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推送配合抬头下压置入胃管法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2023-01-02 13:01刘倩纪艳辉杨雪满莹
天津护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头端不适感胃管

刘倩 纪艳辉 杨雪 满莹

(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 300074)

患者在吞服毒物或药物后,洗胃是抢救的最佳选择,而胃管的成功置入是洗胃的关键。婴幼儿因年龄小、无法配合做吞咽动作,影响胃管的成功置入。目前胃管置入法主要针对成人,而针对婴幼儿胃管置入的方法研究较少。我院急诊科参照成人吞咽困难患者胃管置入法[1-5]对婴幼儿的胃管置入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急诊科因吞服毒物或药物的婴幼儿19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因吞服毒物或药物经医生评估需洗胃的患儿;②年龄≤3岁的患儿;③生命体征平稳的患儿;④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吞服可疑腐蚀性毒物的患儿;②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脑瘫、血液病等疾病的患儿;③有头颈部外伤的患儿;④精神行为异常的患儿;⑤上呼吸道感染伴咽喉部红肿的患儿;⑥呕吐为首发症状的患儿。

1.2分组方法 根据患儿的置管日期对患儿进行编号,双号日期为对照组,单号日期为观察组。对照组90例,观察组102例。

1.3置管方法 胃管置入的操作均由在急诊科工作≥5年的抢救护士完成。使用10Fr和14Fr一次性鼻胃管。对照组按照《新编护理学基础》第3版[6]中的常规方法置入胃管:患儿去枕平卧,患儿家属站于患儿左侧固定患儿身体及头部,抢救护士站于患儿右侧润滑胃管前端,沿左侧鼻腔轻轻插入至预定长度。

观察组按照旋转推送配合抬头下压置入胃管:患儿去枕平卧,头稍后仰(15°~30°)同时偏向抢救护士一侧(由1名协助护士站于患儿头部协助患儿完成),患儿家属站于患儿左侧,握住患儿两侧手及腕部于患儿身体两侧,同时抱住患儿腿部固定住患儿膝盖,抢救护士站于患儿右侧,润滑胃管前端,沿左侧鼻腔轻轻插入,插入约5 cm时,抢救护士嘱“抬头”,协助护士将患儿头部抬起下压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同时抢救护士边旋转胃管边向前将胃管缓缓插入至预定长度。

1.4观察指标 一次置管成功:指胃管置入开始至置管结束,抢救护士一次置入胃管,无拔出胃管重置或中途反复退出现象。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例数/总例数)×100%。

患儿不适感:因置管引起患儿干呕、呛咳、流泪等咽反射症状。参照訾定京[7]制定的咽反射程度分级法,本研究将患儿不适感按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即无不适感、轻度不适感、中度不适感和重度不适感。无不适感:患儿无干呕、呛咳、流泪等症状;轻度不适感:患儿有干呕2次以内;中度不适感:患儿有干呕2次以上,伴有面红,可有或无流泪症状;重度不适感:患儿频繁干呕,伴有面红、流泪、呛咳等症状。

鼻黏膜出血:以拔出胃管时头端有血性分泌物为准。出血率=(发生出血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和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80例,成功率88.89%;观察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100例,成功率98.04%。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2,P=0.009)。

2.3两组患儿置管不适感比较 两组患儿置管不适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置管不适感比较

2.4两组患儿鼻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儿鼻黏膜出血20例,出血率为22.22%;观察组患儿鼻黏膜出血10例,出血率为9.80%。两组患儿鼻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3,P=0.018)。

3 讨论

3.1旋转推送配合抬头下压置入胃管法可提高婴幼儿一次置管成功率 食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胃管在经过狭窄处时易遇阻力,同时由于婴幼儿使用的胃管相对细软,硬度不足也增加了胃管通过狭窄处的困难程度。旋转推送胃管可改变胃管头端的角度和冲击动力,头端角度的改变可使胃管头端顺利找到狭窄处入口,头端冲击动力的增加使胃管更容易通过狭窄的位置,旋转速度越快头端冲击动力越大。

观察组患儿头稍后仰15°~30°,可使已进入鼻腔内的胃管与咽上壁贴紧,增大咽喉部空间,方便胃管顺利通过咽喉[2];同时将患儿头部抬起下压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增大了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通过会厌部。此方法有效解决了婴幼儿患者不能配合完成吞咽动作而引起的置管困难。

3.2旋转推送配合抬头下压置入胃管法可减轻婴幼儿胃管置入过程中的不适感 干呕和呛咳均是咽反射的临床症状,是生理性的防御反射,其生理功能是防止异物进入气管及咽部[7]。当胃管插入至咽部时,因婴幼儿不能很好的配合吞咽动作,导致胃管在咽部停留时间延长并易误入气管,引起患儿不适,易诱发干呕或呛咳。胃管旋转时与黏膜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胃管直接推送时产生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相同压力作用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的多[8]。当以相同力量推送胃管时,旋转胃管对咽喉和会厌部产生的机械性摩擦和刺激相对减少,患儿的不适感也会相应减小。

患儿头稍后仰15°~30°,可使已进入鼻腔内的胃管与咽上壁贴紧,以免误入气管,减少了呛咳的发生;将患儿头部抬起下压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增大了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通过会厌部,减少了胃管对咽喉、会厌部的刺激,避免恶心、干呕、呛咳的发生。

3.3旋转推送配合抬头下压置入胃管法可降低婴幼儿鼻黏膜的损伤 鼻腔内有丰富的海绵状静脉组织,在胃管置入过程中易损伤出血,尤其是鼻中隔下部。郑军等[9]使用声反射鼻测量计对婴幼儿鼻腔测量结果显示,前鼻孔至鼻腔和鼻咽部的分界范围在3.7~5.4 cm之间。故观察组患儿选择在胃管置入鼻腔5 cm后再进行旋转,以减少旋转胃管时头端对鼻腔黏膜的碰触。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鼻黏膜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一方面原因为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减少了反复置管对患儿鼻腔黏膜的刺激;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固定患儿头部时,护士比家属能更好地固定患儿,减少患儿躁动引起的胃管对鼻黏膜的刺激,具体原因还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旋转推送配合抬头下压置入胃管法在婴幼儿使用中优于传统胃管置入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且置管过程中对患儿引起的不适感较小,鼻黏膜出血率低,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头端不适感胃管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多形式健康宣教及培训对乳腺癌术后肢体肿胀、不适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水下作业工具快速换接装置对接容差性研究与仿真分析∗
消除“不适感”缩短“过渡期”
纱条中纤维排列状态与纱条不匀的关系
ECG/胸片在早产儿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车改在基层:“不适感”如何调适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