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子诗歌为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023-01-03 10:56许晶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海子意象诗歌

许晶

内容摘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学习的方法之一,意象是诗人的主观之意加上外在客观之象,是赋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尝试分析诗歌中的某种特定意象,以诗人海子的诗歌为例,分析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由此探寻诗人的诗歌特点和精神气质。海子这样一位抒情诗人,诗歌是他一生所爱,对于生命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有着自己哲学性的思考,倔强的诗人渴望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海子的情感体验是较为敏感的,有时是痛苦而寂寞的,有时是超然而洒脱的,他将这些特有的情感转化为诗歌语言,对于时间、生存和死亡海子都有着较多的思考,思考着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透过诗歌当中的死亡意象,走进诗人的诗歌世界,看到一个别样的海子,舍弃世俗的自我,探寻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海子 诗歌 意象 海子诗歌

诗歌中的意象是指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物象,物象是客观的,而“意”是主观的,意象就成为了这二者的结合。杨载《诗发家数》中提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放妙。”三国时思想家王弼曾为意象说:“为象生于意,即可寻象以观意”。分析诗歌意象,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之一,以海子的诗歌为例,分析诗人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一.从海子的生存背景阐述另类的精神世界

海子是麦地的儿子,是孤独的王,是诗歌的孩子,海子以诗为生命,他的诗中充满了“太阳”“麦地”等洋溢着生命激情与活力的意象,也有着“死亡”“尸体”等思考生命价值的意象,这位“麦地之子”曾写到“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祖国》),也有着“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春天,十个海子》),“太阳”和“死亡”是他后期诗歌中较为典型的诗歌意象,本文对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做主要分析。

在好友西川的《怀念》中曾写到“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十五年,但是他未写满十五年便过早的离去了。”海子将自己永远留在了八十年代,留在了自己的诗歌里,15岁成为北京大学法律系新生,热衷于诗歌创作,年仅25岁的年轻诗人,在他清贫与孤独之中,以他惊人的创作力留下近200万字的作品。

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小山村,农村生活成就了他单纯质朴的性格特点,也成为他诗歌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北京大学的学习,让诗人得以走进城市的喧嚣,海子是一个天才型的诗人,面对生存、死亡、时间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疑问,敏感的诗人有许多独特的思考,情感丰沛的诗人从枯燥的法律条文中走向诗歌,也由此开始了他日后的诗歌创作,他曾试图通过诗歌的方式来探寻,也有着想以诗歌为途径来拯救世俗的诗歌理想。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太多的城市建筑隔断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诗人的内心世界却是孤独、寂寞与荒凉的。这时唯有真正的诗人才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去思索时间、生存与人类的出路,思考存在,思考死亡。于是天生的诗人海子选择了诗歌,那是海子经过时间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诗歌理想。

当他面临对生存意义的思索时,诗人感到虚无荒诞,甚至无法解脱,诗人甚至选择以死亡的方式来获得重生。诗人去远方流浪,在他的诗歌里探寻。海子的诗歌是他对时代的反抗,在他丰富的内心深处有着一个更为完美的世界,这是他细腻情感的迸发,即使面对死亡他也是坦然而决绝的。这选择也许不是走向灭亡,而是走向重生,他选择以肉体的消逝,换得精神的永恒,这是他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生前的海子是個无名的诗人,诗作得不到认可,努力不被承认,情感几经波折。后来,默默无闻的诗人就这样离开了,那一刻欢乐与悲伤远去,只有诗句长留在人间,那所有的迷惑与痛苦,都留在了他的诗歌里,留给我们的则是对诗人的怀念,对生活的价值与意义的更为深层的思考。

