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赣:坚守信念的司法人

2023-01-03 03:12孟佳惠
中国信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法庭司法

◎文/孟佳惠

图为崔赣在开庭发言

他,从书记员到法庭庭长,犹如一棵扎根乡土的大树,用自己的坚守、担当与奉献荫护着这一方百姓;他,行走于田间地垄,在审判与执行中刚柔并济,让每个当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他,心系辖区群众,创新司法举措,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湘潭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崔赣,扎根基层法庭二十余年,以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司法忠诚。

——题记

“报告举旗定向、高瞻远瞩、大气磅礴、催人奋进,凝聚了全党智慧,擘画了伟大事业发展蓝图,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我们党迈上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行动指南。”10 月20 日,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湘潭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崔赣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如何守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关口?如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是司法改革的“时代之问”,也是崔赣的“初心之问”。

扎根基层24 年,从书记员到审判员、副庭长再到法庭庭长、刑庭庭长,崔赣犹如一棵扎根乡土的大树,用自己的担当与奉献守护着一方百姓。如今,崔赣身上有了许多荣耀,但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扎根于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散发着光和热。

扎根基层小法庭有大作为

1994 年,崔赣考入政法学院,父亲对他子承父业充满期待,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既然选择了学法律,就要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做法律的守护人。”“人民法官为人民,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话,懵懂的崔赣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

崔赣的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湘潭县人民法院工作。少年时代,父亲给崔赣留下的印象,就是为人正直和对事业的忠诚。每晚,父亲在昏黄的台灯下伏案工作到深夜,清早没等他醒来,父亲已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了。案件圆满解决后,总有当事人提着鸡蛋、腌菜、辣椒酱前来拜访感谢,但父亲从来都婉言谢绝。

父亲豪情万丈的潇洒性格和明断是非的威严形象让孩童时代的崔赣心向往之,立志成为父亲那样的人。然而,就在崔赣即将大学毕业之际,父亲不幸遭遇车祸身故。没能让父亲亲眼看见自己穿上法袍的样子,是崔赣在最大的遗憾。

1998 年,崔赣成为了湘潭县法院河口人民法庭的一名书记员。自此,他便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钉”在了法庭。

图为崔赣在基层法庭调解邻里纠纷

从到法庭报到的第一天起,崔赣就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坚守法治精神、捍卫公平正义的人民法官。他刻苦学习法律知识,努力钻研审判业务,于2006 年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实现了自己的法官梦。

然而,梦想之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内心憧憬的手持法槌、严肃威严、惩恶扬善的法官形象并没有出现在崔赣的日常工作中。基层法庭艰苦简陋的工作条件、平淡无奇的工作模式冲淡了崔赣原有的激情。面对乡村老百姓,基层法庭没有多少大案要案,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纠纷。这一度让崔赣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迷茫之际,崔赣回家,看到了父亲留下的那辆“二八”自行车,回想起父亲曾经的教诲,犹如点亮了一盏明灯:基层工作是以小见大的地方,越是平淡越考验人。既然决定走这条路,就应该坚定并坚持走下去!

随后,崔赣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2008 年,他审结的案件调撤率达89%;2009 年,他办理的案件调解率达到86%。因为成绩突出,他先后被提拔为河口法庭副庭长、花石法庭庭长。

在法庭工作,摆放在崔赣面前的问题,可能是某位村民怀疑邻居偷了自己家两只鸡,可能是老公被老婆揍了一顿后来法庭找人谈心……每次遇到这些家长里短的纠纷,崔赣都不厌其烦地耐心开导,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每一次裁断纷争后,当事人的赞美让我像喝了蜜一样,心里甜呀。”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力量,这种力量慢慢积蓄,填补了崔赣内心的迷茫,他认识到,自己在小法庭也可以发挥出大作用。

基层法庭审理案件多为家事邻里纠纷,加上当事人整体法律意识不高,法官常面临“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无奈。为妥善化解此类矛盾纠纷,提升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崔赣会根据案件的性质进行分类处理,做到当调则调,该判则判,调判结合,最大限度维护家庭、邻里、社会关系。

2016 年,一件尘封多年的赡养纠纷案件重新摆到了崔赣的办公桌上,原告是年逾九十的冯奶奶,她膝下有两儿两女。大儿子多年来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心存芥蒂,形成积怨,虽然与母亲家只有200 米,但却8 年未曾探望,也未按调解协议支付赡养费。

