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热点与趋势探赜
——基于2493 篇CSSCI 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2022-12-30 11:55王仕民黄云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王仕民 黄云妍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1]。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此作出了系列指示,相关部门亦联合出台了多项文件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2]。此间,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多,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议题并展现出众多新生点。以此为对象开展研究,不仅能够把握近十年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与趋势动态,更能为掌握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趋势提供思路。

一、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为体现成果的质量,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内的CSSCI期刊文献(包括CSSCI 扩展版)为检索范围,将时间范围设为2013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31 日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两课”为篇名进行精确搜索,共获得论文2858篇。筛选去除如同其他主题、书评、会议综述、报道、笔谈、介绍等文献,保留含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的有效论文2493篇。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它们进行分析并获取图谱,结合阅读梳理相关研究论文成果后形成研究结论。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概况

(一)发文趋势及年代分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年均刊发量在260 篇以上,年度数量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此间,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与文件的积极影响,2017 年与2019 年发文数量出现了阶段性上升,且近年来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保有持续关注且相关研究具有趋热的迹象。

(二)核心作者及合作网络

经统计,样本数据共包含1005 家机构与2371 名作者。普莱斯定律(Price’s Law)认为,某一研究领域内半数的研究论文为一群核心作者所撰。核心作者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且核心作者中最低论文发表数m 与最高论文发表数n 的关系公式为m≈0.749(nmax1/2)。结合数据可知核心作者数量应约为49 位,其中n=13、m≈2.7,即发文量≥3 的作者可被认定为核心作者。以此得出实际核心作者约29 位,共计发文241 篇,仅占样本总量的9.8%,远低于普莱斯定律的标准。

在CiteSpace 软件中采用TOP N作为选择条件(Selection Criteria),将N 值设置为50,时间分区 (Year Per Slice)设置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设定为机构(Institution)后得出计算结果(见图1)。数据表明N=1005,E=379,Density=0.0008,即大部分机构间没有形成合作关系,而研究实力较为雄厚的主要是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部、研究中心)。这一结果在作者合作署名成果中也得到了验证,可以看出,仅少部分作者具有合作关系,大部分作者仍属于独立研究。

图1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机构共现图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主要热点

对于专业学者而言,关键词是能够反映论文主旨与研究核心的值得信赖的指标,[3]对论文关键词实现共现及聚类分析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为避免数据误读,在CiteSpace 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两课”统一合并为“思政课”后保留其他设置不变,以TOP N 为条件并使N=20 后进行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分析

一般而言,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0.1 即可视其为该研究主题中的关键节点,且该值(0,1)越大则代表该词中介性越强。以此为准,共可提取出33 个关键节点。其中“教学”“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5 的强势关键节点充分反映出学者们更倾向于从主客体关系建构及教育教学变革等视角解析相关问题。这些关键词可视作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各主题的重要线索。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软件进行聚类计算后可获得28 个聚类,结果显示Modularity Q=0.8363,Mean Silhouette=0.8598,均大于标准值,此聚类合理有效。由于聚类序号愈靠前说明该聚类包含的论文数量愈多,研究热度愈高,故选取序号0 至10 的聚类进行图谱呈现并加以分析(见图2)。

图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关键词聚类

(三)研究热点总结

以聚类结果为参考深入阅读各聚类下包含的研究成果,可归纳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主要有对象聚焦(#0、#1)、队伍建设(#3)、课程设计(#2、#4、#7、#9)、教学创新(#5、#6、#8、#10)四大热点。

1.对象聚焦研究

从成果上看,相关研究主要从三个方向进行聚焦。一是以高校类型差异为基点,针对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院校、体育类院校、民族高校等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进行专门讨论,提出将学生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色、校本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育人实践。二是以学段差异为基点,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在课程、教材、教学等关键环节上的方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等问题。例如,有研究认为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阶不清、衔接不足是影响教学效果和一体化建设的直接原因,为此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级进阶,明确不同学段的分卸任务和递进任务,注重内容主题、师生互动、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衔接,既体现了各学段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又保障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方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4]三是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获得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育学对象需求衔接的准确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优化的路径。例如,有调查发现,尽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价值、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但是在情感体验上有所欠缺,转化到学习行动上则会形成兴趣不高、参与度欠缺等现象。[5]究其原因,戴艳军等人在调查分析后指出课堂教学、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水平等共同构成了影响思政课认同度与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建议从加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与教学创新能力、科学化和技术化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6]

