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类“非遗”的影像化表达与传播探析
——以永新盾牌舞为例

2022-12-31 10:52李有路
传媒论坛 2022年21期
关键词:盾牌非遗纪录片

李有路 张 莹

文化遗产承载着强烈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色彩。永新盾牌舞是一种热烈奔放、古朴粗犷的男子群舞,迸发出昂扬的战斗精神,在江西省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关键在于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度,推动全民对“非遗”的认知,而影像化在此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化表达,依靠电视、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影像化传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众间的认知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保护途径和活态传承方式。

一、永新盾牌舞影像化表达与传播的必要性

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些受伤的太平军将士流落到永新县南塘村一带,为报答村民,他们将操练的盾牌武术传授给当地村民。村民习得盾牌武术后,将其用于与河流上游村庄争夺水源的打斗中。从此,盾牌武术成为永新县南塘村青壮年男子代代传习的武术套路,尚武崇德的观念深入人心。永新盾牌舞就在这样一种用于防身自卫、保山争水的群体协同抗敌的械斗武术中衍生出来,成为兴盛于永新地区的传统舞蹈[1]。

如今,永新盾牌舞早已不再用于打斗,但其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民众身体素质、塑造人的精神品格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永新人民的精神纽带。由于长期处于自行发展状态,保护力度和传承规模较小,永新盾牌舞当前呈式微态势。永新盾牌舞主要依靠龙源口镇南塘村吴氏家族的传承,近年来才逐渐以社会传承为主[2]。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永新盾牌舞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传统的图片记录和文字记录,难以还原永新盾牌舞作为传统舞蹈的动态性,无法直观地呈现永新盾牌舞的刚柔并济之美。与文字、图片记录互为补充,影像化记录手段可以达到活态传承的效果。因此,对于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影像化的表达和传播要比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更具有可行性。

影像化记录与图片记录、文字记录相比具有更强的可复制性、直观性,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限制,面向更广泛的公众视野展示永新盾牌舞别具一格的感染力,是推动永新盾牌舞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式。因此,利用影像化手段推动永新盾牌舞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必要。

二、永新盾牌舞影像化表达与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载体困境:表现真实和再现真实

永新盾牌舞影像化创作以纪录片为主。艺术性与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面临的首要矛盾。就纪录片的属性而言,其最本质的属性是真实性,即视听形象纪实性。然而,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真实性”是一个变量。作为艺术创造活动,纪录片创作与任何创作一样,创作者都要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这是一个主观性的活动。影像虽然能够再现事物的原貌,但以何种方式再现则无法由影像本身决定,任何视听语言的运用都渗透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图[3]。为使影像化作品更具吸引力,很多时候创作者需要架构故事线索、增强渲染包装、刻意设置冲突或制造悬念。但是这一切影像化创作的手段必须以永新盾牌舞的形象和文化内涵为核心,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影视视听语言和制作技巧对永新盾牌舞进行艺术性的再现,处理好真实与创造、客观与主观、表现与再现的关系,不可喧宾夺主,只重艺术再现而轻视客观真实。

(二)取材困境:永新盾牌舞的群众基础较为薄弱

永新盾牌舞的传承主要以永新县南塘村吴氏家族传承为主,永新盾牌舞在永新县南乡片区比较兴盛,但并未获得较大范围的推广。近年来,永新县文化馆加大了对永新盾牌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目前永新盾牌舞的演练和演出规模较小,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固定的团队,演出也缺少自发性。老一辈永新盾牌舞传承人吴三桂先生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青年人传习永新盾牌舞的意愿不高,永新盾牌舞面临无人传承的窘迫境地。永新盾牌舞群众基础的薄弱为永新盾牌舞影像化表达的取材和摄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叙事困境:同质化和差异化

近年来,随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得到广泛响应,纪录片创作领域掀起“非遗热”。“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大多以“非遗”技艺和传承人为叙事核心,围绕“一人一事一物”,架构一条故事线索或情感线索展开叙述,即中心串联式叙事方法[4]。以这种叙事结构创作的“非遗”类纪录片数量较多,易出现同质化创作的现象。影像空间中的叙事结构是重组现实时空的重要手段,是影像化创作独特的优势。在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创作中,要根据影像化创作的主题、永新盾牌舞的具体特点灵活选用叙事结构,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永新盾牌舞,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内涵困境:文化土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脱离

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荣滋长与其本身所处的地方文化土壤紧密相关。以永新盾牌舞为例,永新人民向来有习武防身传统,尚武崇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刚毅勇敢、团结奋斗、敢于斗争的精神文化,因此永新盾牌舞在此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土壤。纵观当前众多“非遗”类纪录片,创作者多注重于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对于地方文化的表现较少[5]。在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表达中,创作者应该呈现的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形态,更应该剖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而精神文化内涵的形成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文化生态,因此要求创作者应当拓宽视野、树立全局意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深刻的地方文化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文化土壤表现不足,是当前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表达与传播的一个主要困境。

