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认识演进与内涵累积

2023-01-04 23:11黄相怀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黄相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科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提出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自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但鲜明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实际上,改革开放甫一启动,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概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再次被着重强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3.。在2022年“7·26”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如此,研究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有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了什么而又丰富了什么,这对于更具历史感地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深化相关思考,无疑是十分必要而又大有裨益的。

一、世界维度: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坚持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世界历史框架中又发展了从世界历史角度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是在世界历史的行列中走向现代化的,必须从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的高度来观察、把握中国的现代化①陈铁民.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22-27.。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领导人和思想理论界就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绝非仅属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而是有着世界历史的意义。这是因为,实现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赶上世界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因而绝不能够关起门来搞建设,绝不能够自说自话,而必须将中国放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整体框架中来衡量并实施合理的发展战略加以追赶。因而,当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暗中包含了一个从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审视中国的思维模式;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包含了当时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难度之大、过程之长的充分认识,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提法中,包含着某种谦逊的、内敛的、稳慎的政治考量。正如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所讲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但同时这之中也包含了实事求是之后的奋发进取态度,“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261.。有研究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使我们对发展方向的认识建立在了一个更加现实、更具可行性的现实基础上,使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更具针对性和主动性④王均伟.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国情认识与发展目标[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C]:270.。这既是对于以往提出的那种“超英赶美”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的纠偏,也是对“文革”后一度出现的“洋跃进”的纠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提法本身仍然坚持从世界维度审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从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一条道路,并且是在新时代越走越强调开放性的一条道路,因而,世界维度仍然是考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维度。强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强调着力解决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在内民生短板问题,强调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都是参照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而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水平判断之后的战略谋划。从这个角度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承继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谦逊、内敛、稳慎的发展考量,又包含了坚韧勇毅、踔厉奋发、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更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较之于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有了更加丰富和宏阔的基于世界历史视阈的审视。这是因为: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处的世界历史方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自“二战”以来、特别自“冷战”结束以来,人类历史已经见证了多种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起起落落。西方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美国道路)自“二战”之后一时间风光无二,但移植到拉美等国家却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道路更是广泛受到质疑;苏联模式自“二战”之后一度广受关注与好评,但是后来却因停滞僵化而遭到质疑,以至于最后轰然解体,退出世界历史舞台。相比之下,尽管起点很低、起步较晚,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之路上却走得稳健得多、成功得多。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如此低的起点而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并且至今仍然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历史情势下,新时代重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其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走过的道路的极大肯定,这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自信、淡定、从容。就其世界性而言,这条道路不仅为中国所坚持,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同时也足以让世界上那些先发国家对于自身的发展产生全新反思;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都认识到了由中国道路带来的“全新选择”和“全新反思”。“只要是有利于各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就是好的发展道路。”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G].北京:人民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2021:80.现代化不是单选题,中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因此,从世界维度看,如果说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多的是“从世界看中国”,包含着较多的谦卑与奋发的话;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具有了更多的“从中国看世界”的意涵,包含着较多的自信与淡定。

二、文明维度: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坚持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发展了从全面整体的文明视野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尽管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要从物质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当然主要指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清醒与自觉。或者说,物质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落后,恰恰使得中国领导人更加看重社会主义社会在精神文明上的某种先进性和优越性。正如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所讲的:“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开始包含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思路,并且不断丰富深化。比如,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3-234.又比如,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祝词时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144.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将精神文明提到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和优越性的高度,是新时期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显著优点,从今天的角度看,这当然也是一种文明的自觉,而且是上升到发展和现代化本质的高度理论自觉。

