在于研究过程,也不在于语言研究,而在于对语言的理解;第二,由于认知科学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关联理论在推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终会与关联理论产生矛盾;第三,在语言交际中,有时人们无法理解语言,从而阻碍了交际的处理。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话语解释的结论是正确的。关联理论仅从人类认知结构的角度来探讨主体对思维过程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客观、信念体系、目的等因素[8]。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人们有不同的想法和信仰,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因此,语境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

3.3 关联理论的演绎机制

基于人类的心智模型,关联理论是一种演绎系统,这一系统广泛存在于人脑,且以形式化的方式存在。在实际演绎机制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演绎系统的形式化方式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在传统的语用推理应用的过程中,演绎机制主要是以非形式的方式出现,那么我们也需要知道形式和非形式的区别,以此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演绎机制。

一般来说,非形式演绎机制主要涵盖了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包括and、then、if、or 等各种逻辑连词。在逻辑演算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演绎规则、使用的前提条件以及我们会得到怎样的结论。然而,在非形式推理的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以什么为前提,使用什么规则,因此也无法推断出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因此,很多语用学家,如格赖斯在实际对语用推理系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样的。我们在实际推理或了解会话含义时,可以利用推理的方式了解到听话人是怎样利用演绎规则去推理的[9]。然而,在推理的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规则、结论不同,可能会得出与说话者意思不同的结论。这就表明,演绎系统在实际演绎的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演绎的过程是按照以下程序来开展的,一般在演绎机制中可能会存在由假设构成的规则。利用演绎机制可以将其中的假设读懂并提出其中的逻辑成分,使其应用于假设的演绎规则。在输出假设时,系统也会得到一个规则。一个规则提交关于输入假设的描述时,机制就会检测是否在记忆中有合适的假设。若是存在合适的假设,那么系统就会得出相应的规则[10]。然而,若是假设要输入在记忆中,那么系统就会首先去探究这个假设是否存在,或者是是否存在否定假设。若是存在假设,演绎系统就会拒绝写入,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重复的问题。对于非形式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是逻辑学家为了完整而创建的。在这一系统中存在很多假设,这些假设由无限蕴含。也就是说,完整的系统就是能够得到一系列逻辑隐含一样的演绎规则。

4 结语

该文主要对关联理论、语言交际、语言认知等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推理与研究,有助于提升对关联理论的研究,实现新形势下对于关联理论的全新认识,助力于日常的语言认知与交际相关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化文明步伐的不断加快。因此,在日常的语言交流过程中,要注重对于信息的处理和资源的分配,加强语言认知与交际的能力和水平,以便实现最好的成效,达到一般性的认知理论水平,提高日常的交流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关联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跟踪导练(三)2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