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原语辨识与启示
——以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为例

2022-12-29 21:05
英语教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原语汤显祖徽州

孙 峰

引言

在众多宣传推介徽州文化和黄山美景的语句和口号里,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因蕴含着丰富的诗意而经常被人们引用以描绘徽州。这两句诗出自我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游黄山白岳不果》(原题为《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后世一般称其为《游黄山白岳不果》)一诗,常被理解为“徽州这个地方让人痴迷忘返”“无数次梦到徽州”“不做梦也要到徽州”“汤翁一生痴绝之处,竟是连梦也不曾有过的徽州”(汪嘉健、汪东欣2001)。据此,人们常常认为诗句赞颂的是徽州的山水风光,表达了汤显祖不能亲自到徽州一游的遗憾。诗句的非官方使用频率很高,常见于户外宣传标语、书报刊、商品外包装甚至瓷板画等艺术商品上(陈雨前、杨莉莎、陈梦 2009)。可以说,这两句带有浓厚的思而不得意味的诗句营造了一种模糊而浓厚的诗情画意,因而广为传颂并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有人认为对诗句的这种理解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误读。汤显祖在这里并非表达一种对徽州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实际上是风雅的临川先生(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在讽刺徽州的山川具有金银气和铜臭味(王振忠 2012)。两种矛盾的观点孰是孰非,关系到该诗能否得到准确翻译。

一、准确理解原语是翻译的前提

在英汉互译中,“误读”体现了译者对原语的误解,它有别于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学者布鲁姆(Bloom)的“误读”概念。在“影响即误读”观点中,布鲁姆认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修正,是译者对原文有意识的超越(王素丹 2017)。通常来说,人们会依照自我的思维模式认识世界,而自身的“视域”会潜移默化地决定其“不见”和“洞见”,从而决定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和切割方式,以及认知和解释方式(戴文静 2017)。导致误读的原因有很多,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译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以及粗心大意等。限于篇幅,下文仅以语境和语义方面的误读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在翻译实践中,语境作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对语言起限制或补充作用,在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准确翻译的重要条件。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加上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深入、透彻,译者往往会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忽略言外语境信息,从而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误。

请看下例:

原文:该印刷品为卷轴装,长16尺,卷首为一幅插图,插图后为经文,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文字,是现存最早印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原译:The printed work is in the form of scroll,the scroll length 16 chi,a illustration at the scroll head,followed by texts,at the scroll end printed a line of note that reads“To my beloved parents,made by Wang Jie on April 15,the ninth year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Xiantong”.This was the earliest block printing product with a definite date.

在原译中,“四月十五日”被译为April 15,乍一看似乎没问题,事实上忽略了汉语的语境,是典型的误译。我国自古代起就一直有自己的一套纪年法,即农历纪年法,在时间上和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并不一致。故原文中的“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显然指农历的四月十五日。因此,译文中的April 15应改译为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orth lunar month才对(冯凯伦 2008)。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一段我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Waley)在其《论语》英译本中将该段翻译为:

The Master said,“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就亚瑟·威利的该段英译曾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此处的“学”译为learn不妥,learn可以是习得知识,也可以是学会手艺;同时,亚瑟·威利把“习”译为 repeat,即“重复”,也是过于简单了;此外,“说”(同“悦”)指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乐”则指的是生活上的娱乐,而亚瑟·威利将“说”译为 pleasure,将“乐”译为 delightful,颠倒了这两个词在汉语语境下的意义。许渊冲所指出的亚瑟·威利的误译,根本原因在于他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操控,从而对《论语》原文产生了理解的偏差。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译者对自身所处的主流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认同与实践。

上述例子表明,人们在对原语的理解过程中有时候会望文生义,从而忽略两种文字背后的文化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有些时候,人们会被思维定式左右,对原语的理解停留在惯常认识上,导致译文词不达意,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在翻译教学中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对原语的辨识能力,提高其翻译认知水平及实践能力,从而努力成为合格的翻译从业人员。

二、“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误读

曾有译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译为“It’s been most foolish of me all my life.Not to have dreamed of going to Huizhou”(秦大川2021)。且不论上述译文质量的好坏,单从译文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可知译者将原诗句的意思理解为对徽州的痴迷与向往,以及作者未能成行的遗憾。回译成汉语,大意为“我一生中最想实现的一个愿望是,不仅要在梦中,更要在现实中,去往徽州”“我一生做过的最傻的事情是,居然没有梦想着去徽州”。这样的理解是否与汤显祖诗句原意相契合呢?

