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的论辩技巧
——解读《孟子二章》

2022-12-28 08:03杨晓莉陕西省延长县高级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大丈夫类比推理举例

⊙杨晓莉(陕西省延长县高级中学)

★《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两篇文章所论内容、所处立场尽显“雄辩”之风。两篇文章均能体现孟子言语表象下体现的仁心、高尚的人格和严正的观念。尤其孟子作为一个辩论大师,我们应该从精湛的语言文字中解读孟子的思想,学习他贴切巧妙的举例、词语的精炼、严谨分明的结构、独具匠心的推理方式、环环入扣的分析、浅入深出的论辩技巧。

一、举例巧妙,用词精练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指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将六位名人的境遇列举出来作为开头的例子,开门见山,简洁地将这些能人的普通出身放在一起,以此达到往下论述的效果,为接下来提出中心论点作铺垫。“发”和“举”是“受任于、被选拔、被举荐”的意思,“畎亩”“版筑”“鱼盐”“士”“海”“市”则分别对应“田地间”“筑墙的泥水匠中”“鱼盐贩中”“狱官手里”“隐居的海滨”和“买卖奴隶场”。不光彩的出身、平庸的身份让同样是普通身份的读者引起共鸣,越发想知道为何这些低微之人能变得如此优秀,怎样变成人上人。紧接着,孟子往下陈述,如果天要向某个人物降予大任,必定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里的“苦”“劳”“饿”“空”“乱”都是使动用法,即“使……怎么样”。几个简单的字在整个句子中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点睛”句子,用最简洁的话语来表明最深刻的观点。就像我们在辩论的过程中没有内涵的“多言”,一个劲儿地说些无用、与辩论主题无关的话无法说服对方,反而会显得啰嗦、废话连篇。连贯、缜密的思维用几句简短的话表达出来最好不过:只有使一个人的意志痛苦,使他的身体受累,使他遭受饥饿,感受贫困,使他身不随心,很多事不能如愿以偿,设置重重困难来考验他、磨炼他,才能使一个能人志士迅速成长起来,变得性情坚韧,增加技能,挑起重任。将思想、身体、行为这三方面娓娓道来,可谓面面俱到。雄辩色彩浓重,字字精练,句句在理,有所依托。

景春肤浅地认为像公孙衍、张仪这样能够使诸侯慌乱,能够决定国与国是和平共处还是兵炮相见的人才是大丈夫。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样的人是有作为、有能力的大丈夫。

孟子则不屑于公孙衍、张仪之辈,看不惯他们抛弃仁义道德往上爬的卑劣行径。那样的人只是位高的小人,根本不具备大丈夫的胸襟与气魄。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举例更是十分贴切,通过说男子行加冠礼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着重叮嘱的要顺从丈夫意愿,守妇女之道。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人心目中,臣道与妻道向来是画等号的。古人要求臣对君要模仿妻子对丈夫的言行举止,应该听其话、顺其行,恭恭敬敬地侍奉,但顺从不是盲从,应以正义为标杆。如果君行不义,臣应当转变态度,大力劝谏。妻子对丈夫也应如此,妻子当然要侍奉丈夫、顺从丈夫。但是,夫有过,妻不能袖手旁观,放任不管,应当劝说丈夫及时改正。只有太监、小妾、婢女之辈,才可以不看清事件也不管对错是非,一味盲从君令,把“顺从”奉为一生的真理。“妾妇之道”与妇人之道看似相同,实则大有区别。“妾妇之道”就是披着稍微高级些外衣的“小妾之道”。 孟子通过这样深刻尖锐的论述,抨击、反驳了景春的看法。

孟子与景春的“狭隘”思想大不相同。他直接举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点明大丈夫应有的样子。大丈夫应该以普天之下最大的“仁”宅为居所,应该以天下最正确的“礼”位为落脚点,应该以天下最正确的“义”路为人生旅程。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对应着“仁”“礼”“义”三项。孟子在自己的论述中贯彻了儒学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将理念自然地融于文章内容中。“广”“正”“大”也从字面意思为同学们展现了大丈夫应有的胸襟与气魄,心之所向,不能抛弃仁爱;丧失正气,更不能丢掉大义。

二、深入浅出,结构分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磨炼终于成功的人物事例,强有力地证明忧患的重要性,对于处境不好的人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磨炼可以使得他们更加坚韧、优秀。紧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入手,仍然说明挫折和苦难给人的成长带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再往深引入一个国家的兴亡,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顺理成章地总结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整篇文章通过列举历史人物事迹,再结合论点,一步步深挖,逐层推论,内容紧凑严谨,论证思维缜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文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人才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磨炼。这里面又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出身和经历,借此来说明成大事者必与磨炼相伴。第二层论述了人要想有所成就,做出一番功绩,就必须接受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的挫折和苦难。

第二部分是深一层的内容,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述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人在困难的境遇中才能得到进步。同理,国家一味奢靡享乐,没有忧患意识就会从内、外两个方面堕落,从而走向灭亡。接下来又以三层结构来呈现内容。第一层,从个人方面论述困境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第二层,由个人成长推论到国家兴亡,进一步论证挫折苦难、忧患意识的必要性;第三层,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在论述大丈夫应有的品行后,又一针见血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迷惑大丈夫的思想,贫贱不能动摇大丈夫的操守,威武不能使大丈夫屈服心智,只有能经受住重重考验,不被金钱迷惑“心”眼,不畏强暴不改变初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论述逻辑严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同温水细细注入读者心间。结构分明,循循善诱,在辩证的过程中使读者更好地深入孟子内心,找到孟子的站位,更容易接受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三、类比推理,阐述事理

类比推理主要是以两类或两类以上有着类似或相同特征的不同事物为基础,从已知特点出发,推导出另一类事物的特征。通过对比这些事物找相似点,寻求相通之处。

孟子是很会运用典型事例的,并非单纯罗列。通过在文章中穿插众多名人事例,比单纯、生硬地摆大道理要有效得多,能为论点提供充分合理的事例进行论证,给读者较强的说服力。两篇论辩文章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运用类比推理可谓是操纵自如,顺其自然地把对方引入自己的中心论点中。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于困境中崛起的励志事例,吸引读者目光。同时读者也很容易发现这几位大人物的共同点——出身贫寒低贱。六句话,六个例子为我们展现了六位大人物曾经不堪的出身,以此引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受磨难”的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富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点明六人摆脱过去,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经受得住苦难。人们总有不顺心之时,可能会受到身体和心志的双重折磨,贫苦与不受重用会使很多人堕落。但另一方面,这些“拦路虎”增强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坚定意志,使他们不甘于此,斗志昂扬,积累经验与技巧,不断进取,不断成长。这也为国家的生死存亡提供了借鉴之意,最后点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应该遵守仁、义、礼、智、信。得志要与民同心,遵循正道,不得志就做“独行侠”,走自己的路,这是大丈夫的共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的基本原则。只有经得起外界条件变化,禁得住诱惑,不畏强权、不走歪路,才会被认可,才是受人尊敬的大丈夫。

类比推理能形成磅礴的气势,文章前面的例子为后期的推理作了铺垫。文章还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内容错落有致,气势浩然,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性。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关注类比推理,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更加活跃跳脱,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同学们养成较为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大丈夫类比推理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浅谈高中数学中类比推理的“形”与“神”
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类比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