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保险保障功能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2022-12-29 14:29于华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8期
关键词:保险业金融服务

于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业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保险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增强保障功能,强化风险防范,进一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保险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化行业改革创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险业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功能是保险业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根本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可见,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是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保险起源于人们对分散风险、管理风险的需求。通过保险机制,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弥补或减缓因自然灾害、死亡、健康等带来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保险聚焦主责主业,回归保障本源,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能,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国家重大战略、民生安康、社会治理提供保险保障,有力地夯实了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石。

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行业优势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的核心价值。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金融领域,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最早应用于保险领域。在应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意外事故、市场波动中,为避免因对死亡率、疾病率、利率、赔付率、退保率等风险估计不足导致的行业风险,在风险评判、风险管控、风险救助、减灾防损、风险分散、灾后重建等领域,形成了专业的风险管理理论,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现代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可以为社会风险管理提供专业支持,为社会矛盾和事故灾害提供市场化的处理机制,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更广阔的领域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市场稳健是保险业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着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虽然保险业资产规模在金融业中占比不高,但基于保险的保障功能和准公共产品性质,保险市场稳健运行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承保端看,保险合同具有最典型的射幸性质,保险赔付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很少的保费收入可能需要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的保险赔付。从资产端看,长期的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人身险领域,是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对稳健性具有更强的偏好。必须坚持长期、稳健的经营理念,决不能因自身激进经营,无序扩张,影响偿付能力,失守风险底线,引发行业风险。

保险业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强保险保障功能,多层次服务民生保障建设

一是服务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保险业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银保监会有关要求,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通过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应赔尽赔快赔,为一线疫情防控人员、服务疫情防控相关产业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保险保障,向重点疫区捐款捐物,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等方式,服务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行业调研数据:截至2022年6月,保险业累计开发新冠疫情专属保险及拓展疫情责任产品超过1000个,相关赔付近7亿元;累计捐款捐物总额近5亿元。

二是服务健康养老事业。认真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障需求。2012—2021年,健康险赔付从298亿元增长到4029亿元,增长了12.5倍,赔付额2012年占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为1%,预计2021年将超过5%。积极承办大病保险业务,当前覆盖12.2亿城乡居民,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全国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0—15个百分点。落地实施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截至2022年2月末,累计承保7.18万件保单,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超1.2万人。

三是服务小微企业发展。围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经营风险大等痛点,定制细分领域专属保障产品,帮助企业降风险、保生产、促发展。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外贸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等进出口一揽子风险保障。根据行业调研数据,2021年,我国保险业为小微企业提供保险保额超过181万亿元,为超过528万户次提供保障。

发挥风险管理优势,全方位服务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保险,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小额人身保险、融资保证保险、“防贫保”等农业农村专属保险,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2012—2021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40亿元增长到976亿元,增长3.1倍;为农户提供保险保障从9006亿元增长到4.7万亿元,增长4.2倍。

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保险,服务科技兴国战略。积极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科技保险。2021年,18家保险机构组建设立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为43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1734亿元保险保障,助力构建中国集成电路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根据行业调研数据,截至2021年末,科技保险为8.6万家企业和机构提供保险保障超过4.4万亿元。

三是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服务国家灾害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降低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截至2021年,住宅地震共同体累计为全国1621万次户居民提供风险保障6300亿元。在2021年河南“7·20”强降雨事件中,保险业完成赔付案件超过50万件,支付赔款超过97亿元。

四是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保险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等功能作用,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医疗责任、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建筑工程、社区综合治理等领域的责任保险,用经济杠杆化解民事纠纷,为全社会治理提供风险保障。2021年,责任保险为全社会提供保险保障超过4928万亿元,比2017年提高19.6倍。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多渠道助力国家重大战略

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高等优势,在对接实体经济需求、服务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近年来,保险资金领域持续推进规范化、多元化、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推行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和其他一系列改革措施,另一方面稳步拓宽资金运用投资范围,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有效支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末,险资通过股票、债券、股权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规模18.88万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81.27%。险资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三大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第二大投资者,公募基金最大机构投资者。

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创设长期投资产品,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到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直接对接我国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需求,扩大了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保险保障能力

一是深入推动改革发展。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保险业坚持回归本源,深入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财产险方面,围绕“降价、增保、提质”稳步推进车险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引导和规范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发展。在人身险方面,加快推进市场化的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鼓励保险机构提供覆盖群众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稳步推进税优健康保险试点、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和专属养老保险试点。

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2018年来,保险业先后出台“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在华外资保险公司、缩短外资人身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至2020年”等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10年间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2021年,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达到7.8%。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已达到20%。

三是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从2017年到2021年,保险业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保险保障从4154万亿元增加到12146万亿元,增长190%;提供保险赔付从11181亿元增加到15609亿元,增长39.6%;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23.2万亿元,增长56%。商业车险收入所占财险比重从71.3%下降到56.9%,责任保险、农业保险收入所占财险比重分别从4.3%、4.5%上升到7.4%、7.1%。人身险公司健康险收入所占人身险比重从16.4%上升到22.6%,保障性不强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和投资理财期产品大幅下滑。

加强行业风险防控,保持保险市场稳健运行

一是加强风险防范。紧紧围绕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加强公司治理,落实偿付能力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工作。监管部门依法对安邦集团、明天系问题公司实施接管,当前已经依法结束对安邦集团的接管。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有效遏制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市场乱象。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加强保险代理人监管,强化持牌经营原则。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保险科技作用,推进行业打击非法集资、反洗钱、反欺诈等工作。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深入开展保险文化宣传。

二是保持市场稳健。2012—2021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增长到4.49万亿元,增长1.9倍,从2018年起连续四年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行业总资产增长到24.9万亿元,增长2.4倍;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人上升到3179元/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7年以来保费增长年均5.3%,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基本匹配。

三是守住风险底线。从偿付能力充足率看,2022年一季度末,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4.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0%。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6.3%、219.3%和298.5%;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4.2%、136.6%和267.5%。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合理区间,风险总体可控。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保障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经营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多年来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发展的压力还较大。必须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在践行政治性人民性中进一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新发展阶段,保险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增强保障功能,强化风险防范,进一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强化保险保障功能

风险保障是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充分发挥保险机制,服务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居民风险保障的作用,让保险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

落实惠普金融理念

普惠金融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责任。加强保险科技运用,积极推动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服务“三农”、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创新保险扶贫专项产品,防止已脱贫群体因病因灾返贫,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为小微企业降风险、增信用的专属保险产品,积极为新市民创业就业、医疗养老等提供保险保障。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国家重大战略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释放保险业金融支持价值,发挥保险资金的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渠道助力新基建、大健康、新能源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双碳”目标,坚持绿色发展,践行ESG(Environmental、Social和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理念,助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保险支持创新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提供保险保障。

坚守行业风险底线

维护金融安全是保险业必须坚守的风险底线。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内控和关联交易治理。全面贯彻落实“偿二代”监管要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培育风险为本的行业文化,完善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机制。发挥保险科技在行业风险防控中的作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业的自律组织,是银保监会的会管社团。主要职能有自律、维权、协调、交流、宣传。当前,协会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银保监会关于金融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强化自律职能,发布示范条款,制定团体标准,开展行业研究,加强教育培训,组织行业交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保险业金融服务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