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战略规划效能的特性逻辑、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
——以“十四五”时期高校的战略规划文本为切入点

2023-01-04 01:49郝少盼
关键词:战略规划十四五效能

郝少盼,陈 达

(河海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江苏 南京 210098)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是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续写新辉煌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通过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等举措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可为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提供有效保障[1]。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研范式、产业布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具体要求,高校迎来了战略机遇叠加、发展布局优化、管理模式创新、治理能力跃升的关键期。聚焦问题、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以做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深入研判、科学决策;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牵引,优化内部管理模式、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对于高校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助力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Igor Ansoff于1965年提出[2],随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高校等单位[3-4]。如,高宏在探讨企业高管团队战略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进化路径[5];赵景华等开展了国外政府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6];王若梅等关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战略选择、战略管理实施、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等开展了大量研究[7-8]。可以看出,战略管理是组织在识别内外部环境与形势的基础上谋划自身未来一段时期的全局性、长远性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举措等,并通过资源调配、制度保障等措施推动落实,通过节点监测、考核评估等进行动态管理,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4个阶段;战略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从早期注重规划编制的研究逐渐延伸到关于规划实施相关问题的探析,如,耿乐乐等围绕高校战略规划的作用意义、规划内容、规划编制工作的困境与思路、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开展了相关理论研究[9-12]。可以看出,战略规划是学校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战略构想,是高校锤炼使命愿景、积极谋划发展、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建设效益的整体规划,是开展年度工作计划的总体纲领,是实施战略管理、实现稳定长远发展的核心抓手和具体实践。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战略规划存在着对战略规划认识不准确、规划实施内源动力不足、管理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出现了实际工作与规划要求脱节、目标漂移、行动乏力、建设成效不彰等现象,从而导致战略规划“失灵”“缺位”,影响规划实施的实际效果,最终阻碍高校的建设与发展[13-14]。因此,规划效能成为了保障高校规划工作质量的关键,逐渐受到了学者们和高校工作者们的关注。陈廷柱等分析规划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在价值、过程效能和人员效能3个方面,并通过问卷分析了调查者对规划编制效能和实施效能的不同认同程度[15];赵立莹认为许多大学战略规划并未发挥理想的效力,提出了将规划与评估融合提升大学战略规划效力的观点和思路[14];杨江水等研究高校战略规划与决策的辩证关系,并构建了高校战略规划决策评价的维度分析及测度指标体系[16]。可以看出,规划效能是从规划制定的合理性、规划实施与任务举措的相符性、规划成效的显著性和目标达成度等方面衡量,从而可确定战略规划在引领服务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实际效力。然而,现有研究主要是围绕规划工作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开展了规划效能的相关定性分析,关于高效能战略规划的作用意义尚不明确,亦没有关于规划效能核心指标、评价维度、具体观测点等的全面梳理及与之对应的具体提升路径的深度研析,更没有紧扣“十四五”这一新的时期对高校战略规划效能的系统研究。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高校间激烈竞争和特色发展新境况,以及规划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全面提升战略规划效能是各高校实施战略管理、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应然选择。本研究贯彻战略管理理念,深入研究高效能战略规划的应有特性和逻辑过程,系统分析战略规划效能主要评价要素,构建体系化的评价模型,进而提出“十四五”时期提升高校战略规划效能的关键路径,旨在填补基于数据分析对战略规划效能的实证研究空白,可为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提供有益参考和基础支撑,对于做好高校“十四五”规划、引领服务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战略规划效能研究思路

在分析形势与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前人关于战略管理、战略规划、规划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展高校战略规划效能的系统探究,具体思路如下:

首先,研析高效能战略规划的特性逻辑。选取国内10所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前100名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外2所世界一流大学为对象,以该12所高水平大学的规划文本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深度研析高效能战略规划的应有特性和逻辑过程。

其次,构建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以规划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识别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定量提取规划效能的主要评价要素;对25所“双一流”高校的257位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分管校领导、师生代表等进行调研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质性研究,分析规划效能评价要素的现实表征[17];进而采用主题分析法,按照战略管理思想,从不同阶段不同层级全面细化评价要素,构建形成“三阶段三层级”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18]。

