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正斌教授辨治心悸临床经验介绍

2023-01-04 19:58邵正斌
光明中医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神安神胸闷

刘 拓 邵正斌

1 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一种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1],临床多呈发作性,常因焦虑、紧张等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轻者常伴有气促、乏力、胸闷、眩晕、健忘、失眠、记忆力减退,重者常伴有胸痛、黑矇、晕厥、水肿及运动耐量下降等心衰的表现。根据心悸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属于中医学中“心悸”的范畴,其中以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或传导功能紊乱而发生的心脏节律、频率、激动顺序异常,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和停搏[2]。邵正斌教授认为,临床诊治心悸,要明确其是属现代西医何病,因为器质性和功能性的改变都可以引起患者自觉心中跳动不安,虽然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整体调理体内气血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状态,恢复脏腑功能,具有效果确切,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的优势,但有些情况确是中医药力不能达的,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应及时予以现代医学方法解决,切不可厚此薄彼,盲目孤行,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宜选择心脏起搏器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宜选择射频消融治疗等。

2 心悸的病机

心悸病机不外乎虚、实2个方面,虚者常责之于心脾肾三脏,表现为气血阴阳不足,导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邵正斌教授认为,因虚致悸者尤其与脾关系最大:脾运化饮食水谷,是全身气血生化的来源,为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脾在志为思,思虑与心神密切相关,“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虑太过或不遂,皆可使心神受扰。

实者常责之于肝脾心三脏,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饮、瘀血、痰火等病理产物,实邪扰乱心神,导致心神不宁,发为心悸。邵正斌教授认为,因实致悸者尤其与肝关系最大: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心气和则心搏正常,心悸得止[3];肝藏血,为人体之“血海”,肝血充足,既可濡养肝气,使之疏泄正常,又可布血于心,濡养心神。

虚实之间又可相互转化,虚证日久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而实证日久也可见病久体虚,伤及正气,兼见气血阴阳不足表现。故临床上心悸以虚实夹杂多见,且虚实主次缓急各有不同,应具体兼顾,在补虚、祛邪的同时,更要注重宁心安神、精神调护、避免心悸诱发因素,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 心悸的临床辨治思想

3.1 重视虚实辨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邵正斌教授总结出中医药治疗心悸,首先要明确患者现阶段是属邪盛还是正虚,亦或是虚实夹杂,也要分出主次,有的放矢。清代医家张璐在《伤寒缵论》中诠释总结张仲景治疗心悸时论述“心悸者其证有三:“一者气虚而悸,一者汗下后悸,一者停饮而悸”,气虚者属正虚,阳气不足,心中空虚而为悸;停饮者属邪盛,饮水过多,运化不及,停于心下,心为火,水火不能相安而为悸;汗下后悸者属虚实夹杂,汗下不当,损伤正气,邪气乘机内入交搏而为悸。邵正斌教授认为,虽然临床上心悸病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远不止上述情况,但为后人明确了心悸须辨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的指向。

3.2 强调多虚而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邵正斌教授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并结合临床多年切身实践,总结出心悸一病多由虚而发,因虚致实。正如《黄帝内经》云:“心藏神”“心主血脉”“血者,神气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为神舍,神明能安有赖于血之濡养,当心血亏损,心中神明则易不能自主而发心悸。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同样指明:“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虚必有气虚,气虚必有血瘀,邵正斌教授认为血瘀是心悸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所以在治疗因虚致悸的患者,即使瘀血表现不甚明显,也常佐以适量化瘀药物,未变先防,常用中药有丹参、红花、桃仁、当归、川芎。其中丹参、红花、桃仁专入心经血分,当归既活血又补血,川芎既活血又行气,一举两得。

3.3 重视脾胃致悸心悸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密切相关,邵正斌教授尤其重视脾胃致悸论。李东垣在《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中说:“火阴(心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火与元气不两立, 火胜则乘其土位”,脾胃功能受影响,心火乘虚上凌,更易引起心火暴甚,心神不安。脾胃为元气生发的根本,又是制伏阴火上乘的关键,所以李东垣安养心神,重在调和脾胃[4]。脾胃调和既使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养,又使气机调畅、升降有序。此外邵正斌教授认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多饮食不节制,致使心悸很多由饮食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正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言“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欲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不仅使气血乏源,心神失养,而且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产生痰饮实邪,进则又可阻遏气机,郁而生热,产生瘀血等扰乱心神,出现心悸。

