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研究

2022-12-29 15:34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师生育人

陈 曦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始终把党支部建设作为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关键[1]。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基本单元和重要阵地。推进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以专业为单位建设纵向学生党支部,就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基于师生党建工作基础和特色,将传统上以年级“横向”建设党支部的形式,改变为以专业系所为单元、以同一专业系所的学生党员为“纵向”梯队,将学生党支部建在系所里、建在专业上。要发挥好样板标杆师生党支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师生共建,持续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党建引领学风建设,不断释放育人效能。

一、精准把握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育人功能定位

(一)政治性:牢牢把握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抓手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2],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要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党员头脑,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要坚持将政治建设贯穿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过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践行党的性质宗旨上更加坚定,团结带领青年学生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将人才培养要求转化为不断增强使命责任、强化本领担当的思想觉悟,转化为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讲好中国青年故事的自觉行动,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学生党支部真正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斗堡垒。

(二)导向性:深入落实德才兼备的立德树人理念

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3]。要聚焦基层组织建设、人才培养、青年学生成长,带动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协同谋划、深度融合。要突出以德为先,抓住理想信念这个关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美德修身、公德润心、大德铸魂。要强调德才兼备,结合学生主要特点,推进具有专业特色的党建实践,促进学业发展根植红色沃土,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锤炼专业本领,拓展创新实践,团结带领青年学生在课业学习、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国际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要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带头品学兼优,实现遵守校纪校规与遵守党纪国法相统一。

(三)实践性:充分释放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效能

高校党支部是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4]。要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特点,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充分发挥教师、本科生导师、事务管理人员中的教职工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朋辈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把党的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以务实管用、丰富多样的载体为依托,通过为青年学生办实事、及时回应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安全稳定。要凝聚师生力量,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二、深刻领会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一)持续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的必然要求

高校通常以专业划分系所、建立班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推动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党支部”转变为以专业系所为单位的“纵向党支部”,有助于夯实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政治基础,有助于夯实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打牢支部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连贯稳定发展的组织基础。同一专业系所师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联系密切,有助于通过“联学共学”等形式,强化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坚定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立场;有助于实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工作具体化规范化,严格保证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进度、内容和效果,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助于推动构建“本研贯通、高低年级相助”的工作体系,消除本科低年级、高年级各学生支部党员数量不平衡现象,实现学生党员在校、在一个支部全程接受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有助于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学生党员”的党员发展全程记实,做好培养和发展青年党员工作。

(二)促进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以专业为单位建设纵向学生党支部,有助于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师生样板标杆党支部的辐射引领作用,用好“党建+专业”两个平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对学生党员和广大青年的引领作用,推动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研究生导师的教师党员担任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和入党介绍人,实现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做到学生党员政治素养与专业本领双促进双提升。以专业为单位建设纵向学生党支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业发展上当先锋,通过经验分享、资源共享等带动低年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勤奋学习、潜心学术;全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业发展上做表率,通过团体辅导、结对帮扶等带动本专业系所青年学生“有向学精神、有勤学行动、有善学专长”。

(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在需要

在师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础较好的情况下,建设纵向学生党支部有助于发挥师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齐头并进、渊源深厚、特色鲜明的长处,促进教师党员带动全体教师,结合学科专业,发挥专长、聚力育人,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强化以党建带团建、班建,推进党团班协同育人,打造学院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新的增长点,推进学院“三全育人”走深走实,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同时,纵向学生党支部有助于在师生党支部共建互动中发挥互促效应,破解师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问题。只有教师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才能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只有学生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带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服务教师党支部人才培养工作,体现育人成效。

三、积极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路径方法

(一)实施“聚力工程”,建好党建阵地

一是坚持先行先试。全面系统盘点梳理师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发挥基层学院(学部、书院等)党建“师生共建”优势,深入分析学生党建工作形势,经前期调研,以基础扎实、规模适中的专业系所学生党员群体为试点,项目化推进以专业为单位建设纵向学生党支部,试点周期为一年。试点周期结束后,对试点阶段建设开展全面总结,凝练典型做法,面向其他专业系所推广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以专业为单位建设纵向学生党支部提供实践依据。二是建立支部体系。试点期内,将原各年级“横向”支部中试点专业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新成立的试点支部,完成党支部委员会、党支部书记选举工作,建立健全党支部基层组织工作体系,严格“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学院(学部、书院等)党委(党总支)定期调度督导制度,1名专职辅导员组织关系转入支部,指导支部党务工作,统筹做好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是发挥“双导师”作用。邀请学院(学部、书院等)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委员1人担任理论学习导师,指导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定期面向支部党员讲授党课。邀请本专业所在系主任担任学风建设导师,指导制定学风建设计划、开展学风建设与学科专业相关“第二课堂”活动。四是促进师生党支部联动共建。建立与教师党支部联动共建机制,定期组织理论联学,联合举办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共同过好党员入党“政治生日”。进一步实施组织建设创新,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校园疫情防控等团体中建立师生临时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拓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途径,凝聚全体师生共识合力,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

(二)实施“同心工程”,突出政治功能

一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论学习研讨交流。联合教师党支部,举办红色读书会、师生联动经典诵读、结合专业学党史等具有专业特色理论学习活动,深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培育青年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历史方向感和归属感[5],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二是加强学生党支部政治把关。落实学生党支部委员会职责,定期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建立学生党支部政治把关机制,在学生党员参加重大活动、国际交流、奖励评定、荣誉称号评选、推荐保送以及升学就业时,把好政治关。三是做好党员教育管理与发展培养。落实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要求,按照标准和程序发展学生党员。强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推进学生党员发展材料规范化建设,做好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探索教师党员、优秀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和入党介绍人。

(三)实施“引航工程”,引领学风建设

一是强化学业辅导。聚焦专业教育、课堂学习、学优提升等重点内容,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学业帮扶活动。牵头组织专业解读、学业辅导、学风调研活动,邀请本专业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业引航、知识串讲、答疑解惑、正向引导。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任务,客观认识学业压力,营造尊师重学、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二是推动学术发展。通过国际交流、学术会议、学术沙龙,促进师生共学共议,多梯度、多层次带动全体学生开展学科专业学术研究。推动专业集群和学科方向集群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孵化专业优势明显、具有学科交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三是加强学术诚信与纪律法制教育。建立学生党员带头做到学术诚信和遵纪守法的机制。定期由学生党员发起,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术诚信倡议倡导,及时发现制止苗头性问题。积极选优配强党支部纪检委员,发挥教育提醒作用,加强警示教育,坚持举一反三,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四)实施“示范工程”,服务成长成才

一是推进党团班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梳理明确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等各类学生基层组织、各类学生骨干、各类指导力量的工作机制,锚定育人协同点,形成协同地图、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成效清单,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体系。二是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党支部牵头组织校友分享、毕业年级求职交流、专任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指导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导青年学生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三是做实做细服务师生与服务社会。聚焦服务“国之大者”、服务“学校和学院发展”、服务师生所需,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立“传承、帮扶、共享”机制,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践,投身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事业,主动与志愿服务管理组织联动,讲好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党员故事。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学生党员在文化惠民主题活动中的专业优势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