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23-01-04 16:04刘国利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党组织

刘国利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开展作出了进一步总体规划。我们必须全面、全力、全方位地促进乡村振兴的构建。为切实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升级和经济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各项建设与开发工作中,充分考虑乡村的“软件”工程。通过培育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等方式,提升我国乡村的文明程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1 乡村振兴目标与乡风文明特点

首先是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中的乡村主要指我国的农村地区,特别指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拥有景观特征与经济特征的劳动聚居地。本文所提及的乡村振兴主要指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全面发展为导向,所推行和提出的拥有前瞻性、指导性及针对性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并指出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乡村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昌盛,还要实现包括生态、社会、文化、政治在内的全面发展。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五点。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构建在既有农业生产前提下的,注重农业生产活动与二、三产业的契合程度,力求实现“人产”两旺目标的经济发展规划。二是生态宜居。生态宜居蕴含着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蕴,注重生态与人的互动联系,力求实现生态美与农民富的和谐统一。三是乡风文明。新时代、新时期的乡风文明通常表现为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与交流,能够对乡村社会中所存在的不良行为与思想进行有力回应。四是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在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注重治理手段、治理主体、治理结果的科学性,要求我们要全方位地推动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有序运转。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乡村经济组织、党员、退伍军人、青年农民的促进作用,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五是生活富裕。生活富裕不仅包含经济收入持续提升的意蕴,还包含社会生活的 “全面满足”。为实现生活富裕,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农业、集体经济及特色产业,推动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多样化增长。

其次是乡风文明特点。乡风文明主要指“健康文明新风尚”,其主要包括社会治安、风俗、文化等基本内容。在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一号文件中,我们发现乡风文明拥有全新的内涵,即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所以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乡风文明集中反映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乡风文明一般体现在乡村居民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科学文化与道德观念有效提升,乡村生活方式良好。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拥有如下特点。第一,乡风文明属于复合型文明,体现了农村居民对生态、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是对生态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深度复合。第二,乡风文明是一种价值预设。促进文明建设就是推动国家发展,所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便是促进国家实现文明发展的“价值预设”,与此同时也是乡村居民守护精神家园的“价值预设”。第三,乡风文明是一种文化精神。乡风文明是农村居民在处理、分析、观察社会生活问题中,价值观发生外化的成果,因此乡风文明的核心是一种价值观。农村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为乡风文明的发展与实践提供指引和动力,乡风文明可以结合农村居民的生活风尚、思想素质、道德水平,获得升华和优化。

2 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乡村发展的关键战略,是以 “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为总体要求的战略部署。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乡村振兴包含着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又能呈现出新的特点,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首先,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人才储备与教育事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是由于我国农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即便是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其农业知识及专业水平的不充分,难以采用科学的手段开展农业活动,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将得到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将获得持续的增强[2]。另外我国在积极发展和推进新型农业建设中,通常缺乏拥有充足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导致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而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民素质得到提升、让民风更加淳朴,家风更加和谐,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

其次,为我国农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环境问题,譬如缺少良好的诚信氛围,科学文明的社会风气还未形成,遵纪守法的观念依旧缺失等。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可以提高村民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提升其现代化理念,形成遵纪守法的社会风貌,进而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因此乡风文明在社会环境营造上,拥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再次,促进乡村“民主建设”。我国乡村地区独有的人员构成与社会属性,影响着其在文化创新、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等层面上的质量。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对其进行优化。我国乡村居民作为乡风文明及农村社会建设的主体,他们参与建设的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但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现实,农村在民主政治上还存在参与程度不高、人员构成单一等问题。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形成遵纪守法、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提升农村居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

最后,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通过构建乡风文明,农村居民能够获得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资源,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能通过社会风貌建设,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乡风文明所带来的实惠。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拥有鲜明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集中精力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的质量[3]。

3 乡村振兴下乡风文明建设问题

首先是基层组织问题。乡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在领导力层面上,部分基层组织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仍然认识不到位,很难将农村文化发展与相关决策有机地、全面地结合起来,并且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有效措施。在执行力层面上,部分基层组织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执行力不够等问题,对乡风文明建设也存在一定影响。

