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体太极拳普修开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1-04 21:36安继彩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体套路师资

吕 蒙,刘 洁,安继彩

(1.邯郸学院 太极文化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2.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3.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民国期间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于1959年专门组织人员在总结陈、杨、武、吴、孙等各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简化24式太极拳并将其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成为太极拳进入高校的里程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高校积极开展太极拳运动,创编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教材,制订各项推广政策,太极拳进高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后续动力不强等严重问题。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背景下,怎样进一步促进太极拳在高校中的开展以更高质量地推广太极拳文化,成为了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公体太极拳普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1]69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程度。高校公体太极拳普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过程的三要素理论,可以基于此对其开展困境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外,由于体育课程相比其他课程在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在该部分本文从学生、教师、教材、基础设施方面分析高校公体太极拳普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一)学生太极拳学练无兴趣

缓慢柔和的运动特点,是太极拳常见而独特的外在特征与表现方式。但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学生来说,一味的柔并不适合其年龄特点,难以唤起他们的习练兴趣。其具体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套路练习过多,缺乏实战价值。在当前高校公体课的太极拳教学中,无论是早期国家体委组织创编的24式规定太极拳,还是后来各地方特色太极拳课程(如河南理工大学为了体现地域特征主推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这些课程设置依然以套路的练习为主,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既不理解练习套路有何用,每节课的运动负荷也远远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2)影视文化的影响。武侠剧、功夫片作为中国影视的重要代表,不仅享誉全球,而且对中国武术的宣传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艺术化的打斗镜头往往成为大众的武术理想,学生们在练习中发现现实与理想差别太大,高理想引起高落差,进而失去兴趣。(3)武术套路化,舞蹈化。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文化,虽然产生于技击,但在其社会化与文明化的进程中,逐渐走了艺术化的道路,开始追求太极拳的外在美与打的艺术化理想。在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将其作为身体艺术展现出来,这对于身体感知能力、协调能力较差的普通学生来说,这无疑较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的无兴趣。

(二)专业太极拳教师缺乏,其它教师技术水平较低,教授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方式,学生对技术动作产生的运动表象也是从课堂上直接获取的,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为整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公体太极拳普修教学中,由于大多学校会将太极拳作为体育与健康的必修课程,学生按年级统一安排,导致专业师资不足,不得不要求其他专项教师重新学习太极拳运动技术,以保证足够的太极拳师资。在这些师资中,体操、舞蹈、健美操等项目的通过学习培训大多可以堪堪胜任教学任务,但对于田径、大球、小球等类的师资来说,多数自身学起太极拳都很困难,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困难。一些初次教授太极拳的教师调侃:“周一现学现教,周二边教边想,周五熟了也结束了。”更让人头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是,无论是操类教师,还是球类教师,他们只是学会太极拳之皮毛,并不了解太极拳套路中拳势的用法,而且其技术动作不符合武术运作的要求,示范动作不协调,被学生嘲笑调侃者是常见现象。另外,两年一次的太极拳教学,使这些非武术类专项教师对太极拳的练习与钻研并无多大兴趣,他们更多地还是投入于自己的专项,致力于自己擅长的运动技术教学。

(三)教材不适应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

自太极拳进入校园以来,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的套路化倾向,还是当前提倡打练结合的武术段位制模式,其太极拳教材、教学与考核内容都是以套路运动为主。如邯郸学院公体课以杨式太极拳套路为主,河南大学以孙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为主,这些太极拳教材都没有打破以套路为主要教材内容和主要教学方式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太极拳运动的柔和缓慢方式较适合于中老年人群体,实际上太极拳的练习人口也以中老年为主。对于阳气上升、身体运动机能较强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速度、灵敏、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已逐渐趋于成熟,正是人体生理机能释放能量的年龄阶段,太极拳柔和缓慢的运动方式对其身体能力的释放起到的是束缚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另外,在实际考核中,无论是任课教师考核制,还是教考分离,都没有摆脱以套路练习的熟练程度来决定学生分数的高低设置。导致学生太极拳的学习只是为了记套路,拿学分,对学生身心的锻炼并无太大作用。虽然有学者指出,太极拳在高校中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体认身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人体的运动方式有很多,能够达到体认身体运动方式多样性的手段也有很多。就广大青年学子的喜欢程度而言,较有活力的、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更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四)服饰、场地、器械等因素的影响