二.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诗评家李震曾经说:“海子不管别人怎么阐释,他的诗歌确实是诗歌转折点的标准,中国诗歌的先锋性不复存在,诗歌神性年代结束。”海子是城市的流浪人,是诗歌的追寻者,他有着脆弱敏感的心灵,孤独寂寞的灵魂和美好坚定的理想。“死亡”、“黑夜”、“尸体”等意象充满了海子的诗歌,透过这些诗歌意象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海子。海子在自我臆想的诗歌世界中飞翔,有时感到孤独与痛苦,有时又是洒脱与超然的,这一切促使着他追随“太阳”,走向“远方”。他用诗歌唤起人们早已淡忘的对于理想的追求,从1984 年开始诗歌创作, 到1989 年的猝然离去, 短短五年的诗歌创作却留给我们太多的作品。他用短暂的一生不懈追求,为实现诗歌理想, 视诗歌创作为生命,也让诗歌成为他生命的延续。

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的内涵是复杂而多变的。“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当痛苦已经无法面对,世界已无处容身之时,诗人就将对于生命的思考融入诗歌之中,他对生命与死亡有着冷静的思考。“请整理好我那零乱的骨头/放入那暗红色的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死亡之诗》)在这里海子以一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的看待死亡,在诗歌里表达了对于生死的疑问。“背靠酒馆白墙的那个人/问起家乡的豆子地里埋葬的人/在十月的最后一夜/问起白马和灰马为谁而死……鲜血殷红/他们的主人是否提灯还家/秋天之魂是否陪伴着他/他们是否都是死人/都在阴间的道路上疯狂奔驰”(《泪水》)。海子不停的思索,这样的思索让他深陷痛苦之中,他将自己的疑问都写在了诗歌里。《春天,十个海子》里写到:“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一个选择了远方的人,注定无法承担在有限的生命里,思考生存的短暂和死亡的无限这样的问题,也能从这首诗歌中看出诗人最终选择自杀的端倪,他说自己是黑夜的孩子,是沉浸在冬天,倾心于死亡的孩子。

海子在《土地王》中写到:“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这疲倦、忧伤和天才”正如他生前挚友西川在《怀念》中所说的:“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在1989年3月的《春天,十个海子》中就写到:“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这是一个悲伤的孩子,陷于其中不能自拔,这也是一个绝望的诗人,是一个找不到希望的灵魂。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个海子》)这一首也是海子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歌,对于这样一个天才的诗人来说,天生对于生存与死亡有着他特有的思考,面对已然不能支撑自己的诗歌理想,诗人从内心发问“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仿佛绝望已将他推向悬崖,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十个海子全部复活。他真挚地用生命做出交换,自己的心却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痛苦和寂寞中,生命的麦地也无法驱赶他内心深处决绝的悲观。就这样诗人把一切都结束了,他期待生命的春天,期待在春天里重生,他另类的精神世界注定了他的选择。这时的“死亡”是重生,是新的开始。“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悲伤,为什么沉睡,一切的感伤与寂寞,终于了结,诗人也终于在来年的春光明媚中获得了快乐。

《九月》中“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当他将目光穿越千古,只看到满目的苍凉,远方的远方仍是远方,除了寂寞与感伤,什么也没留下,一切追寻都突然变得失去了意义。海子说:“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亚洲铜》)从中体现出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也是新生命的开始,生命总以一种特有的形式不断延续。诗人四处流浪,到处找寻,然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热爱大地的海子,希望有所皈依,对于大地的眷恋让一切回到最初,回归自然。

海子在《死亡之诗》(之1)中写到:“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你可知道”当一切处于黑暗,就连诗人的死亡也仿佛带来了他人的轻视,诗人痛苦的发现一切皆是痛苦与虚无的。在《死亡之诗》(之2)中诗人写到“我所能看见的少女/水中的少女/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放入一个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孤独、漂泊一生的海子,永远在路上,一直在追寻,以为希望在“远方”,当远方追寻变得没有意义,他希望回到他的“麦地”,希望美丽的“少女”能够带他回去,回到最初。“我仍在沉睡/在我睡梦的身子上/开放了彩色的葵花……雨夜偷牛的人/把我从人类/身体中偷走/我仍在沉睡/ 我被带到身体之外/葵花之外”(《死亡之诗》之3:采摘葵花)海子希望能一直沉睡,在沉睡中追寻,并希望能在沉睡中有所收获。