其次是集体经济收入不高。集体经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经济收入不高容易导致涉及乡风文明构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难以获得保障。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一是收入来源单一。二是集体经济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区的集体经济资源匹配不够合理,进而导致不同村集体出现较为显著的贫富差异。

最后是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具体表现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较少。并且发展质量低下,譬如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依旧存在部分乡村装有“无应急广播体系”。在农村电影放映中,依旧有部分乡村缺少固定的播放地点。而在文化管理上,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缺乏日常维护、使用规划,浪费问题相对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质量,制约着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功能发挥,价值彰显及作用发挥。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乡风文明建设策略。

4 乡村振兴下乡风文明建设策略

4.1 筑牢组织保障

首先是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乡村党组织应坚持思想建党,提高政治引领,优化政治生态,通过服务农民,将党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通过悟原理、讲原理的形式,提高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程度。应通过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积极提高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主”的意识,从而确保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4]。在此过程中,乡村党组织还应将政策贯彻、权威维护渗透到政治引领中,要将政治建设放到乡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位置上,从而使政治意识充分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而在党内渗透优化中,乡村党组织应以党规为准则,以党章为遵循,提高党组织生活的纪律性、组织性、原则性。通过开展交流谈心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渗透到组织生活的不同环节中。其次是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乡村党组织应严把党员标准、“优化内部结构”,将乡村党员向高级知识分子、经济型人才、青年妇女倾斜,多吸收产业工人、青年农民进入党员队伍。并积极提升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其所拥有的合法权利。乡村党组织还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优良党风来引领乡村民风。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强化党组织对制度的敬畏、尊崇意识,树立制度权威;加强对制度设计的分析和考量,提升制度自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此外,乡村党组织还需要加强激励和监督,让制度自信逐渐成为党内生活的行为习惯。

4.2 夯实经济基础

首先,深化集体产权改革。乡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集体产权,深化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格认定工作,解决集体资产的产权实现与归属问题;二是推进经营性资产改革,让我国农村资源向 “资本”“资产”的方向转化,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益。三是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与经营,解决集体经济经营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集体资产的增值。在此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落实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处置、经营使用、保管、等级等制度,加快监管平台的构建,深化对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公开的程序。并且要积极发挥农民和村两委的监管服务作用,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成效[5]。其次是拓宽经济发展途径。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旨在探寻农民劳动与生产资料相互融合的有效形式,探寻适宜各地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渠道,实现壮大我国乡村经济的基本目标。通过实践探究发现,推动我国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通常有以下两种。其一是社区股份合作社。即将社区内的资产折股到组织成员手中,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方式入股,从而实现对“劳”“资”的充分融合。这种经济发展渠道有利于盘活我国农村地区的集体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使农村居民积极地参与到集体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二是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能够以集体资产和农民土地为股资产,以集体组织为主体,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发展多种产业,实现土地增值。

4.3 打牢文化根基

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没落及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提高文化服务效能。首先,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其一,以创新理念引领文化。创新是我国农村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创新理念为抓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将创新理念置于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不同环节中,通过创新理念促进文化制度、文化实践及文化内容的创新,进而调动乡村文化的潜力与活力。其二,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文化。协调发展是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要求我们应结合乡村文化发展所存在的不充分和片面性问题,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不协调问题。继而通过借鉴城市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公平竞争及讲究效率等理念,构建出全新的城乡文化关系,实现城乡文化服务的互通互联[6]。其三,以绿色文化为引领。绿色文化是推动我国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要求相关政府部门通过遵循社会发展及生态运行规律的方式,形成绿色文化消费与生产的格局,降低文化资源开发对乡村生态所带来的影响。其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革新公共文化供给的形式,构建出城乡共进的投入格局。坚持城乡文化融合,增强城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不仅要将文化建设项目纳入财务预算体系中,还需要提高对农村文化供给的倾斜力度,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完善。通过“需求引导”与“供给驱动”相互融合的方式,缓解文化供给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即处理好“种文化”与“送文化”的关系,将传统的“送需错位”发展为“送种结合”,彰显乡村文化服务的鲜活度与精准度。

5 结语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内容,对推进战略规划的落实拥有鲜明的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党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层面出发,解决乡风文明建设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升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有效性及科学性。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党组织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清华党组织公开
请文明演绎
乡风
漫说文明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