在目前的太极拳教学中,课堂上并没有对学生提出必须穿太极服的要求。但在教学比赛及其他相关活动中,由于观赏性、活动要求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太极拳活动穿太极服是想当然的要求,导致学生对太极拳服饰认识的刻板僵化。其实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代社会,太极拳练习并没有服饰上的特殊要求。另外,一些高校开展太极拳运动在场地、器材方面也形成固定模式,要求学生必须按照现代竞技太极拳的练习模式进行演练。过多的要求降低了太极拳习练的生活化与普适性,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二、解决高校公体太极拳普修开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因素分析,根据当前高校体育开展的要求,结合实践体悟,本文提出了以下方面的解决对策。

(一)兴趣先导,使学生认识并体验到太极拳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太极拳学习无兴趣的问题,建议教学及推广者采用以下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改进教师太极拳课堂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学了一至两个学期的太极拳之后,记住的仅仅是简单的招式动作而已”[3]的局面,以推手、小擒拿、借力发力等技术动作为先导,使学生掌握并明白套路动作的用法后,再进行套路的串联教学。(2)增强太极拳文化内涵的认识教学。教师应当在技术教学中穿插太极拳理论教学,将太极拳所蕴藏的太极哲理、阴阳理论、中医养生等理论基础与生命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打的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产物。(3)学以致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学以致用方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高校中的太极拳开展,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当通过太极拳教学比赛、体育节太极拳比赛、辅以校园太极拳社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方式进行配套跟进,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感,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太极拳氛围。

(二)改善师资,通过培训与引进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太极拳技术与教学水平

针对由于统一安排太极拳课程设置所导致的专业太极拳师资不足的问题,使学生不能够直观感受到太极拳的技击作用与动作的韵味美,本文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解决:(1)改进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开展方式。当前大部分普及太极拳的高校通常采用统一安排的方式进行,导致太极拳师资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轮流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各学校没有必要在某一个学期统一学习太极拳,可以根据武术专业师资的数量,将学生按照学院分成几个部分,轮流进行太极拳的学习。(2)采用多种措施教授并鼓励教师学练太极拳。除了正常的太极拳培训外,学校可采用分组方式,由武术专项教师组成太极拳教学小组,进行太极拳的教学钻研。也可以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充分发挥技术水平较高且有经验教师的积极作用,引导其他教师太极拳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加强理论的学习,以增强其专业性,提高太极拳教学中的示范与讲解水平。(3)在人才引进中提出适当要求。解决太极拳师资问题,不仅可以有侧重地引导太极拳专业师资,还可以通过在其他专项人才引进中将太极拳作为附加条件,以使教师在入职前就已经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另外,还可以通过民间拳师进校园等多重方式解决师资问题。

(三)改革教材,制订适合于高校学生身心特点,体现中国文化的技术体系

针对高校太极拳教学长期以来以套路为主的教学模式,应当改变以往的太极拳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基本设置。通过改革教材设置,引领教学方式改革,进而改变太极拳学习效果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在教材改革方面,应当加大太极拳推手、小擒拿、对打等单个技术内容的设置,使教材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年龄阶段。将太极拳技术的应用放在首位,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不仅仅是记住身体运动的路线。在教师的教学中,应当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熟记套路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向学生讲授各招法如何运用,安排学生相互之间多做运用性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见招拆招的技法,以便在需要防身自卫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在考核方式方面,也应当配套于教材与教学内容,将太极拳技术之运用作为重要内容,之后才是套路的演练。除这些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太极拳运动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太极拳运动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内蕴,使学生能够明白,太极拳相比于西方体育之田径、现代格斗、击剑等项目不同,其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正中和等哲学观念,刚柔相济、以弱胜强等战略思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战术思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智慧。

(四)改善场地设施,增加习练的普适性

针对当前学生对太极拳练习所需器材、服饰等观念的僵化认识,高校中的太极拳普修一方面应当在形式与观念上消除太极拳练习存在固定门槛的偏差,另一方面还应当利用现代科技为学生的太极拳习练提供各种便利。高校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改善场馆设施使太极拳的练习不受天气影响,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音响等音影设备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如可以通过摄像技术将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制作成光盘,以通过网络方便学生课下学习。另外还可以将学生的练习摄录下来,让其与教师、同学的练习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画面的定格让学生清楚每一个动作对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的要求,通过慢动作回放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方向和路线,通过对学生动作的摄像进行动作的纠正等。”[4]

三、结论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代表,其在高校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践体悟等方法,对高校公体太极拳普修课开展中存在的困境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新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高校公体太极拳教学的可行策略。期望为太极拳在高校中的开展普及提供借鉴,为其它传统文化进高校传承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公体套路师资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眼下有套路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