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课标的儿童哲学

2022-12-29 16:44程亮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观念哲学新课标

·主持人语·

今年四月,教育部制定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发布。这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迎来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需要整合新的资源,寻找新的空间,切实推进新课标的落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这一背景下,儿童哲学作为一种促进儿童深度思考的教育实践,既从新课标中获得了发展的新契机,也为新课标的落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首先,儿童哲学契合新课标的“素养”要求。在新课标中,各科都建构了自己的学科素养框架,并将思维能力或品质纳入其中。儿童哲学可以引导儿童的观念探究,最终使儿童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准确、融贯、一致与合理,由此它可以作为“催化剂”,推动各科思维目标的达成,促进儿童思维朝向更加高阶的层面发展。

其次,儿童哲学切合新课标的“综合”追求。这次新课标更加突出了“综合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等。儿童哲学所聚焦的“大观念”或“大问题”(如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通常是一般的、普遍的、综合的,内在或超越于各门具体的学科,这一特征或可为综合学习开拓出一种新的路径或方式。

再次,儿童哲学符合新课标的“公平”追求。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全纳性、全面性与基础性,促进教育公平。在各科学习中,从具体的学科主题、观念或思维引向更为一般的哲学主题、观念或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因为对于“大观念”或“大问题”的探讨,无论个人背景或知识基础,每个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认识或经验,展开与他人的交流或对话。

具体到学校实践中,儿童哲学可以作为独立的课程或活动形态,成为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各门课程或活动的内在方面,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在本专题中,杨小微教授明确提出,儿童哲学应该化作“方法”,融入所有课程,走向多重意义的融合,最终成就师生双方的思维素养;徐冬青教授立足思政课,探讨了如何利用儿童哲学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变得“深”“透”“活”;刘学良博士等又从整体上探讨了经由儿童哲学发展具有哲学智慧的学校文化的可能性;王玲校长等则聚焦审辩式思维(或批判性思维)这一儿童哲学核心目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这些探讨都意味着,儿童哲学有必要、也有可能立足新课标,融入新课程,共创新生态。

猜你喜欢
观念哲学新课标
维生素的新观念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