表1 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十四五”规划信息

最后,提出提升规划效能的路径建议。结合“十四五”时期新形势和规划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规划制定、实施、评估等方面提出“十四五”时期提升高校规划效能的关键路径(图1)。

三、高效能战略规划的应有特性及逻辑过程

1.高效能战略规划的应有特性

本研究整理分析了北京大学等国内10所“双一流”高校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文本,查阅了各高校官网有关规划工作的新闻动态,并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交流,进而对各高校规划文本的名称和内容等信息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见表1。

结合表1,从战略规划对高校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出发,总结出高效能战略规划应有的特性(图2)。

图1 战略规划效能关键路径

图2 高效能战略规划的应有特性与逻辑过程

a.战略规划是学校管理的总台账,理清了基础与形势,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各高校在规划启动初期,开展了专门的调研分析,了解规划背景,对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建设成效、存在问题等基础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国际、国内等不同角度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以及学校在内部治理、国际竞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方面面临的新挑战,为下一步确立战略思想和发展目标提供基础支撑。调研的10所高校均在规划文本的开始部分设置专门的章节,客观真实地分析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形势。

表2 2所世界一流高校的战略规划信息

b.战略规划是学校发展的指南针,确立了方向与目标,具有预见性、引领性。各高校的规划在分析现状与形势的基础上,确立总体战略,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办学定位和使命、发展目标等,凝选学校发展的关键指标、重点突破,并提出具体的任务与举措。在清晰了“从哪来”的问题基础上,通过研究“到哪去”的问题明确了学校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提出“怎么去”的具体路径,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引,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南针与工具书。

c.战略规划是广大师生的愿景图,凝结了共识与力量,具有凝聚性、动员性。战略规划凝结了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愿景,凝聚了智慧、达成了共识,是集体描绘的一份美丽图卷,是全体人员不懈奋斗的动力引擎。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开通线上建言献策渠道,开展线上专栏宣传,组织专家访谈、专题研讨、专题报告与讲座等各类型各层面的沟通咨询讲座类会议百余场,旨在全员行动、开门问策,通过征求意见、答疑解惑,集思广益、统一办学思想、达成发展共识。

d.战略规划是学校治理的助推器,贯穿于全局与全程,具有规范性、约束性。学校的一切建设发展活动首先应符合规划的要求,战略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确定了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是全校工作的大纲框架和助推器。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2025年、2035年、2050年的整体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并提出八大建设任务,及相应的支撑保障措施,在规范约束建设活动的同时,引领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2.高效能战略规划的逻辑过程

从10所高校的规划文本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不仅重视规划的制定,也重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为进一步清晰高效能规划的管理过程,继续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战略规划(Princeton University Strategic Frame-work)[19]、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战略规划(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Strategic Plan)[20]的具体内容。分析世界顶尖高校战略规划的管理理念发现,2所高校的战略规划均聚焦学校发展战略、着眼规划落地执行,形成了“目标引领、实施推进、评估优化”的闭环式管理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战略管理理念,从而确保了规划的有效落实(表2)。

结合表2可以看出,两所世界顶尖高校战略规划管理的逻辑过程包含规划制定、规划实施、规划评估3个阶段(图2),与战略管理4个阶段实质上是相互吻合的,是学校战略管理思想的充分体现。其中规划制定是指高校通过分析基础与形势,明确机遇与挑战、优势与不足,确定办学定位、使命、愿景、战略目标,进而确定为实现目标采取的战略措施、配置的战略保障等,并通过文本的形式展现整体战略核心内容;规划实施,是将规划目标与任务进行分解,制定计划与实施举措,并通过定性或定量指标(普林斯顿大学是定性描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有定量指标)将战略选择转化为操作性策略,分层分步推进规划方案的实施;规划评估,是对规划实施进展与结果的把控,通过分析环境变化,对照目标与任务评估规划可行性与目标达成度、落实情况及建设成效等,总结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进而优化规划、推动发展。

