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战略下中国银行业ESG实践的若干思考

2022-12-29 14:29于东智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碳银行业银行

于东智

孙涛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会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银行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部门,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对着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ESG实践成为银行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

中国政府于2020年9月向全球做出了庄严承诺,即中国将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会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银行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部门,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对着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成为银行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

ESG实践是“双碳”目标战略下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碳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引发对于经济增长模式、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全球性重新评估和思考,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经济发展之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全球共识。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政策宣示方式宣告未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时间表。《巴黎协定》195个缔约方中,113个已提交或更新了其减少碳排放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明确了低碳发展路径。中国政府将“双碳”目标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嵌入多项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包括:发起成立绿色“一带一路”国际联盟,与各沿线国家共谋绿色发展;多部委发布的26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中,重点关注绿色金融;2021年7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标志着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式启动。纵观全球,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碳金融作为服务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仅从投融资角度分析,要实现“双碳”目标,众多机构都预测未来30~40年需要投入百万亿元级以上的投资,如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课题组研究,涵盖《绿色产业目录》中211个领域的更宽口径投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人民币。

ESG实践是银行业达成碳金融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ESG实践符合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大国,实现“双碳”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而作为碳金融主力军的银行业,必须承担起更多的ESG责任,业务发展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式必须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义和治理模式的提升,助力提升企业、公民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

第二,ESG实践满足社会公众对银行业愿景的诉求。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大部分上市银行来说,无论是其投资人、债权人还是普通的金融消费者,都更加关注ESG在银行愿景中的体现和实施路径,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公众将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银行机构,不仅要审视股本回报率(Return on Equity,简称ROE)和流动性比率,还要审视财务报表的碳效应。根据汇丰2021年对200家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调查,近八成(77%)的受访内地企业已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其业务发展战略的重点,约四成受访企业表示将制订自身的碳中和计划。

第三,ESG实践顺应金融监管发展趋势。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将低碳经济纳入本国发展规划,监管机构将会要求银行在促进社会改变发展方式和遏制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银行消除客户的“漂绿”,识别客户的ESG表现,强化ESG信息披露。未来新的ESG报告规则很有可能是自《巴塞尔协议》走出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全球银行体系最大的监管变革。这从近年来对气候风险监管中,可见一斑。欧洲央行对400万家企业与欧元区的银行机构进行为期30年的全面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以强化企业、银行在气候风险下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应对能力。香港金管局于2020年发布的《绿色及可持续银行业白皮书》中,明确首要关注气候变化对银行带来的风险,并要求香港主要银行参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验计划”。中国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委于2020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和支持范围。因此,从全球监管趋势看,银行业ESG治理转型势在必行。

第四,ESG实践是银行业自身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随着低碳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业加快从过去“监管驱动”的被动发展,转向“战略驱动”的主动转型,将ESG融入经营发展战略。ESG领域是银行业未来竞争高地,银行需要通过转型策略,提升ESG治理能力,以抓住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带来的业务机会,提升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业已广泛认同气候风险是银行业的风险来源之一,需要加紧推进ESG理念在气候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落地。

碳金融框架下的银行业ESG实践

国际银行业的ESG实践

全球越来越多银行宣布了要在2050年前实现投融资碳中和,并积极推进ESG治理。最显著标识是2021年4月成立的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其中的净零银行联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简称NZBA),创始成员银行43家,目前成员已增至36个国家的82家银行,总资产超过60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资产的39%(中国金融学会,2021)。NZBA成员银行均承诺:最迟于205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与投融资组合的碳中和,并及时披露转型战略的进展情况。成员银行在ESG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积极工作:

孙涛

建立与ESG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比如巴克莱银行于2019年决定将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社会和环境事务交由董事会负责,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社会影响委员会。花旗银行设立了环境和社会政策审查委员会,指导全集团将ESG因素纳入经营全流程,并与高管业绩考核挂钩,对员工为银行环境和社会业绩做出贡献的行为进行激励;还设立了环境与社会风险专家团队,负责就环境与社会风险向信贷部门提供建议和指导。

制定内部ESG标准和制度。比如巴克莱银行制定了可持续融资框架,并设定了具体额度,支持符合绿色或社会标准的项目。德意志银行将可持续金融定义为符合积极的环境与社会目标、促进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并从收益的使用、公司情况、与可持续相关的产品三方面进行考察,使用相应的标准进行ESG资产分类。

实施ESG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投融资方面,在公司业务领域推出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简称ABS)等产品,如汇丰银行宣布推出总额50亿美元的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信贷基金。在零售领域,推出了绿色购车贷款、绿色住房抵押贷款、绿色信用卡等,如花旗银行对于居民购置民用太阳能设备给予便捷的融资服务。交易市场方面,围绕碳交易衍生的金融产品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掉期以及碳资产证券化和指数化的碳交易产品。欧盟成立的排放交易体系(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简称EUETS)已成为全球最大区域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极大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秉持符合ESG理念的信贷投放和风险控制政策。一是削减高碳排放行业贷款。根据美国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简称IEEFA)2019年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已有超过100家重要金融机构宣布退出火电项目,如法国巴黎银行宣布将在2030年前停止为欧盟的煤电行业融资,并在2040年前推广到全球。二是设定对绿色低碳资产的投资目标。如德意志银行计划到2023年与ESG相关投资达到2000亿欧元(中国金融学会,2021)。三是开展ESG相关风险分析,逐步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和模型。目前实践中进展较快的是气候风险分析和管控,多家银行已实现了对气候风险计量、压力测试等的基本操作。

