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创作技巧漫谈

2022-12-31 17:30郝新宇
新闻传播 2022年21期
关键词:长镜头编导纪录片

郝新宇

(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河南 462000)

纪录片就是要讲出好故事,传递正能量。怎样精挑细选主人公而又不脱离生活?怎样捕捉拍摄到真实场景而又不做作?故事怎样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剪辑怎样自然流畅又不失跌宕起伏?什么样的配乐才是恰到好处?这些都是完成一部好的短视频纪录片需要掌握的技巧,也是每一个创作者需要思考和追求的要领。

本文结合创作实例,着重阐述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各创作要素的创作和创新手法。

一、选题与选人

一部好的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主人公的选择至关重要。

拍摄一部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编导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善于发现,发现人物,发现故事,发现细节。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有故事吗?这个人和他的故事能否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能否给观众带来思考?能否给社会带来价值取向的引导?一连串的问题不仅是对选题的进一步精准定位,更是对下一步创作的理性探索。

漯河市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栏目《百姓故事》,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发现人物线索。一是征集。通过栏目热线、各类广告、主持人宣传等形式向受众征集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感动的、孝顺的、热心的、有梦的、励志的、好玩的、有历史故事的等等不同形式的人物。二是和当地宣传及行政部门合作。与区域内各级党委宣传部和各类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对于全区域内、全社会性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进行联合推介。三是和同行资源共享,对报纸、广播、自媒体、公众号等报道的典型人物进行筛选。

初步人选一旦确定,编导就可以和人物进行沟通。沟通前,编导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要了解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对准采访对象进行的第一次了解。通过了解,要找到此人背后的故事,确定人物的报道价值,为编导下一步的采访拍摄做好准备。如果感觉不行,赶快换下一位,直到那个最合适的人出现。

二、编导立意

好的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是什么样子?通俗的说,看的时候轻松,看完不轻松,这恐怕是比较高的境界了。看的时候让受众很愉悦地看,看完以后不轻松,心里放不下,或感动、或感悟、或联想等等。

这个轻松和这个不轻松完全与编导的立意有关。比如,纪录片讲的是一个贫苦人家少年励志的故事,如果展现给大家的仅仅是生活的艰辛和穷苦,看完片子后,不仅心情沉重,大多数观众甚至会产生一种感觉:孩子很努力,自强不息,家庭则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负担和累赘。而一个有功力的编导,则会呈现出阳光、积极、向上的主题,片子是暖暖的,带给受众的感觉是:即使这个家庭再难,也有希望,总会实现梦想。

每年,《百姓故事》栏目都要举办全市十大孝子评选颁奖典礼,我们都要为入选的十大人物每人做一个短视频纪录片。总有些编导在做片子时,要么苦大仇深、生老病死,通过老人的重病、家庭的意外去塑造儿子或者媳妇的孝顺和担当,要么通过一种恶劣环境烘托或贬低另外一个人去歌颂某个人的无私和高尚。可想而知,这样的片子上不了档次,手法是不可取的。编导的立意决定了一部片子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有功力的编导既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又要有走进基层、贴近民生的情怀。一部优秀的片子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功力:既要有对当今社会富有哲理解读的高度,又要有对生活体察入微的低角度,做到高低结合,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

三、解说词创作与同期声运用

如果说画面和镜头是一部纪录片的生命,那么解说词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眼睛,创作并运用好解说词是激活纪录片生命的点睛之笔。在镜头语言之外,解说词是最能体现编导功力的创作要素,好的解说词,字字珠玑,引人入胜,不仅起着起承转合和抽象说明的作用,而且能体现出编导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念。

创作并运用好解说词,不仅需要编导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善于取舍。我们知道,纪录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原生态的创作理念,原汁原味地反映生活。解说词过多会影响主人公个性的充分张扬,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有限。解说词过少又会降低编导传递给观众的信息量。那么,这个度如何把握最为适当呢?这就要与片中主人公的表现默契配合来掌握,如同烹饪的火候。一个个性鲜明、特别是“能说会道”的主人公解说词少之又少最好。如果主人公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那么,我们就需要解说词来丰富其人物形象。

2014 年《百姓故事》创作的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汉砖情缘》,就特别注重解说词的打磨。主人公张彦伟是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同时热心抢救、保护汉画像砖。张彦伟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但面对镜头时却语无伦次。那么,汉画像砖的研究价值、主人公收集汉画像砖的艰辛和执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要素如何展现?只能靠解说词的精雕细琢。如:这些汉画像砖上绘有楼阙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是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这一段解说词详细而生动的介绍了汉画像砖的概念和价值。如:为了收集汉画像砖,平时省吃俭用,只要是碰到喜欢的汉画像砖,他从不吝啬。有时候为了弄懂汉画像砖上的一个细节,他经常要四处奔波,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传达出主人公的热爱和执着,对知识的不倦追求,对学术的精益求精。如:他把这些知识融入到了教学当中,并成立传拓兴趣小组,通过学习传拓技术,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了一位老师传道授业的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的不遗余力。其解说词风格不仅和主人公的身份、性格相符合,而且非常贴切整个片子的基调,该片当年荣获河南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

解说词的多与少还与另外一个要素有着直接关系,就是人物的同期声。同期声是主人公内在心理的一种诉求,最能直接展现人物性格,镜头和解说是无法替代的,可以说是一部纪录片活的灵魂。一部片子如果过多的运用同期声,就像是一个人赤裸裸的展现在受众面前,没有给受众留下遐想的空间。运用的过少,则会对一些情感渲染补充的不够充分,让受众对一些镜头、一些细节云里雾里。许多优秀的编导采访完毕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直接创作解说词,而是反复看拍摄的素材,提取有价值的同期声。之后再撰写解说词,思路就非常清晰,最大限度、尽可能多的利用同期声,解说词只是对其有益的补充。一部优秀人物类纪录片的解说词配音一般以不超过三分之一篇幅为宜。