四、“三阶段三层级”规划效能评价模型的提出

1.规划效能评价要素的文献提取

基于CiteSpace软件,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高校战略规划”或“高校发展规划”为主题,检索出1990—2022年的中文文献1 359篇,删除与本文研究主题偏离的相关文献后,最终得到496篇。按照关键词的频次高低、突现强度大小分别进行可视化梳理,综合分析后提取出战略规划效能的主要评价要素。

(1)按照关键词频次高低分析战略规划效能的评价要素

在CiteSpace软件操作界面选择“关键词(keyword)”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得出该领域496篇相关文献的关键词频次分析结果,并生成可视化知识聚类文献图谱。去除明显偏离主题项、合并含义高度重复项后,得到高校战略规划研究领域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表3)。

表3 高校战略规划领域关键词频次TOP20

从表3可以看出,有关战略规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内涵发展、办学定位、一流大学、战略目标、办学理念、挑战等关键词体现的是关于高校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等研究;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启示、对策、社会需求等关键词体现的是关于高校建设任务、发展路径等研究;③战略管理、战略实施、保障机制、文本分析、执行力、组织管理、战略评估等关键词体现的关于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等研究。

(2)按照关键词突现强度大小分析战略规划效能的评价要素

在软件控制面板选择突现值(burstness)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出该领域496篇相关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强度与持续时间分析结果,并生成关键词突现信息表。其中,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即突现率(strength),数值越大反映了该词在持续时间范围内受到的关注度越高;与持续时间、结束时间结合,共同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内容。去除明显偏离主题项、合并含义高度重复项后,得到高校战略规划研究领域突现强度排名前20的关键词(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发展战略、办学定位、策略、转型发展、战略管理等关键词的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是高校规划领域长期研究的内容;人才培养、策略、转型发展、战略管理、协同发展等关键词的结束时间最新,是近3年高校规划领域关注的新主题;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策略、建议等关键词的突现强度最大,是高校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结合突现持续时间、结束时间和突现强度可以发现,高校规划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定位等顶层设计层面以及高校发展路径与建设举措等具体实施层面,这与关键词频次分析得出的3方面的研究主题也是相对应的。

综合分析关键词的频次高低、突现强度大小,本研究将战略规划效能的评价要素概括为3个方面:①战略目标、办学定位等规划制定方面的要素;②转型发展、战略管理等规划实施方面的要素;③执行力、文本分析等规划评估方面的要素。

表5 主轴编制形成的战略规划评价要素主范畴

图3 “三阶段三层级”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

2.规划效能评价要素的现实表征

为尽可能提高研究质量,本研究将实地面对面访谈、腾讯会议在线访谈(总访谈人数为47人)与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79份)相结合,应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规划评价要素的现实表征。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全面性,本研究选取了前期规划文本研究阶段选定的10所“双一流”高校及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100名中的其他高校,共计25所,并以其规划工作相关的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校友、教师与学生代表等不同群体为对象。访谈提纲涉及高校发展现状与内部治理情况、对战略规划的看法、对高质量发展的看法、本校“十四五”规划工作情况、战略规划在服务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做好战略规划的建议等方面。将访谈交流与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扎根理论二级编码步骤归纳梳理,即得到主范畴,从而分析战略思想、组织管理、体制机制、资源条件等规划效能主要评价要素的现实表征(表5)。

3.“三阶段三层级” 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应用协同演化的思想将关于规划效能评价要素的两种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经主题分析与系统梳理后,按照规划制定、实施、评估三大阶段,采用核心指标、评价维度、具体观测点3个层级逐步细化评价要素,构建了“三阶段三层级”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图3和表6~8)。

表6 “三阶段三层级” 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规划制定阶段

表7 “三阶段三层级” 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规划实施阶段

五、高校“十四五”时期规划效能的提升路径

通过前文研究可以看出,深化战略管理理念,强化顶层设计、狠抓举措落实、科学评价建设成效等是高校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实施战略管理、健全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的核心抓手,战略规划贯穿于学校整体建设发展始终。为做好“十四五”规划,全面提升战略规划契合服务学校战略管理、引领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效能,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时期新形势和规划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3个方面的路径建议。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夯实规划工作基础,高质量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前提,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政治保障,是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贯彻战略思维、强化思想认识,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夯实“十四五”规划工作基础,高质量编制战略规划,才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各高校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正视规划、重视规划、深度谋划,建立专业化组织机构,各方协同联动,增强统一战线、奋勇前行的向心力,画好“十四五”时期推动学校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表8 “三阶段三层级”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规划评估阶段

