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改革新契机 创新融合新打法争当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排头兵”

2022-12-31 16:51陈建良
传媒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排头兵融合

文_陈建良

今年以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列入中宣部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为契机,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党代会的主题主线,聚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强化重塑变革意识,创新工作打法招数,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整体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从“六个维度”总结媒体深度融合新成效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前列。重塑组织新架构,实施采编“去平台化”改革,重构优化、打通“血脉”,整合采编力量,新设全媒采访、融媒编发两大中心,下设时政要闻、社会民生、经济金融、采访联络4个采访部门和电视、报纸两个编发部门,做到“扁平化管理、一体化运行”,真正实现“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再造采编全流程,坚持“移动优先”,上线“南太湖智媒云”采编系统,建立新媒体供稿机制,推进“策采编审发评”移动化、智能化,畅通南太湖号首发“主通道”。探索打通市县两级媒体,合作成立南太湖新区融媒体中心,推动宣传共联、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迈出市域融合、全域传播第一步。

二是突出移动优先,南太湖号用户突破250万。按照“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要求,通过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用户+大数据”的产品模式和“千人千面”的精准分发渠道,实现本地热点生活应用场景基本覆盖和本土优质原创内容的基本覆盖,力促“南太湖号”成为湖州本土的“今日头条”和本地生活的超级入口。截至10月25日,开发上线“个性化推荐”、“新闻热榜”、南太湖号数字人民币钱包、“看见”等重要应用场景以及家庭服务等数字应用74项,南太湖号客户端安装数超257万,日均日活达6万;指尖饭卡项目入驻商户3675家,南太湖支付用户总人数达27万人。

三是创新内容生产,优质新闻产品有效传播。坚持内容为王,加大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以“有效传播、传播有效”赢得党委政府满意、业界认可、百姓赞誉。强化选题一盘棋谋划、分众全媒体传播,把牢市党代会、市“两会”、共同富裕、疫情防控等重大主题,形成一套核心打法,生产一批新闻精品、融媒爆款,全年获省级奖项共32件,其中一等奖6件,完成外宣稿件近4700篇(条)。创新话语表达,创作了《小店传奇》等一批高品质短视频,截至10月25日,“美丽湖州”抖音短视频发布1500余条,播放量超过2.63亿;视频号发布1387条,播放量超百万的短视频共50条。重构生产方式,打造具有流量化、明星化、标签化特征的个性IP,培育评论类、新闻类、生活类、美食类等融媒体工作室37个。

四是赋能社会治理,舆论监督栏目渐成品牌。作为市委“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的重要抓手,6月24日开播全新舆论监督栏目《看见》,南太湖号同步上线“看见·民意直通”应用场景,形成督促整改、考核问效的闭环式监督运行模式,助力市域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完成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截至10月25日,《看见》已刊播82期,其中舆论监督报道44期、典型报道38期,曝光问题解决率达100%。同时,针对敏感性问题、热点性舆情,上报内参13篇,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4次,实现内参与公开报道的有机结合。上线智库频道,截至10月25日,已入驻高层次专家10名,推出智库报告18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五是筑强技术引擎,数智传媒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以数智传媒大脑为建设重点,形成以数字传播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资产、以移动优先为牵引的新发展格局,全力向“智慧媒体”迈进。启动建设全省首个地市级“数智传媒中台”,建立数据驱动型的智能采编平台、智慧媒资库,南太湖智媒云2.0成功通过了软件著作权。自主研发上线“8点秒得”“共富班车”“战疫工具箱”“民意直通车”“五谷丰登”“易企帮”等智慧应用场景,其中“南太湖号钱包——本地支付平台”入选2022年中国报业媒体融合“用得好”案例库名录,“战疫工具箱”获得省委宣传部充分肯定,“智慧邻里”实名注册用户4.5万。

六是增强造血功能,产业发展动能不断积蓄。坚持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做大传媒产业反哺新闻事业发展,年度有望突破5亿元大关。巩固优势产业,做强媒体广告、政企服务、专题制作等优势项目,做大“文化地产、文化旅游、少儿培训”等十大千万级产业项目,稳定媒体产业经营基本盘。延伸新兴产业,跳出传统广告思维圈,培育智慧服务、直播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2022年新媒体业务营收同比改革之初实现了翻番。布局未来产业,投资17亿元建设的新传媒大楼,超前谋划布局传媒智创、演播空间、培训基地、影视SOHO等产业项目,努力建成现代融媒传播、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二、从“六点体会”提炼媒体深度融合新打法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是改革关键。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对传媒中心在干部配备、资金配套、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关心与支持,推动改革持续推进、不断向前。