从历史接续看,“两个文明”协调自然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③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09).。并且,在“两个文明”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形成了许多新的论述和思考。比如,“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④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4.“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9.“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2.。可以看出,新时代对于精神文明的强调,在社会风气、道德风尚、思想境界之外,又更多强调了精神的力量、文明的传承、文明的深层性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又更多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础之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包含的文明内涵又大为发展和扩充了。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特别是新时代的集中强调与大力弘扬,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这三种文化要素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叠加累积,已经从精神层面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文明支撑。其二,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我国制度安排中所包含的新型国家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政治要素,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所包含的增进团结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文明要素,都得到了全新的理论概括与强调,从而使得政治文明维度视阈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更加彰显。比如,在关于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评价标准上,习近平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①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0.;进而他从“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等“八个能否”提炼了“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标准,并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其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现代化建设布局更加完整;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其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在坚持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得以丰富充实的现代化新道路。在发展方略上,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那种“国强必霸”的旧逻辑;在发展观念上,它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强调尊重思想文化多样性,超越了那种“西方中心论”的旧思维。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了中国现代化所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以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多注重的是“社会形态”属性,强调这是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而“文明”更多是包含于社会形态之中的一个方面,“两个文明”协调推进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现如今,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解升华出了“文明形态”的认识,强调这是与其他文明形态(主要也是资本主义)不同的新的文明形态,这里的“文明”更多的是统摄、凝练社会形态意义上的“文明”。因而才有研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新现代性类型,它在让古老中华文明再度焕发青春的同时,也在积极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创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③唐爱军.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8-26.

三、目标维度: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坚持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执念又升华了对于“什么是好日子”的认识理解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语境中,“尽快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原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所在。而正是这种“让人民生活得更好”的初心,弥补了长期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短板,广泛赢得了党心民心,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共识。邓小平指出:“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80.还说:“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又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81.当时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包含的“小康”目标,其实就是希望通过现代化建设尽快让人民过上“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生活。这里的“日子好过”,主要还是相对于物质匮乏、精神贫乏状态而言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意义上而言的,是一种生存型兼带发展性的“好日子”。

秉承这一意旨,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里,初步而普遍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成为一个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的就是这样的努力。与此同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什么是好日子”的认识还得到了新的认识升华。这种认识升华,习近平称之为“美好生活”。比如,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一种建立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之上的偏重于发展型的“美好生活”。为了从理论上为“美好生活论”提供支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个论断,对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更有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在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论断,强调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47.。“美好生活论”是“好日子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升级版,它切实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代表的“发展良心”。实际上,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看,推进现代化是一回事,能否体现“发展良心”是另外一回事。在许多国家,资本主导的发展损害人民的利益,城市为主的发展损害乡村的利益,短期畸形的发展损害长远发展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反过来从“能否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这一标准出发衡量各国现代化水准,从而为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魅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本质维度: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发展了对现代化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认识

有研究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既以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为指导,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④童建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初探[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04):21-29.。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非改弦更张、改旗易帜,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优化,对此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一开始就考虑得十分清楚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4.“坚持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8.。邓小平之所以强调这些,是因为“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制度的国家进行的现代化有共同之处。但是,实现现代化不是单纯发展生产力,它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③张志铮.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J].中山大学学报,1980(02):58-71.。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是包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持续成功推进,与此有莫大关系。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同样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定性要素。对此,习近平有着十分坚定而清醒的认识,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9.。

更值得关注和强调的是,对于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又从如何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上进行了发展。比如,在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上,邓小平说得很明确:“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而习近平则进一步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强调“一定要认清,中国的最大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⑥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7.。这就深刻阐明了先进政党领导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作用。思考其背景,与一些国家长期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现代化之路上由于外部蛊惑诱导、内部分崩离析等而致使发展陷于停滞或者倒退所带给中国的直观而深刻的教训有极大的关系。再比如,在坚持邓小平提出的“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习近平阐述了推进共同富裕在保证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⑦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考查其背景,与一些国家贫富分化拉大、中产塌陷从而出现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与弊病有直接关系。要之,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证和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上所展现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新时代中国更高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最后,从政治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之后不久,其思想理念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吸收,这一提法使用频率和被研究频率也并不高,但其基本理念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高调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启者们的一种崇高致敬,更是对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一种更高总结提炼。邓小平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概念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此为内核又丰富和发展了许多新的内容,从而为坚定“走自己的路”、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树立“四个自信”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审视回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跃升,就其理论价值而言,一方面是要理解,今天我们坚持的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理论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孕育出来的,这就有助于排除那种片面地、割断历史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阐释。另一方面也是要理解,只有很好进行审视和回顾,今天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看清楚新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取得了怎样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作出了什么样的原创性贡献,进而我们也才能进一步树立这样的思想认识: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基本面稳固不变的前提下,还必须保持开放性、包容性,不故步自封,不画地为牢,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宏远。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