一是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实践,正确认识“十四五”规划。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与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等,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开拓创新、统一战线、自我革命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总结的经验,为正确认识、科学编制和高效力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十四五”规划是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是高校把握历史契机、确立新的发展坐标、主动应变局,推动学校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大机遇;是高校开新路、立标杆,创新教育质量标准、治理方式,努力开新局,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在正确认识“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文本,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助力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筑牢思想根基。

二是高度重视、深度谋划,以战略思维确立规划工作总基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十四五”规划,服务推动学校发展,需要全校上下高度重视,从战略角度深度谋划,确定战略主体、进行战略分析、突出战略要点、完善战略程序,形成规划工作的“三四五六”总基调。其中,战略主体即规划的参与主体,包括师生、二级单位(职能部门和教学机构)、学校等“三级主体”;战略分析即对规划背景、现状、未来等进行调研分析,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学校基础”“国家战略-教育政策-学校体制”“国外高校-国内高校-学校自身”“学校历史-学校现状-学校未来”等“四个维度”;战略要点即编制规划应重点考虑的重要事项,包括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发展目标、重点突破、实施路径等“五个要点”;战略程序即规划管理的主要流程,包括调研分析、编制规划、推进实施、过程监控、规划评估、动态调整等“六大环节”。

三是统筹组织、协同联动,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工作事关学校未来发展,党政同责、人人有责,构建专业化的规划管理机构,可为切实增强规划管理专业性、科学性、协调性和权威性提供组织保障,如成立以党政主要校领导为核心的规划领导小组,规划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和教学单位人员共同组成系列工作组,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21]等。在规划管理机构的统筹组织下,制定合理的规划工作方案,确立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应做到“三个同向同行”,即高校的五年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同向同行,助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与历次规划一脉相承,与学校总体战略目标、办学思路同向同行,体现“继承、发展、提升”原则;学校“十四五”子规划与总体规划从目标到举措,保持同向同行,体现“总体引领、分项建设、共同推动”原则。设置严谨完备的规划编制程序,全面部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应突出“问计于民”,即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主体性,全员广泛关注、全程参与、深度互动,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共识;规划编制完成前,与校内各层级交流研讨,向校友征求意见,向校外专家咨询,精研修改、不断完善,全面提升规划合理性、权威性、广泛认同性,以高质量规划服务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2.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激活规划引领内驱力,着力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学校的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建设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设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十四五”规划作为学校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纲要,是学校战略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目标纲领,全面激发规划引领发展的内驱力,才能充分释放创新发展活力,提振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各高校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加强规划宣传解读、鼓励广泛参与,健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保障,坚持导向指引、全面协同推进,有力推动各项规划落地落细,奏响“十四五”时期学校全员砥砺奋进的最强音。

一是加强宣传解读,营造规划实施良好氛围。“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的重要基础在于加强规划的深入宣传与全面解读,要将规划文本的宣传解读与业务工作同部署、早谋划,设计一图读懂“十四五”、宣传展板、宣传视频、规划读本等宣传材料,通过学校网站、官方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载体发布解读材料,组织各层面交流座谈会、答疑解读会、校园宣传周等活动,开通在线意见建议反馈与交流电话热线、网络窗口等,帮助师生了解规划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重大任务举措等主要内容,深入领会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与工作要求,努力增强全校师生对规划的责任感、认同感,凝聚起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广泛共识,做到宣传宣讲有力有效、理念思路入心入脑。全校上下围绕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对标任务举措、践行使命担当,全面激发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干事活力,营造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规范管理,构建规划落实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形成规划管理新机制,是提升学校整体战略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将为实现高效能战略规划、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制定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划工作主体责任、工作原则、编制要求、工作流程、推进实施、过程管理和考评细则等内容,通过规范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管理与实施,提高规划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加强对规划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管理,探索“立项审批”制,将“与规划的相符性”作为一项审核重点,推动建立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适应的制度文件体系,以制度建设服务保障规划的管理与实施。同时,强化资源保障,梳理学校现有资源,争取“双一流”建设经费等更多资源,人事、科技、教学等多部门协同配合、科学测算、统筹设计,围绕规划重点制定资源配置方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依据资源定目标,依据目标配资源,以资源保障服务规划管理,推动落实各项任务举措。

