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文教授治疗偏头痛经验*

2022-12-31 08:35娓※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瘀血督脉偏头痛

牛 鑫 姚 娓※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辽宁 大连 116023;2.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是一种病程漫长,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的一类疾病,头痛常累及一侧或双侧头部,呈搏动性疼痛,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1]。偏头痛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中年期为患病高峰,女性比男性多见,女性偏头痛患者当中与月经相关的较多,偏头痛发生在经期症状会更严重,治疗也更困难。本病发病多与情志、劳累有关,常有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其中不乏久治不愈的病例。患者往往情绪焦虑,并常伴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张天文教授是辽宁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作为张天文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受益颇多,张天文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医治了大量的偏头痛患者。本文总结了张天文教授治疗偏头痛的经验,分享如下。

1 痰浊上扰 肝火上炎 瘀血阻络是偏头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属“头痛”“头风”范畴。张天文教授认为偏头痛发作时以风、火、痰、瘀为主。从偏头痛的发作特点来看,与风之善行而数变有关。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易袭头位;风又常与痰湿相伴,风痰上扰,引发头痛;此外偏头痛的发病多与情绪波动相关,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火扰清窍;且偏头痛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止,故久病必兼瘀血,瘀血阻于头部,发为头痛。所以偏头痛与风、火、痰、瘀四者密切相关。偏头痛起病之初或因痰浊上扰,或因肝火上犯,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易发头痛,长此以往则久病入络,瘀血阻滞,病程绵延。该病在女性中更为多见,对女性而言,一方面,肝主疏泄,失于条达则气机血脉郁滞,久病入络则瘀血愈重;另一方面,肝体阴而用阳,素体精血不足,女性加之月经下血,伤阴愈甚,水不涵木,风阳升动。二者相加,形成慢性病程,周期复发。故头痛与肝、脾、肾、脑密切相关,其临床病因病机总以痰浊上扰、肝火上炎、瘀血阻络为核心,临床以实证为主,久病则常虚实夹杂。

2 从风 火 痰 瘀入手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病初或发作时多见风、痰、火的特点,病久或缓解期多见瘀、虚的特点。临床所见,遇风冷加剧的多为风邪或风寒;因情志急愤而发者,或伴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者多因肝火、肝阳上扰;恶心呕吐为痰浊上逆;遇劳则发,或见精神倦息,疲乏无力者为气虚;妇女与月经来潮有关者多因肝气郁滞,肝血不足;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或痛处固定,日轻夜重者,多为瘀血。张天文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偏头痛多从风、火、痰、瘀入手,痰浊上逆者常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风邪上扰者常投以川芎茶调散;肝阳上亢者常投以天麻钩藤饮;瘀血阻络者常投以加味芎归汤,加味芎归汤是张天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普济方》芎归汤基础上加细辛、白芷、蜈蚣而成,临床疗效显著[2]。上方可随证加减,也可合并应用,久病入络可加虫类药如蜈蚣、全蝎;合并痰热可加清热化痰之药,如黄连、竹茹等;合并湿邪则加羌活、苍术、茯苓等。诸方之中常重用川芎以达到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用。

3 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

张天文教授临床治疗偏头痛,尤其是反复发作者,多采用针药并举之法,中药汤剂口服调和脏腑气血,针刺则直接作用于头痛局部,针感直达病所,常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尤其在经期的预防性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研究[3]表明,针刺能够通过抑制偏头痛急性期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偏头痛症状。

张天文教授治疗偏头痛常远近取穴结合。近部取穴以头皮针多见。头皮针区的选择以朱氏和焦氏头针为主。朱氏头针取穴特点是以百会为中点,以督脉为中线,将头部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左主气,右主血,前属阴,后属阳,能调节阴阳、脏腑,偏头痛的病位在头,朱氏头针选取的治疗区与髓海相近,故能疏通局部脏腑经络的气机[4]。焦氏头针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区来确定治疗区,将头部分为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精神情感区、晕听区等19个刺激区[5]。张天文教授在全息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把头部分成少阳交会区、太阳交会区、阳明交会区、阴阳交会区、三阴交会区,结合朱氏头针和焦氏头针,为治疗偏头痛提供了良好的方案,提高了临床效果。

