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图的文化价值意义

2023-01-02 15:52邱志荣张卫东戴秀丽
中国水利 2022年11期
关键词:导则大禹绍兴

邱志荣,张卫东,戴秀丽

(1.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100038,北京;2.绍兴市鉴湖研究会,312000,绍兴;3.中国水利报社,100038,北京)

近年来,大禹精神弘扬工作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大禹文化遗产研究逐步开展,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文物考古发掘实证和文化保护传承两类,其中有关大禹遗址、遗迹的调查研究整理及禹迹图的编制等属第二类。

一、文化创新的新成果

20 世纪30年代李仪祉先生的一句名言——“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亦无弗有也”,充分说明大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不断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大禹文化,开展多学科、跨区域研究,编制汇集新时代综合学术、文史研究成果的禹迹图,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要求。

浙江绍兴是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和大禹陵所在地,一直致力于大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18年4月,绍兴首次发布了《绍兴禹迹图》。 共有禹迹127 处,包括了陵、庙、祠,地名,山、湖自然实体,碑刻、摩崖、雕塑等类别。

2019年4月,绍兴出版《浙江禹迹图》。 图按全省11 个地市、八大水系标注禹迹位置,由正图、考释、附录三部分组成。 共收录“浙江禹迹”209处,“防风遗址”4 处,“越地舜迹”37处,“浙江大禹同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 处等内容。 这是一张以省为单元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在大禹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上都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

其间,编制《中国禹迹图》,成为全国各地有关地区、相关学者,乃至国外大禹文化研究者的期望和共识。

因势利导,为规范禹迹图编制,绍兴在2021年年初组织《禹迹图编制导则》(以下简称 《导则》) 课题项目,于2022年2月完成。 《导则》 共8 章22节,内容涉及禹迹的定义,禹迹图编制的原则、资料要求、成果形式、评审要求和发布形式等,对禹迹图编制工作作了详细规定。

2021年4月,绍兴正式启动《中国禹迹图》(2022年版)编制。 内容选取上,主要是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禹迹,历史文献中关于禹迹记载的印证遗存;数量选取上,考虑了各省份之间的平衡等。 资料来源遵循言必有据原则,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考证、委托调查取得。

全国各地35 位水利史、文物、文史、测绘、摄影等学科的专家及同仁依据《导则》规范,汇集研究成果,开展了《中国禹迹图》编制;同时,22 位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禹迹图》编制提供了指导帮助。

《中国禹迹图》成果由正图、说明、表格、照片、资料汇编等五部分组成。从全国1000 余处禹迹中,精选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3 个点,分属11 个流域,东南至台湾,西南及云南,西北达甘肃,东北到吉林,禹迹遍布。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 处; 计不可移动遗产308 处,可移动文物13 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 项以上。 专业人员精心制图及专家倾力指导,使禹迹图编制在内容技术的规范性上得到保障,该图经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审查批准(审图号GS浙 〔2022〕1 号)。 这是我国第一张始于夏朝以大禹文化记载、传播、 考证与发展的视角绘制的禹迹历史地图,2022年祭禹前夕在绍兴图书馆正式发布。

二、文化遗产的新传承

在《禹迹图编制导则》中,禹迹对应的英文是culture remains about Yu,它很好地解释了禹迹一词的内涵——“大禹文化遗产”。

《导则》中禹迹的定义是:根据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动足迹传说的记载,至今留存的有关大禹的祭祀活动、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历史物质遗存、遗址、遗迹。 《中国禹迹图》收录的禹迹,还包括少量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水利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水利遗产是指具有重大国际国内影响力,或具有显著除害兴利功能价值,或对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重大影响或突出社会贡献,以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水文化系统遗存。 大禹一生事业功绩以治水为最著,文献著作记载,山川河流印证,民间信仰祭祀,禹风浩荡,遍行天下,大多数禹迹无疑是水利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

其一,梳理和丰富了水利遗产内容。 以《浙江禹迹图》为例,禹迹主要内容有:祭祀、遗存、地名、碑记、工程、诗词、歌舞等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深扎根于浙江山水人文之中,是中华水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和宝贵财富。

其二,有利于水利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为把禹迹从文献和图中延伸活化到大地上,扎根社会民众之中,实现文旅融合,2021年绍兴开展了禹迹标识牌制作,标识设计主要由“绍兴禹迹”题名、大禹像、“缵禹之绪”篆刻、会稽山与“水”字、二维码、监制单位及编号等元素组成。 之后开展64 个禹迹点标识牌安装,做到传统标识和数字化相结合、保护和弘扬相结合、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在管理上,市、县(区)文物部门和当地镇村相结合。

其三,体现文化多元化。 治水并不是大禹的全部人生,他最伟大的贡献还有划定九州、区分贡赋,治国安民、德化天下等。 禹迹图所收禹迹,不限于“水利遗产”范畴,还包括禹都阳城、涂山会盟、禹定九州、征服三苗等政治活动;也包括后人欣然接受大禹文化,自夸鼏宅禹迹、处禹之都的历史遗存,包括九州之内以华夏为荣、以传禹为荣的各种文化遗产。

三、文化认同的新高地

大禹是中华民族治水英雄,被尊为“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 大禹治水举世闻名,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大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大禹文化是活态的,具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文化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凝聚力。

《中国禹迹图》 编制是一项文化创新和探索性工作,其核心价值是要证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从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来研究、证明大禹文化,任重道远,前程光明。 禹迹图编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具有开拓意义,其编制要求高,涉及地域广,工作难度大。 目前禹迹图编制还只是阶段性成果,之后将不断深化和完善。

编图过程中发现,禹迹图所选禹迹点的类别、角度、方式,对于后续编制更翔实的禹迹图有较强的示范性。 这种示范意图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宫殿寺庙类,注重发掘各地同名的场址蕴含的特殊文化意义,而不是千篇一律简单地收录名称。 虽然许多古建筑内涵不同,却都是围绕大禹设祭,呈现出共同的中华文化向心力。

下一阶段,须更多地集聚起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的专家学者调查、研究、考证,丰富禹迹图内容。 由一张图发展到纵横向的图集:纵向,编制不同历史时期的大禹文化发展图,以理清大禹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传播与重点;横向,编制全国各地的禹迹分布图,展现大禹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与此同时,一部“中国禹迹图考释文集”也显得不可或缺。

继续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路。 禹迹图能为解决大禹学案的争论问题提供依据。 《中国禹迹图》将为水利史、文史、考古等学术研究提供导引和帮助,为保护和传承大禹文化、实现文旅融合提供更多的依托和借鉴。

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编制一张以《中国禹迹图》 为主体的 《东亚禹迹图》,使其成为东方世界各民族共同文化信仰、文化认同的见证和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正逢其时。

猜你喜欢
导则大禹绍兴
开发建设导则于城市开发建设实践——以桃浦智创城为例
绍兴
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核安全导则《核动力厂电力系统设计》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关于批准发布《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等186项国家标准的公告
天下为家
绍兴大闯关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大禹网络:这家MCN机构,捧出无数网红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