三是全层面协同推进,“三导向”引领事业发展。高校的整体规划体系在横向上包含党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校园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分类规划;在纵向上包含总体规划、校区规划、学院规划、学科规划等,需进行分层规划。推进规划的落实落地应覆盖全类别全层面,包含任务分解、推进实施、过程管理等环节,坚持“目标导向、质量导向、结果导向”,强化责任落实,强调协同推进,突出质量贡献。在任务分解上,形成“五年规划、四年任期、三年聘期、年度计划”环环相扣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不同责任主体、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建设类别的指标任务库;在举措落实上,形成学院、职能部门、专任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干部、服务团队等各类组织同频共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各项任务同步开展的推进模式;在管理流程上,构建日常监控、阶段监测、年度考核、总体评估、动态调整等步步跟进的规划管理体系,全层面协同推进,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3.聚焦学校事业发展,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全面提升“十四五”规划管理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做好“十四五”规划同样需要强化数据支持,提高规划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全周期动态评估监测机制,及时准确全面监测各项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实时掌握规划任务举措落实情况,反馈指导规划内容的修正调整,才能充分发挥规划效能,精准服务学校建设发展。高校应聚焦学校事业发展,全面对接各方需求、强化信息化管理,开展监测评估、分析规划落实成效,实施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管理质量,全面提升规划管理服务能力,交出“十四五”时期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一是对接信息需求,强化数据化管理。从规划编制到规划评估,整个过程都需要数据的支撑。数据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前者包括学校自身运行涉及的学科数量、师生规模、科研总量等各类数据;后者包括软科、艾瑞深、泰晤士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学科排名和对标高校运行数据等。通过梳理内部信息、应用第三方机构外部数据库,可从“国外高校-国内高校-学校自身”等不同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为规划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搭建学校发展指标监测平台,建立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年度计划管理系统衔接,将规划任务、关键指标录入系统,通过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等监测规划实施进展,并设置节点考核、期满评估等功能,定性与定量结合,实现规划工作信息化管理。同时,各类规划管理数据,可按需导出或接入其他管理系统,为学校人事、科技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二是开展战略评估,监控规划落实成效。战略评估是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监控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管理机制。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基础,由校内相关人员组织评估工作组,学校通过自评,了解优势与差距并提出改进方案;外部评估由校外专家、专业机构在研读内部自评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考察,做出综合判断并出具评估报告。规划评估分为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期满评估等,是基于发展目标、关键指标等对规划不同阶段实施过程和成效的分析、评价和预测。通常通过评估内外部环境形势、建设发展绩效等,客观分析规划任务符合度、目标达成度和成效表现度等,研判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各环节建设情况、外部机遇与威胁等,清晰认识、明确问题、引导发展。

三是动态修正调整,提升整体管理服务能力。评估问责是规划管理的手段,目的是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最终以高效能战略规划高质量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建立全周期规划评估监测机制关键环节之一在于依据评估结果对规划内容进行动态修正调整。对比分析预期目标与实际绩效,研究战略实施效果与战略目标间的差距,分析目标达成和目标偏离的影响因素,寻找克服制约因素的策略,并通过调整规划目标任务、改进落实举措、优化资源配置方案等路径实现规划的动态修正调整,解决当前存在问题、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同时,为下一期规划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将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分配、干部任期目标等挂钩,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并举,推进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提升战略规划整体效能,提高战略管理整体水平,最终服务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战略规划十四五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浅谈波士顿矩阵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探究
全球新能源车企概况和中国的战略规划(下)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