当海子希望远离尘世的喧嚣,处于平静之中的诗人创作了《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简洁直白的诗句表明了诗人的简单希望,希望拥有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诗人都希望是从明天开始,而今天的诗人却是那么决绝的离去,希望在明天获得幸福,“做一个幸福的人”。这种“幸福”是平淡日子里平凡的幸福,诗人不凡的今生有着太多痛苦,希望“明天”可以变得平凡,获得平淡之中的幸福。而“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诗人知道这种“幸福”如闪电般短暂,与诗人一直追寻的理想境界有着太大差距。“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超离世俗生活之外,有着直面大海的美丽环境,表达了诗人希望融入尘世,拥有平凡幸福的思考和愿望。“我只愿”是诗人个人的选择,他只愿面朝大海,背离尘世,将他获得的尘世幸福赠予“每一个人”。就这样,渴望在春天“复活”的诗人终于走进了明天的“幸福”里。

对于生存、时间和死亡,诗人有着太多的思考,诗人将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诗歌中的意象,将自己的主观之意赋予客观的物象,那些绚丽的诗句承载了诗人所经历的迷惑,所体验的痛苦。敏感的诗人常常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这个复杂的现实世界,也许正是由于出身农村的他涉世不深,才有了他对于生活的那种纯粹态度,无论是对于写作,还是对于生活,他坦然又决绝,简单又纯粹,在他的脑海中有着许多关于死亡的想象,远行的选择是他对于人生感悟的追寻,死亡也成为另一种追寻,也许在诗人看来死亡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点,而是走向另一种存在,诗人选择了以生命形式的消逝,换得精神的永恒。

海子是孤独、痛苦而寂寞的,用诗歌来拯救那精神的荒芜,希望“太阳”的光芒可以驱散“黑暗”,而现实是残酷的,这样的拯救,让他感觉到的是内心世界的寂寞和荒凉。诗人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疯狂的状态,而对于他来说,这也许是他摆脱世人的最光辉的理由。就像诗人曾说的:“生存猶如黄昏,犹如沙漠的雨季一样短促,冲动而感性,滋养着幻象的诗歌”于是海子放弃了短暂的生存,选择了走向诗歌,选择了追随“太阳”这一永恒。

诗人还曾选择远方,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远方》)海子有些迷茫了,他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渴望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他走向沙漠、走向戈壁,走到了遥远的西北,走进青海、西藏、甘肃等苍凉之地,在辽阔的天地之间诗人不断追寻,可是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这样的渴望就显得是那样不现实,就这样,海子那一切有关于生命的思考很自然的成为了对于死亡的思考。当生存已然不能够再支撑自己的诗歌理想,生命有时就突然变得失去了意义,在那剩下的岁月里,在他看来只是生命的简单延续,死亡变得触手可及。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归宿的诗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无法驱赶他内心深处的悲凉,于是诗人选择了离开,寻求超然与解脱,这也就成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声抗争。

在现实生活的无边孤独中,寂寞的诗人,寂寞的离去,默默地离开是他的选择,舍弃世俗的自我,探寻生命的意义,甚至不惜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接近生命的终点,当最终还是面临生存无法解答的终极意义的虚无与荒诞之时,生存或死亡就都突然变得没有意义了。生存不再孤独、痛苦,死亡也不再神秘、寂寞,只剩洒脱。

参考文献

[1]海子著.海子诗全集[M].作家出版社,2009

[2]万孝献.海子诗歌的深渊圣徒情结与救赎之路[J].江汉学术.2018,(2)

[3]唐芝一.生与死的撕裂——新批评视域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J].中学语文,2022:05 (60-62)

猜你喜欢
海子意象诗歌
诗歌不除外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抚远意象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诗歌岛·八面来风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