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放共享研究

2023-01-05 03:37何洋芳
关键词:郭氏正骨中医药

何洋芳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办公室,河南 洛阳 471002)

面对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紧密融合促成了数字环境的诞生。数字环境作为数字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集合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灯光、交互行为等,形成一个可控制的环境空间,为环境中的人带来特定的感受,以便有效地传递与收集信息。数字环境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档案资源的存在方式经过重构、创新表达,凭借信息获取快捷、更新方便、利用范围广、共享程度高、服务精准等特点,再加上丰富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体验,成为档案资源开放利用的一种新的重要方式。研究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的现状,结合“平乐郭氏正骨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究“平乐郭氏正骨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放共享的新方法、新途径,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及政策环境

“平乐郭氏正骨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河洛大地,是河洛文化的重要部分,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表现形态与极高的科学文化价值[1],其丰富的古医典籍文献、独特的诊疗方法与技术,以及诸多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传统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控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疫情影响下,人民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亚健康群体、老年人及儿童对中医药行业的消费需求增加驱动中医药行业持续扩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延续民族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全民健康战略、振兴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放共享与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利用模式的创新,是发展机遇,也是时代需求。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2]3732021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字语音、全景影像、三维影像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形成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展示体系”[3]。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4]。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档案资源数字转型”“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5]。这些从国家战略高度为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提供了政策依据。2022年5月,洛阳市出台《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明确了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前瞻性布局了“平乐郭氏正骨法”、玄奘传说、青铜器制作技艺等保护区域,再次从政府层面为“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提供了宏观规划和政策支撑。

二、开放共享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平乐郭氏正骨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中,“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方式多样,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档案价值的挖掘和传播,把卫生健康事业从以往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开放共享现状

首先,开展档案编研,出版图书图集。数字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利用扫描、拍摄、录音录像、文字识别等数字化技术,将原本实体形态的档案转化成全新的数字形态;通过数据库自动分类、关键词生成、自动检索、精准匹配等方式,提升编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拓展档案编研的广度与深度,提高编研效率和质量。图书编撰出版是记录、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6]。非遗档案资源如不及时整合编研,便无法加以充分利用,体现其独特价值。近年来,一些反映“平乐郭氏正骨法”相关历史、人物的志书、文化图考等陆续编纂出版,如《平乐正骨》《洛阳正骨传奇》《大医精诚——郭维淮》《纪念高云峰诞辰100 周年纪念专辑》等,还有涵盖200 多种常见骨伤疾病,体现平乐正骨传统特点的《骨伤常见病症诊疗规范》,以及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计划项目”,包含《平乐正骨案例》《平乐正骨药膳》《平乐正骨养骨法》《平乐正骨发展史》等18 个分册700 余万字的《平乐正骨系列丛书》。这些编研成果还原了历史面貌,使零散的资料得到系统整理保存,让口传心授的“平乐正骨”技艺通过文字形式得以固化,使珍贵的非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其次,增强感官体验,创作影视影像制品。影视传播能利用自身突破时空、腾挪延展的能力将非遗影像化、细节化,可以多层面呈现非遗的内涵和价值[7]。根据“平乐郭氏正骨”非遗档案资料先后录制了平乐郭氏正骨第二代非遗传人郭维淮从医60年宣传片《大医精诚》《正骨奇葩》《缘来有你》《大国医》等影像影视制品,其中历时4年制作的反映洛阳正骨传奇历史的36 集电视剧《大国医》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根据“平乐郭氏正骨法”三原则(整体辨证、筋骨并用、内外兼治)四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康复锻炼)中筋骨并用的基本理论创编录制的“舒筋养骨操”,带动了骨健康与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采用“动漫”“三维”等现代技术对“平乐郭氏正骨法” 中桡骨远端、胫骨平台、胫腓骨、髌骨、踝关节正骨手法数字化整理制作的“正骨手法”3D动画视频,成为平乐正骨流派手法的规范化系统操作文本及影像教学课件,并已开始推广应用。

最后,多种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9]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看见,进而才能被了解,被热爱,被传承。近年来,通过深度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开设专栏,录制播放专题节目,举办健康讲座,仅央视《探索发现》《百科探秘》《健康之路》《中华医药》等栏目就播出专题节目90 多期,作为开展骨健康和中医养生宣教的文化阵地的《正骨文化大讲堂》已举办100 余期。随着社会发展和用户审美趋势的变化,提升非遗产业化品牌传播力,除了线下展示,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移动短视频等直观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给非遗IP 打造带来新入口。网上展厅、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也成为中医正骨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知识宣教、传播、传承的新阵地。

(二)开放共享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养生需求和文化需求,国家对传统医药文化的持续发展日益重视。如何有效使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创意和实际应用之间构建切实有效的联系,达成新颖创意和技术实现之间的平衡,“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对“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和规划不够。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如何部署实施和推动此项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既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投入,还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的多方协作,要系统总结近年来“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工作成效,深入分析各项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制订出“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工作建设和创新发展的详尽规划。目前,这方面的规划和统筹还不够。