二是主动革新求变是制胜砝码。媒体融合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理念观念、内容技术、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组织架构等方面持续创新变革,才能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三是重塑采编流程是关键。媒体融合关键在于采编架构流程的系统再造和深度融合,打通“报网微屏端播”融媒传播渠道和平台资源,更好地集中人力资源、释放优质产能,推动重大主题和重要活动一站式谋划、一体化推进,取得“1+1>2”的效果。

四是技术创新赋能是动力支撑。互联网是最大的变量,只有加快技术迭代,做强移动终端,推动内容生产智慧化、传播分发精准化,打通主流价值传播、引导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五是增强造血功能是发展基础。转型发展是传媒行业当下不二的选择,只有重估传媒优势价值,做强产业核心层,做大产业外围层,做优产业相关层,才能把融媒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六是打造创新团队是硬核力量。人才资源是保障媒体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加快推动传统记者向全媒体记者、专家型记者转型,培育打造具备互联网思维、善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团队,才能为媒体深度融合植入强大基因。

三、从“六个体系”开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阶段

媒体融合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未来一年,我们将聚焦省委宣传部提出的“整体推动我省宣传工作守正创新系统重塑”要求,主动走出舒适区、勇闯改革深水区,争当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排头兵”,真正把试点做成示范,把先行做成先进。

一是打造高质高效的全媒传播体系。紧紧围绕中宣部试点要求,持续巩固和深化媒体融合二次改革成果,高站位谋划并适时启动媒体融合三次改革,进一步健全“数智传媒平台”枢纽和“报网微屏端播”融媒传播渠道,健全以中心编委会为核心、指挥调度中心为统领、全媒采访中心和融媒编发中心为支撑的全媒体采编指挥构架,形成队伍融合、阵地融合、资源融合和跨界融合的全媒传播新合力,努力实现从“形融”向“深融”迭代。

二是打造精准精彩的全效治理体系。坚持以把“南太湖号”客户端建设成展示“新湖州”建设主阵地、传播湖州好声音“总端口”为总目标,突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功能,深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行模式,从本土优质原创内容、本地热点生活应用着手,加快实现内容产品型向服务平台型客户端跨越,推动从以传统媒体为主的“低维”媒体向以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型“高维”媒体转变,努力实现从“受众”向“大众”迭代。

三是打造创新创优的内容生产体系。坚持“内容为王”,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聚焦党的二十大、共同富裕、杭州亚运会、“六个新湖州”建设以及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等重大主题,精心挖掘推送一批更深层次的报道,以《看见》栏目为拳头产品,以融媒体工作室为创新方向,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形成一套具有湖州传媒辨识度的主题报道打法,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大局,努力实现从“品质”向“品牌”迭代。

四是打造领先领航的智慧服务体系。抓住数字化改革战略机遇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积极构建以“数智传媒大脑”为核心,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为支撑,融媒生产、移动传播、场景应用、数据运营、智库服务五大集群为重点的新型融合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媒体内容、运营、技术、管理的量化闭环,力争媒体生产更智能,媒体服务百姓生活更精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更有效,全力打造智媒标杆,努力实现从“融媒”向“智媒”迭代。

五是打造互融互通的市域融合体系。按照省委“推进市域媒体深度融合”要求,发挥市县融媒改革“集群优势”,以融合共建南太湖新区融媒体中心为样板,积极构建市县两级媒体宣传共联、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三大机制”,推进策划生产、传播评价、用户数据、人才培育“四个打通”,推动新闻、技术、应用、用户、数据“五类资源”在市县客户端实现复制推广,推广用好舆论引导在线,实现省市县三级平台贯通,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市域媒体融合新样板,努力实现从“跨界”向“跨域”迭代。

六是打造有力有序的人才支撑体系。坚持“人才强媒”战略,以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为重点,构建传播力指数考核模型,点燃全媒体首席制、领军人才项目制等“人才引擎”,拓宽项目引才、平台聚才等“引育渠道”,推进年轻骨干“储备机制”和高校“联动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人力资源集约、专业优势集聚、业务技能领先、平台运作高效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努力实现从“专业”向“专家”迭代。

猜你喜欢
排头兵融合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一次函数“四融合”
垫江县大石乡:以“党建+”为抓手,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奋力当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不忘初心 争做服务“三农”排头兵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纪检监察干部要争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