前文提到,误译在很大程度上与误读相关,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对原语的辨识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进行辨识及英译呢?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一是它的语用价值,即是否可以拿来作为徽州的旅游宣传语,特别要注意其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二是对其语义的准确把握,即如何理解诗句的真正含义。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且前者决定后者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在翻译过程中,对不确定的或者有争议的原语进行辨识,通过追本溯源详加考证,既是译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又是其应秉持的一种严谨态度。

《游黄山白岳不果》全诗曰:“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在编辑出版汤显祖的《玉茗堂选集》时,对该诗有这样的点评:序亦是妙人。闻说金休宁,谒选者百计营之,而抽丰者往往于此取道。临川诗一帖清凉剂也。结合沈际飞的评论,可见此诗并非一首对徽州的歌颂与赞美之作。学者王振忠(2012)认为,汤显祖的“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只是指出了当时的一种现象,本意并没有讽刺徽州的意思(清代前期徽州人之所以对此产生反感,不断地借题写义,反复重新诠释,究因破迷,实肇因于盛清时代社会上对徽州人的总体印象及对重赋课征的隐忧)。与其说汤显祖在此诗中讽刺徽州,倒不如说他是“恨屋及乌”,他讨厌的不是黄山、白岳,而是追名逐利之事。黄白本无辜,后人趋附之。即便如此,这两句诗也绝对不是在称颂徽州。由此可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乃是汤显祖抒怀明志之作,指斥钻营攀附,无关徽州山水,亦非赞誉之辞,以之作为徽州的广告语显然是不明就里的误读。

如果没有怀疑精神,只是把《游黄山白岳不果》匆匆读一遍,不查阅资料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和分析,就很难体会出汤显祖诗句本意,也无法体会出这位清廉、耿直的文学大家那种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情操。仅从字面意思看,汤显祖用“一生”“痴绝”和“无梦”这样充满绝对化意味的字词营造出了一种浓厚、引人入胜的文字艺术美感,难怪会被人误用作徽州的旅游宣传标语。然而,“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并不适合作为徽州的宣传语,非官方的滥用从侧面反映出很多人对诗句意义的曲解和误读,体现出对该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无知。

三、提高学生英汉语辨识能力

当英汉翻译课程的学习者面对像徽文化这样蕴含丰富的翻译材料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翻译做到准确、通顺呢?这就对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和翻译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等提出了要求。

首先,要求教学大纲和翻译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并符合实际需求。教师要在课内外通过多种途径,夯实学生的英汉双语基本功,注重英语文化知识教学,注重翻译理论、技能与翻译意识的培养(孙峰 2018)。

其次,翻译学习者须具备广博、深厚的中英双语理论及文学文化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英汉互译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学生想较好地掌握翻译这项技能,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否则很难适应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转换(孙峰 2018)。此外,保持对汉语语言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同样十分重要,看不懂或错误理解汉语文本是从事汉语翻译的障碍。

最后,翻译学习者应善于追本溯源、究根问底。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是很重要的。另外,学习者在选择词典等工具书时,要注意其出版国。一般来说,翻译英国人的作品,应多查英国出版的原文词典;翻译美国人的作品,则应多查美国出版的原文词典(林克难 2005)。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同时应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翻译认知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切实提高其翻译能力(孙峰2019)。在当前我校将徽州文化融入翻译教学的新形势下,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徽文化方面的汉语文本,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对其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准确辨识、理解原语意义,决定译文质量的高低。

结语

作为一种借助符号在人类文化间进行交流的活动,翻译包含了对信息的接受、译解、加工和创制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翻译不是两个文本间的机械复制与模仿,也不是彼此的简单语符转换,而是一种高级、对话性的信息传播。对原文的理解准确与否决定了能否做好翻译工作。因此,译者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在徽文化译介过程中,原语文本蕴含着特定、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从而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高超的双语转换技能和丰富的理论储备,译者还须具备敏锐的翻译认知意识,要能够对原语作出准确理解。

猜你喜欢
原语汤显祖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汤显祖猜谜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汤显祖为戏成痴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汤显祖为戏成痴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