3.4 强调怡情安神情志因素是心悸常见的致病因素,邵正斌教授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临床患者十有八九或多或少可见情志问题。肝主疏泄,畅达气机,气机畅达,则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5]。一旦抑郁,闷闷不乐,或是亢奋,急躁易怒,就会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亢逆,进而影响气血调和,影响心神,则表现为心中悸动不安。由于肝心五行中属母子关系,母病及子,亦可影响心神。正如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云:“肝为心之母,肝病则心失养,心失养则神不守舍”。针对这种情况,邵正斌教授在临床上常用中药柴胡、郁金、当归、白芍、川芎、枳壳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茯神、远志、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等安神定悸治疗;重视心理开导。每遇有情志不遂患者,邵正斌教授都会面带笑容鼓励其心态放平,多外出结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不要把疾病想象得多么严重。

4 验案举隅

梅某,女,55岁。2020年11月29日初诊。主诉:反复心悸1年,加重伴胸闷1周。患者1年前常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每次发作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后可渐行缓解,伴有气短乏力,无胸闷胸痛,无头晕黑矇晕厥,当时未予诊治。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自觉较前加重,伴有胸闷,长叹气后则舒,无胸痛。门诊查心电图提示: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早搏(单源),ST-T改变。现症见:心悸胸闷时有发作,伴有乏力,寐差,纳谷不香,时觉口苦,大便时溏,小便正常。既往体健。体格检查:BP:132/80 mm Hg(1 mm Hg≈0.133 kPa), HR:92 bpm, 律不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舌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数。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单源)。中医诊断:心悸,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清热,健脾祛痰,佐以安神定悸。处方:当归10 g,白芍10 g,陈皮6 g,茯苓10 g,茯神10 g,炒白术10 g,炒苍术10 g,柴胡6 g,炒栀子 10 g,牡丹皮10 g,炒酸枣仁20 g,泽泻10 g,蜜远志 6 g,炒枳壳6 g,木香6 g,柏子仁10 g,法半夏9 g,竹茹10 g。7剂,水煎服,早晚2次。

2020年12月9日二诊。患者诉心悸胸闷较前好转,仍有寐差,舌淡红,苔薄腻,脉弦细。处方:当归10 g,白芍10 g,柴胡6 g,茯苓10 g,茯神10 g,炒白术10 g,葛根30 g,蜜远志6 g,木香6 g,柏子仁10 g,川芎6 g,竹茹20 g,蒲公英20 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20 g。7剂,水煎服,早晚2次。

12月16日三诊。患者心悸胸闷症状已无明显再发,睡眠改善,但仍有乏力感,舌淡,苔薄白,脉细。处方:党参15 g,茯苓15 g,茯神15 g,炒白术12 g,山药15 g,木香10 g,葛根25 g,蜜远志12 g,炒酸枣仁15 g,川芎10 g,薏苡仁25 g,砂仁(后下)3 g,合欢皮15 g,蒲公英15 g。7剂,水煎服,早晚2次。服药后,患者再诊,诉乏力饮食较前明显好转,嘱患者畅情志,节饮食善后。

按语:该患者系中老年女性,起病缓,病程长,根据初诊症状及舌脉表现可知,患者既有肝气郁结化热,又有脾虚酿生痰湿,虚实夹杂,故祛邪与补虚兼顾,以祛邪为主,选方以丹栀逍遥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二诊患者热象不明显,痰湿之邪也渐去,治疗当予以疏肝健脾、祛痰安神之法,减少清热药,加重安神药使用。三诊患者肝郁化热之象皆去,尚留脾虚运化功能未完全恢复,改方为参苓白术散加减,佐以安神药,和一味寒性药蒲公英,平和全方药性,相反相成。由此可见,邵正斌教授临床诊治心悸病稳抓患者病机,重视虚实辨证,针对用药,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心神安神胸闷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安神补脑制剂说明书的公告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苏木泡脚养血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