2.队伍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为三条进路。一是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与原创性贡献。学界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思政课教师、新时代应当怎样培养思政课教师”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八个相统一”“六个要”等教育原则。例如,郗厚军等人分析概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包含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角色定位、职责使命、师风师德、根本保证、理念创新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实践引领、问题导向、批判辩证、人民至上等基本特质,对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二是以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最大化挖掘辅导员、领导干部等力量参与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如佘双好指出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力量,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作用、共同发展。[8]江俊文提出鼓励领导干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发挥该群体独特的资源优势与示范作用,同时能够从教学管理等角度有针对性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升级。[9]三是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根本任务过程中正在面临及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进行厘析。如杨子强等人的研究指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人员构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组织机构从覆盖向服务转变、学科建设从发力向支撑转变、培养培训从效率向效果转变等方面转型升级的挑战。[10]针对这些难点,冯秀军认为可从立足学校实际,量质兼顾,配齐并建强教师队伍;着眼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内外兼修,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注重新陈相接,关注中青年教师队伍衔接,保障师资力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着手突破瓶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发展。[11]

3.课程设计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研究热点可从课程开发、课程优化、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在“理论为主、内容为王、因材施教”的原则上,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维度尽可能地挖掘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先进文化、重大经验成就、典型案例等有益资源,统筹于课程开发与内容建设之中,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二是对标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要求,从意义、原则、标准、内容等角度探索提升课程质量。如李菊英等人认为设立课程建设标准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遵循教学与科研相协调、内容与方法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并重、建设与评价相并重的原则,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的关涉内容,为立体化打造思想政治理论经典课、精品课等提供优化方案。[12]三是为实现促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协同,加快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思路与建议。如高德毅等人从实践与研究中总结认为需从战略高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式发展,彻底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频共振。[13]

4.教学创新研究

为探索教学创新,相关研究以提升教育教学的引领力、说服力、亲和力和获得感等为需求指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了诸多重要的成果。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方面,专题式教学、分众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实践导向教学等创新成果的研究成熟度较高。在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创新方面,研究成果以教育对象的心理接受及认知发展规律为内在线索,在情感教学法[14]、互动实践教学法[15]、数智化教学法[16]等方面的成果较为显著。这些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个性化、具象化、现代化发展打开了视域。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演进脉络及趋势分析

通过CiteSpace 软件的时线图(Timeline View)和突现词(Burst Terms)功能获取关键词时间线图谱与突现词列表,可较为清晰地看出热点关键词及其出现时间的共现关系,从而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演进脉络与趋势动态。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演进脉络

从时线图(见图3)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演进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

图3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第一,开拓探索阶段(2013—2016 年)。此间,我国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迎来了全新的战略环境。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及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带来“双刃剑”式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势必进行变革与突破,相关创新与探索增多。

第二,提质增效阶段(2016—2019 年)。此阶段研究热点数量有所收缩,学界就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方向与关键问题等已基本形成共识,研究热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保障与质量提升方向转移。

第三,稳定发展阶段(2019 年至今)。此阶段与前期研究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同时涌现出一体化、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大思政课、抗疫精神、精准教学、人工智能等全新的热点,反映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更为注重课程形态建构、教育资源挖掘、教育工具运用与方法等内容的协同创新。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趋势分析

在CiteSpace 软件中将突现最低时长(Minimum Duration)值设置为3 后可提取16 个突现词,分别为其绘制折线图后根据折线动态进行归纳,可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研究热点呈现放缓、趋弱、前沿三种趋势动态(见表1)。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关键词突现词及其趋势