其次,“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不足。数字环境下,实现“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的前提,一是非遗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二是非遗档案资源利用的网络化、智能化。因此,建立非遗档案资源数据库已成为重要措施之一。就目前来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的管理模式还是以传统的静态模式为主,档案保护数字化成果较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动态模式在非遗档案管理上利用不足,缺乏相应的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和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再次,资金和相关人才短缺。“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的临床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潜力巨大,亟待开发,而现有的人才队伍和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非遗档案工作的建设和发展需求,需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

最后,非遗档案开发现状和文化旅游服务结合不够。“平乐郭氏正骨法”作为传统医药资源,在文化旅游健康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不足,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中医药健康养生体验、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科普教育等文化旅游概念尚未被人们熟识,在中医文化旅游市场方面也亟待拓展。

三、数字环境下提升“平乐郭氏正骨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思考

首先,加强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工作建设和发展的统筹规划。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非遗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10]。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非遗保护单位对非遗档案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集中多方力量科学论证,制订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不断完善非遗档案的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将非遗档案工作纳入本地文化卫生事业长期发展规划中,统筹谋划,统筹推进。此外,制定规划时既要考虑详实具体,能落地、可操作,又要有前瞻性,顺应时代发展。如在档案资源建设上,加强名老中医处方、验方以及他们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收集整理;不断完善口述档案,特别是代表性传承人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在创新保护方式和利用方式上,大力推进非遗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大非遗保护载体和平台建设力度。采取“非遗+互联网”“非遗+科技”“非遗+金融”“非遗+旅游”等模式,实现非遗的转化和发展,充分发挥非遗档案资源的临床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其次,加强“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要“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公共数字平台,推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10]。“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非遗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利用服务的网络化传输。信息化建设不但可以丰富“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信息资源的表达形式,而且能拓宽其传播渠道和推广方式,打破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时空障碍。数字环境下,一方面要加强“平乐郭氏正骨法”原始档案资源数据库、“平乐郭氏正骨法”临床病历数据库、“平乐郭氏正骨法”科学研究数据库等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挖掘“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信息,发现内在规律,针对不同需求构建数据挖掘模型,提供针对性、高品质、智能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同时,还要处理好开放共享中档案资源的安全、保密问题。非遗档案的网络化安全建设,一是要通过加强技术监控防范病毒、黑客等外在的干扰和侵害,保证网络平台运行安全;二是要保证非遗档案中涉密内容的信息安全,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根据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

再次,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档案资源数据库及利用平台的建立、数字媒体对档案资源的创新表达、数字环境的智能化创造和提升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因此需要借助医院、政府、社会力量的扶持,加大对“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利用研究经费的投入,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研究其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同时,数字环境下,提升非遗档案资源的开放共享需要一支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团队。深度挖掘和分析非遗档案资源,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发掘用户多层次需求,根据需求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为用户创作基于文化、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为一体的作品。这些需要包括档案学、医药卫生、信息科学、心理学、艺术设计、传播学等学科背景的的专业人才参与。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吸纳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强培训,促进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另外,引进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包括业务熟悉的实践人才和术业专攻的研究人才;还可通过聘请顾问、技术授权、联合研究、委托开发等方式,多渠道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发展“数字文旅”,探索健康养生旅游与“平乐郭氏正骨法”文化深度融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373《“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提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利用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数字时代推动了文旅产业进入数字化重构的重要时期,数字文旅是传统文旅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医正骨数字博物馆和中医药骨健康的休闲养生旅游体验区(正骨养生馆),一是将众多体现正骨文化的数字化非遗产品集成在数字化展示平台上,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展示,如中医正骨手法的数字模拟演示、中药的炮制工艺、药膳制作等;二是开展骨科相关数字诊疗服务,如慢性退行性病变的中医特色治疗、亚健康人群养骨养生等。通过终端设备以及标准化、数字化的系统初步判定身体情况并给出诊疗方案;三是融合全息投影、VR 等数字媒体技术,将“平乐郭氏正骨法”中医药文化以“场景化、沉浸式”的数字环境为社会大众提供旅游互动资源,创造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四、结语

数字环境下“平乐郭氏正骨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放共享是一项综合性、跨学科、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保护部门人力、财力的持续投入,也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因此,统筹好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意义重大。加强非遗档案资源保护技术和手段,创新非遗档案资源的表现形式和服务模式,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非遗档案工作总体创新力和创造力。总之,针对“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的开放共享,制定数字环境下建设和发展规划既要切合实际又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媒体技术在非遗档案工作的有效实践和运用,建立良好的服务临床、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对实现“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长久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发展和运用为“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工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充分利用深厚的非遗档案资源优势,推动多层面、多领域、多行业、多产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服务,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国内国际传播体系,“平乐郭氏正骨法”非遗档案资源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郭氏正骨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图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