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术后头痛验案

2022-12-28 11:11原晓玲杨发明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平卧合谷经脉

谢 文,原晓玲,杨发明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术后头痛是指在进行全麻手术之前有或无头痛史的患者,在经历手术之后头痛加重或新发头痛,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头痛和慢性头痛[1]。相关资料显示,术后头痛的平均发生率为19%~25%,通常出现在腰麻手术后的1~3 d[2]。术后头痛一般可于7~14 d内消失,但少数患者头痛症状可持续数个月,甚至更长时间[3]。典型的术后头痛表现为坐位或立位时头痛明显,平卧后头痛明显减轻,临床多采用体位干预的手段,患者术后须去枕平卧6~8 h[4],常造成颈腰部酸痛、僵硬等不适症状,而镇痛药物对术后头痛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易引发不良反应。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毫针针刺治疗术后头痛取得显著疗效,现分享应用针刺治疗术后头痛验案1则,以飨同道。

1 病案资料

患者,女,45岁,平素因工作原因伏案久坐,4个月前出现便血症状,量少,色暗红,间歇性出血,肛内肿物脱出,坠胀疼痛,劳累后症状加重,经肛肠科门诊专科检查后以“混合痔、肛乳头肥大”收住入院。2020年12月4日经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行“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术+肛乳头肥大切除术”,术后予以肛肠科常规护理,禁饮食,以及预防感染、止痛、止血等对症治疗,术后当日即出现头痛,两侧额角(头维穴附近)刺痛,枕骨粗隆上缘胀痛。予以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口服治疗以缓解疼痛,每日0.1 g,早晚分服,服用3 d后症状未见缓解。刻下症:患者两侧额角(头维穴附近)刺痛,枕骨粗隆上缘胀痛,平卧时疼痛可缓解,直立或坐位时头痛加重,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自觉脐中有凉感,腹部胀满,纳差,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术后头痛。中医诊断:头痛,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通窍止痛。予以针刺治疗。取穴:列缺(双侧)、合谷(双侧)、后溪(双侧)、上星、头维、百会、四神聪、中脘、足三里(双侧)。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取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列缺沿手太阴肺经循行方向向下斜刺15~20 mm,合谷直刺15~25 mm,后溪直刺15~25 mm,上星沿皮刺入15~20 mm,针尖透向百会方向,头维向后平刺13~26 mm,百会直刺8 mm,四神聪向百会平刺15~20 mm,中脘直刺25~40 mm,足三里直刺25~40 mm,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留针10 min后行针1次。每日1次,2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勿食寒凉之物,饮食宜均衡清淡。针刺第2日,患者诉头痛大减,遂守上方继续针刺1次,3 d后随访,患者诉头痛消失,两周后随访,患者诉头痛未再发作。

按语:术后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脑脊液渗漏有关,麻醉过程中脑脊液通过硬脊膜的穿孔进入硬膜外腔,导致颅内压降低,颅内血管及脑膜受到牵拉,进而造成神经性头痛[5]。相关研究表明,术后头痛的发生率与穿刺针的大小有关,可能因为较粗型号的穿刺针形成的创口更大,导致脑脊液流失得更多[6]。此外,不论选用何种手术方式及麻醉药物,女性及合并焦虑、偏头痛或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头痛发生率均较高[7]。西医常规的体位干预、药物镇痛等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整体疗效欠佳。

术后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位居人体最高的部位,为髓海所在。《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全身经脉之气血均汇聚于头面部,进而注入各个孔窍,若脉道不利,气血运行受阻,或离经之血瘀积于脑窍,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本案患者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出现两侧额角及枕部疼痛,是由于麻醉过程中脑脊液从穿刺孔外漏,导致瘀血阻窍,脉络滞涩,气血运行不畅则化生瘀血,不通则痛;气血运化失司,脑窍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瘀血阻滞于足阳明胃经,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则表现为两侧额角当头维穴附近出现刺痛;枕骨粗隆上缘为督脉循行所过之处,脑脊液外漏则督脉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而发为胀痛。患者平卧疼痛缓解,起床后疼痛加剧,是因平卧位经脉气血运行较为畅通,故平卧得舒。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自觉脐中有凉感,腹部胀满,纳差,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之象,寒凝则滞,故气血运行不畅。结合舌脉象,可知本案患者头痛为气滞血瘀、脉络滞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治宜理气活血、通窍止痛,采用针刺治疗。在针刺选穴方面,合谷、头维为同名经配穴,一上一下,同气相求,疏导阳明经气血,患者两侧额角当头维穴附近出现刺痛,取头维可疏通头部气机。《灵枢·经筋》言:“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颌。”额角为手阳明经筋循行所过之处,故针刺合谷可调畅阳明经气血,达到止痛功效。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相配,又有“从阴引阳”之意,故取之可通经活络而止痛。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督脉为阳脉之海,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有多次相交,故能统领、调控一身之阳气,阳气充足则血脉畅通,气血运行正常则诸症可除[8],针刺后溪可通调督脉,濡养脑之元神,发挥通督养神的作用,故能止痛[9]。列缺通于任脉,后溪通于督脉,二穴合用,可通调任督二脉,宣通太阳经气,增强活络止痛之力。上星、百会、四神聪为局部取穴,可调节头部气血,通络止痛,其中上星为治疗术后头痛之效穴,百会可升提清气,四神聪前后二穴均在督脉的循行线上,左右两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邻,头为诸阳之会,且百会、四神聪居于颠顶之上,故针刺百会、四神聪可振奋阳气,鼓舞正气,疏通周身经脉。中脘为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位居脐上,可升清阳、降浊阴,又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健运中焦,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具有通调胃气、升清降浊的功效,取之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进而改善患者食欲不佳的症状,中脘与足三里相配可温脾散寒,有效改善患者脾胃虚寒、中阳不振之症状。足三里与合谷同为阳明经穴,根据同气相求原则,两穴相配可起到通调阳明经气血之功效。《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经脉》又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与脏腑、四肢百骸具有密切联系,经脉不通则痛,亦会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发展为诸种疾病,而通过针刺疏通经脉能治疗各类虚、实、寒、热的疾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痛觉调制过程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压、降低外周阻力、升高肾脏血流量、扩张动脉血管等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从而发挥止痛作用[10]。于明等[11]研究表明,针刺能降低慢性偏头痛患者血浆CGRP水平,有效减轻慢性偏头痛症状。相关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头痛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供,提升颅内压,改善患者头痛症状[12]。综上所述,针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功,可有效改善因脑脊液从穿刺孔外漏所致的术后头痛。

2 小结

针刺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易于操作的特点。从本案可以发现,针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头痛症状,治疗后两周随访,患者头痛未发作,表明针刺治疗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后头痛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平卧合谷经脉
平卧菊三七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平卧位输尿管插管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应用的护理分析
平卧位下直接前入路及侧卧位下后外入路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术中术后疗效对比
术后别再“去枕平卧”“自由体位”最健康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