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时代担当
——谈王长涛和他的《小学生作文三十六计》

2022-12-31 11:14文|汤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习作小学生作文

文|汤 俊

习作教学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难点。只要公开课对课型不作限定,很多教师都不会选择教习作。王长涛老师不同,他是逢课公开,必上习作!这其中有他的独特见解: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大家在习作教学上为难,不如自己动手为大家破解这个困局。

在我看来,为破习作教学之困,王长涛老师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他着力回答了“小学习作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三十六计》中,以第一计“先声夺人”开篇,长涛老师写道:“一人一事一感想,一景一物一想象。小学生常用作文,不外乎这六类,即写人、记事、读后感、写景、状物和想象作文。”小学语文教科书分单元编排,成书十二册,在一线语文教师眼里,就是一摞内容纷繁复杂的存在。大家虽然每个单元都在跟教科书中的习作打交道,但未必能说清楚小学习作究竟要教什么。长涛老师在长期的习作教学研究中,不断梳理、归纳,提炼出“一人一事一感想,一景一物一想象”。这等于是宏观地回答了“小学习作教什么”。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为方便一线教师教学,长涛老师进一步铺排出“先声夺人”“以小见大”“旁征博引”“排比造势”等三十六项小学生习作技术,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具体的习作教学内容。这堂习作课教什么呢?就教“先声夺人”,就教“以小见大”……语文教师获得了这些习作技术,就能从习作教学中知道教什么,从只能教学生比喻、拟人、总分总的尴尬中摆脱出来。这“三十六计”,使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内容有了从贫瘠向肥沃转变的可能。

其次,他尝试直面“小学习作用什么教”的问题。《小学生作文三十六计》成书的过程,我是清楚的。长涛老师最先是在自己的公众号发推文,一周推一篇。整个推送持续了大半年,后来才有成书。在公众号的每一篇推文中,他都给相应的“计”提供了相应的“例”。如在《第二十七计 排比造势》中,长涛老师就选取了《桂林山水》的文本片段,选取了《祖父的园子》的文本片段,选取了《慈母情深》的文本片段,用它们来例说“排比”这一习作技术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还提供了《秋天的颜色》《我的朋友是“大侠”》这两篇学生习作作为例文。不要小看了这些课文片段和习作例文,如果将这一“计”转换为课堂教学,它们将会是好用的教材内容。一线语文教师有了这些文本材料,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省了工序——不必再检索课文翻找言语事实,更不必亲自动手去下水写作来创作范例,只要从他的公众号复制粘贴,就可以直接解决“用什么教”了。

再次,长涛老师在全力突破“小学习作怎么教”的问题。长涛老师执着于上习作教学公开课,我认为是有原因的。他应该是想通过自己的课堂给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具体可感的习作教学案例。当老师们听完他的课,就能获得教学操作的每一步,大家教起同题习作来就容易了。

习作教学,是迫切需要有人走在前面去摸索路径的。

从开发习作技法系统解决“教什么”,到出版《小学生作文三十六计》直面“用什么教”,再到执着于上习作教学公开课尝试突破“怎么教”,长涛老师在谋求系统地解决问题。解决“教什么”,无异于课程开发;直面“用什么教”,等同于教材编撰;执着于上课,实际上是从事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我记得王荣生教授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如果在语文教学一线出现的问题是集团性的,那我们就要反思课程与教材方面是否出了问题。长涛老师的做法,似乎正是这样:为破解一线习作教学之难,他不是单就教学而研究教学,而是从三个层面同时入手纾困——使习作教学的课程内容充足,教材内容具体,教学设计精细,才可能有不再困难的习作教学课。仅从课程、教材、教学某一个层面入手,习作教学难破困局。

长涛老师本职在教学,却为解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习作之困做了类似课程开发和教材编撰方面的工作。包裹在其中的思辨艰难,码字辛苦,我们作为旁观者很难感同身受。他明知困难、辛苦,却选择了直接面对:

再也不能让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课堂,继续徘徊在“你说我说大家说,列了提纲却写不出”的老路上了!

一定要让习作教学有内容可教,有材料可用,有课堂可借鉴!

一定要让习作课变得好上!

一定要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向前再走一步!

这是时代的需求,王长涛老师选择了担当……

猜你喜欢
习作小学生作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