三、永新盾牌舞影像化表达的策略

(一)重视实地走访调研

在纪实类影像创作中,无法像故事片创作一样可以事先设计剧本和分镜头脚本,无法预知拍摄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境。因此,在永新盾牌舞影像化创作前,应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实地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土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充分沟通,对要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细致的把握。

通过实地调查,基于对永新盾牌舞的深入认识,影像化创作会更有深度。永新盾牌舞的影像化创作要以“人”为核心,通过表现永新盾牌舞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追溯永新盾牌舞的历史源流、展现永新盾牌舞的演练形式与特点、探究永新盾牌舞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反映平民化的审美观

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心理预设——期望能从影片中看到什么、得到什么,任何影像化创作都不能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让观众无法把握。以平民化的审美观进行影像化创作可以使永新盾牌舞的影像化传播更具有人情味和乡土气息,让观众自然地融入影片所搭建的叙事空间,同时让永新盾牌舞的影像化表达更有温度。

(三)利用特写镜头展示细节

特写在视听语言中常用于表现细节。该景别可以呈现被摄对象丰富的细节变化,可以引导观众将注意力聚焦到细微局部,引导观众思考,让被摄对象更加接近观众,具有独特的视觉张力。

传统舞蹈类“非遗”在技术动作上往往有细节化的处理。在永新盾牌舞影像化创作中,创作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细节。例如,创作者可以运用特写镜头表现盾牌和马刀的细节,展示永新盾牌舞的力量之美。特写镜头是影像化创作中最具写意性的镜头,因此在永新盾牌舞影像化创作中要注重利用特写镜头展示细节,细致入微地展现永新盾牌舞的独特魅力。

(四)做好采访拍摄的设计

“非遗”类纪录片创作主要以“非遗”传承人为叙事核心,“非遗”传承人的讲述让影像化创作更有深度,更能使影像化作品从专业角度解析“非遗”。因此,在正式拍摄前,要根据已确定的拍摄主题和创作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影片涉及采访的内容做好设计规划,提出契合影片主题的、可以推动影片叙事的问题,这样观众才能从“非遗”传承人的讲述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同时使影片的传播效果得到优化。

采访时,要尽量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被采访者用个性化的话语回答问题,让被采访者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营造轻松的“谈话场”,让被采访者打开“话匣子”;采访时要避免原原本本地按照采访提纲机械地提问,要根据被采访者的话语表达,灵活变通地接过被采访者的话柄,让采访更自然、更富有日常化的质感[6]。

四、永新盾牌舞影像化表达与传播的建议

(一)组建影像化保护与传承团队

组建专门的影像化保护与传承团队,是永新盾牌舞影像化表达与传播的首要工作。影像化保护与传承团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影视素养,还应对永新盾牌舞及永新盾牌舞所在的文化生态有深入的了解,将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同影视技术与艺术深度结合。如果能把永新盾牌舞等传统舞蹈类“非遗”资源与电视、新媒体等影像化传播平台合理地结合,则有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组建影像化保护与传承团队在“非遗”的影像化传播工作中尤为必要。

(二)把握影像化创作原则

把握真实性原则。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创作应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以展现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形态为核心,依托恰当的视听元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把握完整性原则。进行影像化创作时不能仅仅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形态,只是浮于表面,更应当展现外在形态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其发荣滋长的文化土壤;把握人文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传承人为核心,如果影像化作品中缺乏对传承人的关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变得空洞,要注重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之间从“物”到“人”的迁移,以“人”为核心创作影像化作品。

(三)搭建影像化传播平台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传播信息,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与传承,要依靠电视、新媒体、网络视频平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可以在电视平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优秀纪录片展播;新媒体是新兴大众传播媒介,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传播的特点,拥有极为广大的用户群体,影像化传播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永新盾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传播。

五、结语

影像化表达与传播具有传播门槛低、传播范围广、受众融入感强的特性,可以直观展现传统舞蹈类“非遗”的舞动感,有效解决了当下传统舞蹈类“非遗”传播面临的困境,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创作永新盾牌舞的影像化作品并扩大永新盾牌舞影像化作品的传播力度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在相关政策引导下,永新盾牌舞的保护主体和影像化传播的创作主体要将永新盾牌舞放置在平民化的语境中,用创新性的影像化表达和传播手段去积极应对永新盾牌舞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风险与挑战,为新时代永新盾牌舞等传统舞蹈类“非遗”的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非遗”跃然于荧屏之上。

猜你喜欢
盾牌非遗纪录片
隐形的盾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多功能盾牌的研究现状浅析
纪录片之页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自相矛盾新传
盾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