1.放缓趋势

放缓趋势内含突现时间较早,研究频次经历明显上升后逐渐下降、近年来保持较为稳定成果数量的研究主题。“教学模式、实效性、教学体系、话语体系、教学方法、大学生、问题导向”等符合这一特征。其中,“大学生、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成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及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基本范畴,而“问题导向”既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重点与难点的重要线索。这些研究主题连接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元命题,是始终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具有常论常新、常论常需的重要价值。

2.趋弱趋势

趋弱趋势内含突现时间较早,频次达到峰值后便持续下降且近年来少有成果或无直接成果显现的研究主题。其中,“研究生、慕课、课堂教学、亲和力”符合这一趋势。趋弱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主题的更新与覆盖,如“研究生”与“慕课”主题在2013 年至2016 年出现过专题式研究的热潮,但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部署、新兴网络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等相近主题的概括和超越,这些主题在直接成果显现方面逐渐弱化;二是研究内容的分化与融合,如“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与“大思政课”、网络课堂、社会课堂、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协同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亲和力”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与实效性的内在体现,逐渐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系列研究内容之中。由此,尽管这些研究主题在直接成果数量的体现上趋于弱化,但其成果与内容实则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3.前沿趋势

前沿趋势主要指向两个方向:一是从频次上看,近年来处于持续增长并具有趋热发展的研究主题;二是从突现的时间与强度来看,近年来处于突现阶段并具有较高频次的研究主题。“实践教学、新时代、改革创新、立德树人、习近平”五个主题较为符合特征。“实践教学”作为最早出现的突现词受到研究者们的长期关注,且近年来持续显示上升趋势。相较之下,“新时代、改革创新、立德树人、习近平”则为2019 年开始突现的主题,当前正处于突现阶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领导者,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系列讲话,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指明了总体方向。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时代发展而迈入了新的时空语境,“改革创新”进一步体现了相关研究的内生逻辑与目标指向。

五、研究反思与未来展望

通过系列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实现了大幅发展,相关研究层次丰富,框架体系较为完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迈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需指出的是,从数据分析结果与文献阅读总结中可知现阶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并由此概括出以下四点反思,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第一,从研究成果的合作网络来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凝聚力不足,相关成果多为单独研究或师生合作研究,校际协同、跨界合作较少,尚缺乏成熟、稳定的研究团队以及强影响力的高产作者群。在“大思政课”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目标及任务驱动下,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需摆脱单打独斗的研究模式,通过协同合作凝聚形成具有规模化、高稳定性与强影响力的合作研究网络,打造“社会-学校-课堂-网络”的整体格局,从不同层面建立稳定、持续、全域、协同的研究同盟。

第二,从研究主题与趋势上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热点不断演变和扩展,宏观层面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在以立德树人与“四个服务”为基础逻辑与目标的指向下进入了新的发展格局;微观层面则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对主客体、内容、环境、媒介、保障等传统研究范式的持续关照。以此,前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未来研究中要凸显问题导向,从起伏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多元复杂的各色社会思潮、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等宏观变动中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与难点。后者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研究中深化问题意识与系统意识,在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与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新生领域,提出具有先见性、可操作性的理论建议与实践设计。

第三,从研究理论上来看,由于关涉课程与教学,相关研究成果多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进行理论借鉴与论证演绎,较缺乏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理论在相关研究中运用与成果的显现。有学者也指出目前思政课在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有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面亦有所缺少,[17]还需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在理论建构方面仍需进一步借鉴及整合多学科、跨学科的有益成果与理论支持,吸收并创新为自我的理论框架,同时也要加快推进对自身基础理论、基本原理、一般规律等方面的探索,建构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科学化与学科化发展。

第四,从研究方法上看,相关成果中针对理论循证和现象评述的成果较为丰富,对基础原理及根本规律的分析性与解释性研究成果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引入问卷调查、调研报告等多种研究方式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较高的被引数与下载量,可见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仅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与认可,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以此,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方法的选择可突破以理论思辨为主的传统格局,辅助应用如问卷、测验、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以及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提升研究成果的信度与效度。

注释:

①由于2022 年的论文数据仅统计至7 月,故其数据结果仅作参考,不作为结论依据。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