遵循国际主流的ESG信息披露标准。由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简称TCFD)所提出的披露标准,目前被主流国际金融机构所认可支持,全球有2915家机构支持TCFD框架,包括1319家金融机构。所披露的信息被明晟、标普、穆迪、惠誉等主流评级和数据服务机构,用来编制对金融机构的ESG评级。总体来看,银行对于TCFD框架的整体落实情况显著好于其他行业,披露的信息数量和质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信息披露数量增幅最大的是董事会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监控情况,表明银行越来越注重气候风险管控与战略的适应性。

中国银行业ESG现状

中国银行业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ESG实践,具体如下:

一是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增长。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倡导绿色金融的发展,早在2012年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2016年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一系列政策推动绿色信贷加速增长。根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本外币余额达到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6个百分点,绿色贷款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是银行业ESG实践富有成效。工农中建四大行在ESG顶层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均设立了集团层面的绿色金融委员会等决策机构,统筹领导集团绿色金融业务的推进,并提出有关业务目标和规划。工商银行《2021—2023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支持低碳产业发展、推动投融资组合低碳转型、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夯实投融资碳计量基础“四大支柱”。农业银行坚守“三农”基本定位,加大对生态农业和乡村建设投入,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等,2021年荣获《亚洲货币》“年度最佳绿色金融银行”奖项。中国银行制订了《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对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资金支持。建设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广泛支持和培育绿色产业,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在MSCI的ESG评级中被评为A级。

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在落实“双碳”目标工作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兴业银行早在2008年就正式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个加入“赤道银行”的银行机构,也是唯一一家在明晟(MSCI)的ESG评级中连续三年获评A级的银行机构。华夏银行承接的世界银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将资金支付与项目实施的环境效益相关联,截至2020年11月,累计投放子项目27个,投放资金46亿元。2021年,招商银行对55家贷款客户,涵盖了14个高污染典型行业企业,测试碳排放成本等气候相关风险因子对核心经营指标的影响。

三是在ESG信息披露方面,银行业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1年末,41家上市银行中,共有37家发布2020年ESG信息披露报告,银行业以超90%的披露率领先其他行业。

中国银行业ESG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与国际领先实践相比,中国银行业ESG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是尚未将ESG作为核心理念全面纳入公司治理框架,缺少清晰可执行的ESG转型路径。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ESG治理方面进步明显,但仍处在监管推动的被动发展层面,尚未形成行业的主动治理愿景,导致ESG缺少顶层设计,在决策机制、管控流程、产品设计、市场策略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ESG治理架构,没有形成行业从上到下的转型共识和明晰的路径。

二是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还较弱,市场参与度低。由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成立时间不长,市场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与先进国家或区域差距较大,而且目前尚没有较为统一的碳金融产品标准,这导致银行参与度低,制约了银行碳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加之银行自身也缺少产品创新的治理架构支持,目前有关碳金融产品创新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银行传统业务领域,而基于碳交易的产品创新不足。

三是风险控制面临两个方面的主要挑战:一方面是ESG转型对传统业务的冲击可能产生的风险。持有高碳金融资产比例较大的银行,将面临较高转型风险,从而引发银行信用风险。例如苹果公司宣布“碳中和”目标后,其供应链上下游的高碳电力、元器件等全部需要进行低碳化替代。另一方面是银行业普遍对ESG转型下新的风险,特别是对应对环境气候风险准备不足,缺乏识别和量化环境气候风险的方法、工具和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尚未有完整、高质量的ESG数据平台。虽然一些银行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对相关行业展开环境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但相关操作标准主观性较强,认受性不足。

四是尚未全面规范地开展ESG信息披露。目前,我国虽已逐步建立强制性的ESG信息披露制度,但尚未有统一的披露标准,披露内容和形式基本由披露主体自行把握,导致信息披露的权威性、公正性有所不足。同时,目前对碳计量、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核算等技术能力还须提升,监管部门对此类风险信息尚未出台明确的披露要求,银行机构对此类信息披露缺少足够动力。

中国碳金融未来趋势和银行业ESG实践优化

中国碳金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ESG发展现状和国家战略研判,中国碳金融发展趋势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投资需求。“双碳”目标所带动的巨大投资需求将会为银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机遇。未来绿色投资增长空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将会大幅提升,这些巨量投资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绿色信贷的快速增长。银行业应深入研究国家规划内容,推进投融资策略转型,把握投资方向,关注ESG行业发展,制定ESG投融资策略。