通过强制执行,崔赣将赡养费交到了老人手上。老人由于年事已高,眼神已有些呆滞,但依然询问着大儿子的现状。“您想大儿子吗?”崔赣问道。“想咧。”老人回答。

看到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崔赣决心要弥合这一家人的破碎关系。当地村干部知道后,对他说道:“他们家的事很多年了,太复杂,不好解决。如果你做成了,那可是个百年的大好事。”

正值严冬,崔赣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七次上门做大儿子的工作,并从他的朋友、妻子、外地的儿女入手,动员一切力量进行调解。在一次和大儿子的交谈中,崔赣说:“百善孝为先,老娘年纪这么大了,你就想想,如果她百年之后,你不去尽孝,还能在这个村子里过下去吗?周围的人又会怎么看你呢?”

在这次登门后,大儿子终于来到病床前,呼唤了八年来的第一声“妈”,兄弟姐妹也相拥而泣。半年后,老人去世了,儿女们聚在一起送了她最后一程,圆了老人最后的梦。

图为崔赣汇报工作经验

司法为民创新举措促发展

距离湘潭法院一个小时的车程,穿过田间小路,迎着两旁漫天绿伞的荷塘,便抵达了素有“湘莲之乡”美誉的花石镇。崔赣曾在这个蓝天白云、有山、有水、有狗的乡村法庭,工作、生活了8 年。“花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所有的荣誉都来自于这里。”崔赣说。

原来,花石镇是全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莲籽贸易集散中心,年交易量超过20 亿元。尤其是每年10 月,是湘莲市场最为热闹和繁忙的时期,劳累了一年的乡亲们也盼着能换来满意的收获。

2011 年10 月的一天,花石法庭却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当事人。“崔庭长,快帮帮我!我的钱没了!”男子姓胡,是湘莲市场内的一名经销户。此刻,他头上的汗珠大颗滴落,神情焦急万分。

胡某从包里拿出一沓出货单。这些货单上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满伢子,除此之外就是一连串的数字。胡某解释道,这人是他今年经人介绍认识的一个外地商客,已在他这里拿了几批湘莲了。之前还会陆陆续续支付货款。可等到交易进入后期,满伢子大批进货后却一直没给货款。根据统计,现在满伢子所欠的金额已超50 万元。胡某也曾试图寻找,但苦于没有满伢子的任何身份信息,甚至连他的全名都叫不出来。情急之下,他只好找到法庭,希望法官能帮他挽回损失。

听完胡某的讲述,又翻看完一张张出货单,崔赣一时也愁眉不展。“你将这些出货单留下,我仔细看看,明天我再和你一起去湘莲市场开展后续调查。”

第二天,崔赣和胡某一起来到湘莲市场,多番打听后发现,这个满伢子很多人都认识,但都不知道他全名叫什么。除欠了胡某的货款外,满伢子还在其他5 名商户中拿了货没给钱。

没有明确的被告,胡某只能先行撤诉。正当崔赣准备着手向莲户们开展购销合同方面的普法宣传时,法庭又陆续受理了7 起湘莲贸易合同纠纷案件。从商户们反映的情况中,崔赣了解到还有多起纠纷因被告下落不明,没有基本证据无法起诉。

图为崔赣在开庭审理案件

图为崔赣在人民大会堂前拍照留念

湘莲贸易纠纷数量之多和涉案标的额之大让崔赣揪心不已。他带领法庭干警开展了深入的走访活动。通过一个多月的走访,崔赣了解到在花石镇这个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地,莲户们居然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交易习惯,做生意主要凭个人信用,基本不注重购销合同的签订,导致了贸易纠纷频发且维权困难。

针对莲户们往来凭证欠缺、忽视交易安全、背弃诚信经商准则,湘莲贸易纠纷频发的局面,崔赣立即向花石镇政府和花石湘莲协会同时发出了《司法建议书》,提出了维护花石湘莲品牌、规范湘莲市场、为莲商建立诚信与质量档案、发生纠纷时由相关部门及时联动处理等五条司法建议。此举得到了湘莲协会的肯定,也引起了花石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条进行整改,对行业交易行为进行规范。

崔赣所提建议的落实,不仅帮助莲户树立了法律意识、交易安全意识和市场交易规范,有效地预防湘莲贸易纠纷的发生,而且将矛盾纠纷解决前置,最大程度保障了莲户们的经济权益。

2011 年年底至今,花石法庭未再受理过关于湘莲贸易的任何纠纷。花石的莲户们都说“法庭这些办法好,服务到家,感觉更安全了。”当年的这条司法建议还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优秀司法建议。