《百姓故事》栏目2015 年创作的纪录片《追梦》,编导发现主人公闫冬春虽然是一位农民,但言语幽默,表情丰富,没有基层农民的安于现状,全身散发着朝气和活力。如何充分展现这样一位有追求的农民形象?编导就大胆采用了零解说词的剪辑手法,以大量的同期声、现场声和少量的采访来讲述闫冬春追逐梦想的过程。片子充分调动了一切充满感情的同期声,有田间地头的哼唱、有拜师学艺的艰辛、有自学意大利语的认真、有打工挣钱时的精打细算、有央视舞台上的一展歌喉、有困境中的乐观自述、有圆梦后的开心一笑。在这个片子里,绘声绘色的同期声胜过编导所有的遣词造句,环环相扣的同期声完美呈现了主人公的追梦过程,一个鲜活的励志的新农民形象跃然于眼前。该片播出后深受电视观众和网友的喜爱,并获得当年河南省政府新闻奖一等奖。

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的同期声就如同家常小炒,不那么精致但却接地气、贴近生活,而解说词就是上桌菜,造型美观,色泽诱人,一个纯朴自然,情真意切,一个诗情画意,意味悠长,二者相得益彰,给观众“淡妆浓抹两相宜”的美感。

四、摄像要求与剪辑方法

纪录片的创作者基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好的摄像是一部片子成功的前提。摄像不是扛机器的体力活,不是简单的镜头记录,而是一种贯穿全片的视野,一种现场创作。

一个聪明的具有创造力的摄像总会留个心眼,善于临场应变和发挥。我们在拍摄人物纪录片时,往往会有一些编导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或者编导没有提前想到的细节,但又来不及沟通。而这时,就需要摄像临时决定,这个镜头是否需要拍摄?怎么拍摄?需要拍出什么效果?

人物类纪录片讲究的是原汁原味,忌讳导拍。摄像不用要求被采访者怎么拿捏动作,怎么说话。在追求美的基础上,尽量长镜头跟拍。当然,怎么把镜头拍得精美?就需要摄像下一番功夫,景别怎么选择?光线是否合适?色调是否场景的需要?抓拍是否到位?人物纪录片不同于专题片,强调的是细节,一部片子三分钟内就应该有细节抓住观众,五分钟内打动观众,让人印象深刻,片子才能说基本合格。

剪辑也是考验编导功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剪辑就是对素材的取舍、加工、渲染和润色,最终合成一部精品的过程。

剪辑的第一要素是镜头,人物纪录片要靠长镜头说话,忌讳编辑把一个长镜头切得零零碎碎,选择有故事的、有情感的、完整的长镜头贯穿其中,才能保证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百姓故事》栏目的一位编导曾经剪辑一期《骑行在川藏线的日子》节目,用了10 个长镜头,每个长镜头平均1 分钟左右,15 分钟的节目占据了大概10分钟,剩下的是2 分钟的同期声采访,2 分钟的解说词配音。片子剪辑完成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既有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也有一路骑行的坎坷、重重困难。不用主人公大篇幅叙述怎么难、怎么苦,用长镜头说话就是最有力的描写。

五、音乐运用

音乐是情感抒发的重要渠道,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要素之一,音乐对于刻画人物心理、烘托叙事节奏、深化片子内涵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轻松快乐的音乐表达的是一段愉悦的情绪,低沉凄凉的音乐表达的是人物悲伤的情绪。当音乐与镜头、与整个叙事节奏相得益彰时,营造的不但是一种此情此景的意境,而且能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否则,则会破坏整个片子的叙事节奏。所以,音乐的运用不但适时还要适合。

音乐在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中的合理运用,可使整个片子产生强烈的节奏感。《百姓故事》曾经创作了一期以消防队员紧急救援高速公路车祸伤员为主题的节目,片子一共运用了七段背景音乐,镜头没有切入之前,紧张的音乐已经响起,气氛已经呈现,直接带领受众进入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传递出焦灼、刻不容缓的紧张状态。接着是消防队员争分夺秒的抢救,除去同期声、现场声,音乐连着音乐、五段紧张的音乐贯穿到底,一气呵成,让受众沉浸在紧张、揪心的气氛中不能自拔。最后是受伤人员全部救援完毕,高速恢复通行,以一段感动的背景音乐结束整个救援过程。适时出现和符合情境的音乐,不仅让片子有温度、有速度,烘托了扣人心弦的抢救过程,而且传递出真实的力量,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所以,善于运用长镜头、恰当使用同期声、合理利用解说词,再加上音乐的抒情烘托,那么,一部令人陶醉、回味无穷的片子,就会向你款款而来。

综上所述,不管你是刚刚踏上人物纪录片编导这个岗位,还是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老编导,做好一部片子,首先是热爱编导这个职业,其次是静下心来,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主人公来一场心灵的对话。再次是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夯实、提高自身的文学内涵、文字功底。最后是走出去、走进来,再走进来,回归到百姓中间,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希望每一位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者深入生活、内外兼修,做出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的佳作。■

猜你喜欢
长镜头编导纪录片
电影《芳华》长镜头应用技巧及其特色分析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开化长镜头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定档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