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之道
——以《中国舆论场》为例

2022-12-28 06:38杨伟鹤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6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舆论栏目

杨伟鹤

一、绪论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具有强大传播力的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也越来越多地让人们受到海量信息的包围。这些新媒体在呈现形式上和传播渠道上的多样化特点使信息传递更精准、人们接收信息更为便捷,随时随地能接收到即时信息。同时,新媒体也使受众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消息发布者、传播者,甚至参与新闻生产。近年来,面对着移动互联终端技术的普及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势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必须改变原本既定的轨道,探索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模式。传统媒体顺应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通过创办网站贴近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也有些传统媒体选择与网络媒体联合生产和发布内容以拓宽渠道,持续培养受众。而新兴媒体也在和传统媒体的合作中汲取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上的优势弥补自身局限。在媒介融合实现之后,不同传播媒介的优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缺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由此,媒介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中央电视台根据媒体融合的时代要求,打破传统采编业务流程,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和生产流程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推出了首档融媒体节目《中国舆论场》。节目以融媒时代传播内容与渠道的新变化为基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是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一次大胆尝试。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及特征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概念

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关于电视评论的定义是:电视台以广大受众为对象,就当前实时热点、重大新闻事件,通过电视的形式客观描述加评论,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征

1、新闻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的基本特征为:新闻性、政论性和群众性。新闻性指的就是评论的内容具有时宜性,是刚刚发生不久的新闻事件或是当下引起社会轰动的热点话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类型,学者和传媒业内专家们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大都强调了其“新闻性”特征。《中国应用电视新闻学》明确指出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和其他新闻节目的区别:“电视新闻评论是就新闻事实而发表论点、意见的电视新闻节目,它与消息类、专题类新闻节目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任务是报道事实,传播新闻信息,而电视新闻评论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或传播电视台或评论员、新闻主持人的看法,以观点、见解来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曾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孙玉胜也在著作《十年》中指出:新闻评论节目评论的是新闻内容,并非报道形式。

2、政论性

政论性体现在该类节目都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评论,谈出嘉宾的观点或论点,以理服人。而群众性则是指所播发和评论的内容都是时事热点话题,都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某些节目也邀请了普通群众参与评论。有些学者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义为“政论”,例如:胡文龙、秦硅、涂光晋在《新闻评论教程》中就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义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形象化的政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细化类型,是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向受众展示事件真相、重要细节,解析新闻热点,分析相关问题,并从事实中总结观点和经验,引发思考。新闻热点涵盖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重大政治议题、社会热点问题,所以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义为“政论”,是忽略了电视节目发展中报道角度的多样化和评论思维的发散性。

三、《中国舆论场》的创新分析

(一)《中国舆论场》节目的融媒路径分析

2016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强力推出首档融媒体节目《中国舆论场》,该节目于每周日晚19:30-20:30在中央电视台四套面向全球直播。节目借助央视网的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各种媒体平台上的热点舆论话题进行分析,并利用融媒体的模式调动各终端用户和演播室嘉宾一同参与互动进行话题讨论,形成即时传播与全民互动的全新模式,不仅提高了节目的趣味性,也给电视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让一向“高冷”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始“接地气”。节目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互联网媒体、移动新媒体进行了深度结合,打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融合平台。

一方面,节目开辟了“一榜知舆情”板块,并与央视网共同推出“中国舆论场指数”,借助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全网的新闻热点舆情进行实时关注,梳理一周以来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在新浪网设置官方微博平台发布每日舆情最热TOP10,在节目中发布每周舆情最热TOP10。在央视强大的社会资源背景下,节目邀请权威专家在演播室进行解读,纠正网络舆论的偏差,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在各媒体平台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信息畅快互通、资源优化共享的融合平台。

另一方面,节目设置了“虚拟现场观众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摇一摇·电视”功能抢入场券,入座演播室现场成为虚拟观众并直接参与节目互动,实现了电视媒体与移动新媒体平台的融合。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体收看节目,也可以通过央视网、央视影音客户端的同步直播观看节目。错过直播时间的观众,仍可以随时随地在央视网或央视影音客户端上进行点播,使直播和点播有效结合,满足了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中国舆论场》节目的创新特点

节目从不同层面发掘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优势,电视、网络、移动新媒体三方面形成了互补,增强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黏性,可谓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深度融合尝试。

1、全员互动,玩转大屏小屏

节目在直播间大屏幕设置“虚拟现场观众席”,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摇一摇”功能抢入场券,入座演播室现场成为虚拟观众。借助这一环节,全球的网友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微信客户端进行实时抢票,都有机会进入当期节目的直播现场。微信用户一旦成为在线观众后,其使用的微信头像也将在演播室大屏上显示。在直播过程中,观众还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和视频信息参与互动,也可以直接向嘉宾进行现场提问,为现场嘉宾点赞,实现了实时传播与大小屏互动。

节目每期都会与收看、参与直播的观众分享10万元现金红包或礼品卡券。在直播过程中,节目不定时发出三次红包,根据主持人提示或者口令,通过微信摇一摇进入手机端互动页面,红包界面自动弹出。这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给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带来一缕清新鲜活之气,打破了以往新闻评论节目“你说我听”的刻板模式。

2、全民发声,汇聚多元观点

针对节目发布的“中国舆论场指数”榜单上的话题,每期节目都会邀请三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理性的解读。这些嘉宾包括网络舆论意见领袖、时事评论员、资深媒体人等。在节目中,主持人还会不定时地根据不同话题内容,联系政府部门管理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Face Time视频连线或电话采访,及时对新闻事件疑点、难点和争议点进行解答,回应网友的提问,以倡导有效沟通,传递真实声音,反映社情民意。同时,网络民调、微信及微博留言也在实时接收观众的意见信息,只要观众愿意对正在进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参与到直播节目当中。这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多元观点得以呈现,既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节目的关注度。