第二,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步,是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平台。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主体以企业为主,产品单一,金融机构参与度低,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市场属性。未来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需要银行机构的参与,需要银行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从碳金融市场的成熟实践看,碳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碳期货、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融资、碳配额托管、绿色结构性存款等,其中碳期货占市场成交量的90%。这为中国银行业碳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借鉴。

第三,碳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一是碳金融标准将会更加细化、统一,杜绝“漂绿、漂零”行为,保障碳金融发展质量。2022年初,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完善加快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提出要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探索制定碳金融产品相关标准,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持续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二是随着相关标准的确立实施,监管部门必然对银行碳金融信息披露、气候及环境风险计量及压力测试等要求更趋严格和统一。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要求,2022年完成上市公司、发债企业信息披露有关文件格式修订,2023年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评估。人民银行正在针对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碳核算开展研究并积极推动相关实践,银保监会也在研究提升对银行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三是将绿色金融开展情况纳入对银行机构考核评价,人民银行于2021年5月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鼓励银行业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加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

中国银行业ESG实践的策略选择

第一,将ESG升格为银行战略,内嵌到企业文化中。ESG实践是经营层面的转型,更是文化理念的转型,必须自上而下推动,做好顶层设计,订立可实施的规划目标,搭建有效的治理架构。因此,银行应将ESG升格为全行共同的策略愿景,明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建立集团层面的绿色金融愿景目标,并将战略目标内化到管理决策、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信息披露等各个业务领域,细化不同领域的责任目标、时间表和责任落实等。ESG转型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治理架构。银行顶层要设立ESG推进领导小组,统筹领导ESG发展,协调各业务条线ESG业务规划、实施方案的制订落实。银行集团内设机构各自负责自身的ESG工作的具体开展。

第二,全方位提升碳金融治理能力。根据国际经验和目前中国银行业现状,建议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深化ESG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产品创新和服务要聚焦于两个方向:一是传统产品的绿色低碳转型。发挥银行在耗能行业和项目融资中的传统优势,创新与碳足迹挂钩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理财等产品,激励高碳企业努力减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绿色投资产品和服务。二是加快创新,提升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深度及广度。挖掘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机遇,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制定绿色低碳产品体系,特别是在碳市场交易方面,探索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碳授信、碳保函、碳期货、碳掉期等,这是银行业参与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推动数据资源的ESG转型。数字化时代,数据无疑是银行赢得竞争的战略资源,相较于传统的经营和财务数据,ESG数据更加多维,收集、处理难度更大,如何推动数据资源的ESG转型是提升银行治理能力的关键。目前银行ESG数据资源相对匮乏,一方面原因是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另一方面ESG数据的处理能力相对不足。数据标准问题,也是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在形成统一监管标准之前,银行从内部管理角度,需要超前谋划,制定自身统一的ESG数据标准,作为产品研发、风险管控、绩效评价和信息披露的依据。数据处理能力方面,包括数据的搜集、分析、核算和披露等,需要银行在拓展数据源和提升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上下功夫,金融科技的应用需求将会更加迫切。

再次,完善碳金融风险管控机制。一是风险计量模型的重构。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计量模型较为欠缺ESG因子,结合国际实践经验和监管发展趋势,中国银行业在这方面要突破的难点是尽快实现气候环境风险、碳数据的计量和分析,这也与ESG数据转型密切相关。二是积极展开气候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结合银行自身存量业务结构和ESG发展策略,科学设计测试情景,力求准确度量气候环境风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参照TCFD框架逐步完善环境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内容应包括相关公司治理架构、战略、政策、管控流程、ESG相关资产敞口及其碳足迹等,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需求。

最后,建立ESG考评机制。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建立自身的ESG评价机制。ESG评价指标应包括对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考核。近期目标以ESG业务经营指标为重点,激励提升ESG业务产品、客户基础、经营效益和风险管控能力;远期目标以ESG文化培育和战略推进为重点,致力于推动绿色企业文化的培育、ESG数据转型等基础性建设。

第三,提升ESG金融科技应用水平。ESG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有效支撑,ESG科技应用的国际趋势包括:一是更精深的数据仓库和分析工具。譬如研究人员正使用谷歌云的数据仓库和商业情报引擎来为企业绘制运营中心分布图,以更好了解企业如何受到自然及人为灾害、全球疫情的影响。二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工具。这些工具提供一些更有效地收集和汇总ESG数据的途径,实现筛选和分析等工序的自动化。三是云计算的需求将会显著提升。技术的配置需要巨大的算力,尤其是对较为复杂的建模工作,云计算将是有效解决高性能计算机设备投入的有效途径。

第四,重视ESG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银行保持竞争的根本,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银行应支持重点培育ESG管理人才的资源投入,并针对业务发展规划需要,结合不同员工需要,开展ESG理念教育和管理技能培训。统一员工对ESG转型的认识,提升专业技能,从根本上推动银行ESG战略的推进实施。

猜你喜欢
双碳银行业银行
江西银行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记忆银行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