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29 07:58秦保亮杜海燕河南省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畜产品养殖业畜牧业

文│秦保亮 杜海燕(河南省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春艳(河南省新乡市动物检疫站)

常守海(河南省新乡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

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百姓肉蛋奶“菜篮子”提供了重要品种,而且为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贡献了重要力量。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工作,先后谋划并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编制总体和专项规划,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总纲领,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1.畜牧业创造产值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畜牧业产值维持了近30年的较快增长。畜牧业产值从209.3亿元增加到20354.2亿元,增长达97.25倍。从2008年开始,畜牧业发展区域稳定,产值增速明显放缓,年均增速仅为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畜牧业继续保持稳定并有所波动增长。畜牧业产值在2016年突破3万亿元,2020年破4万亿元,达40266.67亿元。

2.人均畜产品消费量越来越多。以肉制品消费为例,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从1980年的12.7千克增加到2008年的23.96千克。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猪肉产量和人均猪肉消费量保持稳中有升,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肉类产品年均消费量为26.91千克。

3.畜产品消费品种越来越广。我国畜产品消费从传统的以猪肉为主,到猪鸡牛羊肉多元消费。猪、牛、羊肉消费比重从1978年的94.3%、2.2%、3.6%,到2007年变化为64.3%、8.9%、5.6%,再到2019年猪肉消费比重下降至54.84%,牛肉消费比重上升至8.73%,羊肉消费比重上升至6.28%。

4.农村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5%左右,到2001年开始超过30%,逐步到2008年上升至顶峰35%。同时,畜牧业还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农民经营牧业人均现金收入从1985年的75.2元,到2006年达到658.7元,基本实现占家庭经营农业人均现金收入的一半以上。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产值增速放缓,比重由升转降。我国畜牧业产值自改革开放以来维持了近30年的较快增长,近年来畜牧业产值增速明显放缓、趋于稳定。“十四五”规划也指出畜牧业产值从2020年4.13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4.5万亿元。另外,比重也由升转降,从1978年畜牧业占比14.98%,到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约35%左右),此后开始波动下降。

2.总量趋于稳定,供给结构不优。目前,畜牧业已从过去供给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需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虽然我国肉类、禽蛋、奶类产量继续保持世界前列,但影响畜牧业的原料产业供不应求、受制于人。其中,饲料玉米供需矛盾突出,油料大豆、饲草苜蓿等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猪牛羊肉等重要畜产品供应品种上仍以猪肉为主,牛羊肉占比重较小;供应需求以普通肉品为主,特色优质绿色畜产品较少。

3.规模不断提高,融资困难凸显。2020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率达到7成比例,较“十三五”前提高了13.6%。小散养殖场户加速退出,影响了当前养殖业的格局,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规模化、集团化成为养殖主流,更加凸显出规模养殖场对金融需求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养殖业又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且抵押物资金优势不明显,易造成企业受资金影响发展困难。

4.疫病多发频发,周期波动明显。受周边国家和地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多发常发影响,内疫扩散和外疫传入的风险长期存在。同时,由于养殖效益对存栏影响较大,“盈一年、亏一年、平一年”的“猪周期”仍然较难破解。

5.政策支持分散,示范带动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不断深入,养殖业先后出台畜禽良种、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防疫补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畜禽疫病扑杀补助、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养殖大县补助等优惠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畜牧养殖业发展,但存在补助面广、合力不够等问题。另外,养殖用地难等问题长期存在。如河南省现有耕地总面积1.23亿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达到1.02亿亩,占比高达83%,可调用面积十分有限,发展养殖业更是难上加难。养殖业前期成本很大一部分是用地和场区建设,目前还缺乏统一规划用地、建设标准实用科学、使用智能信息化为一体的可租可用养殖工厂,不能示范带动养殖户轻装养殖。

三、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畜牧业经济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农业经济和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学者研究表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畜牧业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到稳步增长转变,增速会趋于稳定发展。同样,农业农村经济也是如此。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对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要持续稳健。把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作为重要抓手,制定考核细则,督促地区建立完善政策举措,持续发展畜牧业生产,保障肉蛋奶市场供应平稳。同时,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布局,像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一样,划出适当永久养殖产能面积,保障畜牧业发展用地。继续实施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建立完善的养殖生产与资源环境补偿相平衡的产销协调机制。

2.微观政策要始终激发养殖场户主体活力。目前,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7.5%。但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达到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占比仅为18%,年存栏奶牛1万头以上、出栏肉牛和肉羊1万头(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数量占比还不足10%。养殖业的主力军仍是千家万户的中小规模场,需要切实激活其主体作用。财政部门应加大补贴政策支持,安排资金对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给予补助,支持养殖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对生猪规模养殖场给予短期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同时,对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给予补贴;开展生猪活体等抵押贷款试点,降低养殖资金投入。

3.优化畜牧业发展结构政策。当前,农牧结构上种养分离,畜种结构上“一猪独大”的耗粮型结构特征明显,产品结构上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在区域结构上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差。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稳定生猪、家禽安全供给,以奶牛、肉牛、肉羊为重点,兼顾其他特色草食畜种,坚持种养结合和草畜配套,推动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能力。

4.扎实实施科技兴牧政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等科研力量,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集中攻关研发,加强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屠宰加工、优质饲草料种植与加工等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特别是围绕畜禽高效健康养殖,对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布鲁氏菌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开展深入基础研究和防控技术集成研究,解决影响生产的重大隐患问题。同时,加强基层畜牧兽医行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生产经营型农村实用人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养殖生产技术水平。

5.国际合作政策要灵活运用。我国畜产品资源禀赋优越,市场体量容量较大,必须主动作为,不断强化我国畜产品在进口中的战略位置。特别是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成功签署。RCEP成员中,既包括东盟、澳大利亚、印度和新西兰等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也涉及日韩等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一方面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肉牛、奶牛养殖业发达,具有较强的品种、技术、资金优势,另一方面东盟、印度等国家具有较低的人力成本优势。我国应合理调度生产规模,研究主要畜产品的最低自给率,确保畜牧生产产业链稳健,实现肉食品供给安全。

6.区域政策要平衡协调。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养殖屠宰产业布局、风险评估情况等因素,合理布局养殖生产和区域管理政策。特别是探索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政策,统筹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生猪调运和产销衔接等工作。以加强调运和屠宰环节监管为主要抓手,引导各地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养殖、运输和屠宰行业提档升级,提升生猪等重要畜产品全产业链风险管控能力,降低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保障生猪等重要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7.基本保障政策要兜住兜牢养殖生产的底线。养殖场户是生产保障肉蛋奶食品供应的主要力量,需要为其持续提供稳定的政策保障,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畜禽产品初加工等环节用水、用电优惠政策。养殖业既是弱势产业,也是民生保障产业,需要建立类似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机制,保障养殖场户基本利益。养殖业既是高风险产业,也是富民增收产业,需要持续加大政策性保险力度,提高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动物疫病风险能力。

猜你喜欢
畜产品养殖业畜牧业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措施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映像畜牧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蒙古国消费者购买畜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