3、双档主持,串联多屏现场

与以往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不同,《中国舆论场》节目在演播室内设置了两名主持人。整个节目行进过程中,负责把握节目进程的主持人以大屏幕为背景面对现场嘉宾席在主演播区域内自由活动,使用口语化极强的语体主控话题进展和节目进程,他手持手机终端,根据节目需要适时通过Face Time视频连线或电话采访场外嘉宾,并与嘉宾积极互动。另一位主持人则在大屏幕一侧的主播台后,通过面前的电脑,将右手大屏幕中的“虚拟现场观众”与右手的现场嘉宾进行串联,让线下线上、场内场外在节目直播过程中有机互动。这打破了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以主持人叙述为主的模式,让多元观点与主流思想在节目中得以体现。

四、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改革创新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为适应媒介融合的主流,在积极主动改革创新,不断地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从而广泛传播自己的声音。

1、着力提升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时效性,更多增加贴近时事的评论选题

媒体环境不断发生着巨大变革,特别是新媒体对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时效性构成极大冲击,作为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必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才能第一时间引导舆论。

2、树立开放式理念,丰富栏目的信息来源,吸收多方的评论观点

追随新媒体环境下评论意见、评论观点的开放大势,进一步加强新闻评论栏目的开放性,创造受众自由的互动平台,从而实现受众对新闻事实发表的观点多元化。而以评论为核心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应该发展一个开放自由的意见表达的平台,单方声音不能控制引导舆论的主场,保持多元化意见表达的平衡。

3、积极介入新媒体,利用微博开展即时性、滚动式评论

为扩大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影响,必须增加议题整合过程中新媒体这一新角色。新闻评论栏目的官方微博安排专人写作评论,要求对事件的相关评论与事件的发生基本保持同步。由新媒体的介入,在微博上的发表评论,反过来引导电视评论的效果。

(二)拓展网络平台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

随着三网融合在社会领域中作用的增大,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传统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发展改变。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借助网络平台拓展自己的空间,尤其利用新媒体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进一步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媒介融合的发展带动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同步直播,这也可以看成一种网络评论的文字直播形式,即现场直播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文字为载体实现同步直播。新媒体环境下,主要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视角、传播语言几个方面影响了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多元化发展。

传递信息被称为传播,信息是传播的内容。拉斯韦尔所提出的传播过程是由传者对受者通过某种渠道传播了信息,从而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即“5W1H”。媒介融合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互通,网络平台是信息的传输、接收、共享平台。互联网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原始的人际传播上升到一定技术上的传播方式。借鉴拉斯韦尔的“5W1H”传播模式,那么这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研究通过什么渠道即媒介研究,以及这种反馈渠道即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借助网络这个大平台,使千千万万受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对自己所关注的新闻评论发表自己的建议,同时,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互动性,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进行互动。

从人民网的“观点碰撞”栏目的第二部分“评说链接”为例,一般来说至少选择两种不同的观点作为链接,一般是针锋相对的两种说法。通过双方或者单方的互动,丰富了受众的新闻评论的内容。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借助网络平台的广泛性、丰富性与互动性特点,受众之间互动评论,必然会使电视新闻评论趋于多元化,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或者不同新闻事件发表评论性建议,互动的参与性无疑影响着电视新闻评论的多元化发展。

(三)促进栏目形态融合创新

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栏目形态在竞争中发生着变化,其中栏目形态的融合创新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主要呈现出三种融合形态:一是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和电视新闻专题、谈话类栏目的相互融合,或者说它们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有的栏目往往很难按照传统的标准说是哪一类型的栏目形态,意见性信息和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在这些栏目中不断变化。二是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自身内部的栏目形态融合,出现了新闻述评和评论性谈话栏目两种类型的杂糅栏目形态,将思辨性强的评论性谈话栏目的特点和画面感与故事性强的新闻述评栏目特点进行组合,更能体现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优势。最后是因为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收视率上的不太如意,而又因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不可或缺,电视新闻评论往往参杂到各电视栏目中,尤其是消息、现场直播等新闻栏目中都出现了电视新闻评论的身影。虽然没有独立栏目形态的电视新闻评论,但是并不是说没有电视新闻评论。

融合时代要发展,需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央视根据融媒体的时代要求,推出的首个融媒体节目《中国舆论场》。节目有两大板块:第一部分是网罗天下,通过跟人民网等媒体的合作,梳理一周以来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所关注的热点,用图表、排行榜等方式进行归纳点评;第二部分是舆情分析,选择一周关注度高的一到两个话题,请专家在演播室用专业的分析、科学的解读来纠正网络舆论的偏差,破解网络舆论迷雾。该节目邀请网络大V做主持人,将电视、网络、移动新媒体相结合,增加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联合。尤其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成为现场的虚拟观众,还可以发布文字和视频信息进行互动提问,真正将观众即时带到了现场。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主持人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和观众的问题现场连线或采访有关人士,提升了沟通的有效性。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够随时发声,每一个疑问、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争议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权威的解答和回应,栏目追求深度思辨,为其他电视台利用融媒体技术制作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做了一个好榜样。

五、结语

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和媒介变革的要求,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做好前期策划和节目定位,关注社会热点,增强互动,打造品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水平,这是所有电视媒体都正在面临的课题。只有直面挑战,勇于创新,顺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充分认识和发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作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才能走出困境,在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自身作用,并使电视媒体从重视“新闻立台”到追求“评论强台”。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舆论栏目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