偏头痛病位在偏侧,从归经上与肝胆经密切相关,又因督脉主一身之阳,头为阳位,故临床取穴以督脉及肝胆经穴为主,常取百会、风池、率谷、丝竹空、太阳穴。百会穴为诸阳之会,可以调畅全身气血阴阳,安神定痛。《针灸大成》言:“百会主头痛目眩”。现代研究[6]证明,针刺百会穴能改善脑部血流量,缓解局部血管痉挛,并对降低血浆黏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有重要作用。风池、率谷同属足少阳胆经,是治疗少阳头痛的重要穴位。《针灸资生经》云:“风池疗脑痛”,《针灸大成》中也明确指出:“头风头痛灸风池”“率谷主脑两角强痛,头重”。丝竹空属于手少阳经,为近治法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穴位,《针灸甲乙经·玉龙歌》载:“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太阳穴为专治太阳头痛的经外奇穴,能治疗头痛、眼眶疼痛。在此基础上应辨证施治,痰浊上扰证常以足少阳经、督脉、足阳明经穴为主;肝火上炎证常以足少阳经、督脉、足厥阴经穴为主;瘀血阻络证常以足少阳经、督脉、八脉交会穴为主。

张天文教授创立的“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对治疗偏头痛也有显著效果,主取百会穴,百会乃督脉主穴,又为手足三阳经及足厥阴之会,能够督统诸阳,调畅气血,醒脑活络;二取足少阳、阳维脉之会目窗与正营,针朝督脉之神庭、囟会穴,以催发少阳之气,助百会穴清利头目;再取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神庭穴,针朝百会,强化督统向阳作用,调动头三阳经之经气,激发诸阳以领全身。另外遵照“上病下取”原则,辅选远端诸穴,如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太溪透昆仑等。诸穴合用,则经络调畅,醒神定痛。

4 验案举隅

林某,女,43岁。初诊日期:2020年9月26日。主诉: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2个月。病史:5年来反复发作左侧偏头痛,疼痛剧烈,呈搏动性,伴头、眼胀痛,甚则恶心呕吐,自服止痛药物治疗无效,脑MRI、脑电图均未见异常,口服曲马多尚可缓解,每有发作均需就诊。疼痛常突然发作,2~3个月发作1次,常于月经前发作。就诊时症见:左侧头痛,伴眼部胀痛,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夜寐不宁,小便正常,大便秘结。舌淡暗,苔薄黄,脉沉弦。平素痛经,夹有血块。诊断:偏头痛,证型:气滞血瘀,肝阳上扰。方药:川芎30 g,生地黄25 g,当归15 g,赤芍15 g,延胡索15 g,白芷15 g,菊花15 g,陈皮15 g,蜈蚣3条,姜半夏10 g,石菖蒲10 g,7剂,日1剂,水煎450 mL,3餐后服,各150 mL。针刺取穴:太阳、头维、阳白、角孙、率谷、风池、合谷、太冲、悬钟。每周治疗5次。针刺治疗1次稍作休息后便觉疼痛明显减轻,针药并用1个月后头痛完全缓解,后每周针刺1~2次,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该女性患者偏头痛发作时间与经期相关,属于内伤头痛,其病位在肝。一方面,肝体阴而用阳,经期耗血伤阴而使水不涵木、风阳上扰;另一方面,肝失疏泄而致血脉瘀滞,日久则瘀血更甚。故重用川芎为君,使药性上行头目、下走血海,起到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的作用,加用生地黄养血益阴,当归、赤芍养肝和血,延胡索活血止痛,白芷祛风止痛,菊花平抑肝阳,蜈蚣通络止痛,姜半夏、陈皮、石菖蒲化痰降逆止呕。针刺取穴以少阳、阳明为主,重在清肝息风,补益肝血,通络止痛。

5 小结

张天文教授认为,痰浊上扰、肝火上炎、瘀血阻络是偏头痛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时多从病机出发,从风、火、痰、瘀入手,调节脏腑气血,同时配合针刺直达病所,起到良好的效果。张天文教授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经验独到,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瘀血督脉偏头痛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医教你识瘀症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最方便的健身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偏头痛吃紫菜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