2019 年初,崔赣带领法庭全体干警对花石的民营经济体进行了大走访,就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和分析,起草并发放了花石镇民营经济体法律风险提示书,同时为民营企业家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风险防范课。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崔赣就是这样以点滴真情投入自己热爱的司法工作,以火热青春坚守基层一线。在他看来,荣誉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将鞭策他更加努力前行。

坚守初心砥砺奋进谱新篇

2019 年5 月,崔赣转岗刑事审判工作,成为湘潭县法院刑庭庭长。刚走马上任,他便审理了一起牵涉全国30个省,1500 多个分支机构,10 万余人参与,涉案金额高达60 多亿元的特大传销集团案。

由于卷宗多达3700 多册,湘潭县法院会议室临时成为了他的办公地。大家将会议室的桌椅全部搬了出去,一箱箱案卷堆满了整间屋子,只留下了一个人能坐下的空地。

有人劝崔赣,刚接手刑事审判工作,不用主动扛下这个重担,可以让自己慢慢适应。但崔赣回道:“这个案子不搞,我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机会磨练自己,证明自己?”

面对复杂的案情,他一头扎进了案卷和法条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通过四次庭前会议充分梳理出争议焦点,解决了冗长繁琐的程序问题,精心制定出应对预案。在开庭过程中,他顶住压力,带领审判团队进行了两天两夜的鏖战,提前开完庭,圆满完成了开庭任务。

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他带领的刑事审判团队像刀刃一样快准狠的开展刑事审判工作,依法严惩了恶势力团伙8 个,恶势力犯罪分子34 人,涉黑恶案件做到全部清零。他还多次将扫黑除恶知识带进校园,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国家扫黑除恶的决心、增强群众的信心,护卫一方安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率先应用刑事案件云上开庭,并积极想法变看守所闲置办公地为开庭场地,给疫情下的刑事开庭工作插上科技和智慧的翅膀,消除了疫情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各种影响。

转岗刑庭后,崔赣更忙了,也更累了。湘潭县法院立案速裁庭法官助理张清与崔赣是老同事,一次在食堂用餐,崔赣坐在张清对面的椅子上吃饭,张清一抬头,突然发现这位曾经年轻帅气、意气风发的老同事已有了满头白发。

她心里一酸,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人群中,审判台上,你超然独立,不怒自威,而当我靠近,却发现,神采奕奕如你,两鬓的微霜,已清晰可辨。去往公义的路上,自有难言的艰辛,猝不及防的白发,是付出的辛劳,更是法官真实的样子。”

这样的白发,崔赣的妻子刘芳也看在眼里。她打笑道:“我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装修房子时将书房和主卧设计成了一个套间,没有隔断。”有时候,她和孩子从睡梦中迷迷糊糊地醒来,书房的灯还是亮着,看看时钟,有时是凌晨两点,有时是凌晨四点……

“他很珍惜家庭时光,每天下班回家首先会陪伴两个孩子,还会帮忙做做家务,等两个孩子睡觉后再开始加班工作。”说到这里,刘芳有些哽咽:“他就是对身边的人太好了,希望付出自己的所有。”

如今崔赣也是一位“老法官”了,把年轻的同志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这一直是基层法庭代代相传的好传统。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法官谭琪弋掌握不了庭审控辩节奏,崔赣就让她先行尝试,待到庭审结束后再告诉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她写不好裁判文书,崔赣就耐心在她写的文书上一一修改和注解,并手把手教她写文书的要领;她遇到无法调解的乡民之间的矛盾,崔赣总会第一时间在她后方出现,将矛盾从激化的边缘力挽狂澜,再倾囊相授调解技巧……几年的时间,谭琪弋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成为了所在法院最年轻的员额法官,还被提拔为河口法庭副庭长。

谈及未来工作目标,崔赣说,将坚守初心、砥砺奋进,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升司法水平,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同时,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发挥法庭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多元的司法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对于崔赣而言,如何做好一名党代表,履好职,是他一直在思索的事情,“在基层努力工作的人有很多很多,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我会做好自己该做的,走好每一步。”

“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荷花深处,净土之上,崔赣一直追寻着司法为民的理想,这是他最初的选择,也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猜你喜欢
法庭司法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法律文本中的叙事:司法判决书及其叙事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法庭不需要煽情的辩护词
视觉中国
上法庭必须戴假发?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