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2023-01-05 05:58徐隆华王佳盟牛文静杨东成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耕地

徐隆华,王佳盟,牛文静,杨东成,刘 慧,郭 萍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002)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和条件。虽然现在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问题也不可忽视。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生产体系,解决耕地质量问题,需在多维度进行持续探索与实践。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突出问题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农电配套、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稳产,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耕地[1]。

1.1 耕地质量低,规划不完善

我国传统耕地质量持续走低,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用地增多,农民耕地理念落后,耕地保护观念缺乏。第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速度快,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工业化快速推进征占大片长期耕作肥力成熟的优质耕地,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后备资源补充的耕地却是山区、滩地以及其他开发程度低的土地,这一类型的土地具有耕作层薄,土壤肥力低,土壤吸水能力差等缺点。国家管控规划的“占补平衡”政策并未严格执行,出现“占优补差”的现象。重复建设、重检轻管、投资不匹配、项目较分散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总之,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认识不清的基础上,缺乏科学规范的建设规划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第二,农民仍然采取传统粗放式耕地方式,对耕地质量维护和改善缺乏认识,常常使用“重用轻养”的掠夺式耕作方法,长时间大量使用农药杀虫,过多依赖化肥,造成土壤污染。城镇化加快导致重金属污染扩散程度加剧,土壤污染无法逆转,大大加快土地产力衰退速度,危害农田环境以及生态系统。

1.2 农田基础设施以及技术薄弱

农田基础设施包括灌溉系统、输电设施、道路等方面。在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内,农田道路狭窄,起伏大,质量差,规划分布不合理,数量少,无法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输电设施不稳定,线路存在老化损毁的现象,缺乏配套设施。我国是缺水大国,农田面临严重的水资源不足问题,同时还有排灌渠道堵塞,水费加价恶化农业用水不足的困境,粮食产量无法获得保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且存在技术性难题,利润回收周期长,涉及部门广泛,资金渠道分散,导致有关部门与社会主体缺乏投资积极性不高。后期维护农田基础设施主体缺失,专项资金不到位使得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

1.3 监管失职

在过去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资金使用、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步伐失调。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集群逐步减少,不断增大建设难度,建设成本受物价影响持续上涨,资金需求大、筹措难。受此影响,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敷衍了事、工程措施不配套,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没有完成国家建管并重的要求,甚至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危害农民权益,监管失职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

2.1 加强宣传

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帮助农民树立新的耕地保护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行政村委组织村民学习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实行少耕、休耕、免耕。比如,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将其覆盖于土壤表面,从而减轻风蚀水蚀,提高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宣传可持续耕作方法的好处,推广绿色种植,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量,做到涵养土地理念深入人心。加强优点宣传,通过对可持续耕地法对稳定粮食产量、减少化肥使用,降低生产成本等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的方面宣传,使村民开展耕地保护工作指导事半功倍。同时丰富宣传手段,凸显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建设中的产业主导地位,激发农民耕地热情,激励农民响应国家耕地质量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土地保护性耕作,进一步改善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节约成本,增加产业效益,进而完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同时,政府部门需要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耕地质量的重要性,继而将耕地质量提升上来,耕地的质量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根本原因,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效益有着深远影响,关系着中国最基础的民生问题。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宣传工作时,可以选择互联网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宣发,结合科技的力量进行传播,实现思想推广与技术共享,应用当下比较热门的小视频、科普片等更容易被接受的网络宣传方式推广工作,调动农民群众对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的积极性,从最基层促进土壤的优化进程,保证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部门也需要将土壤耕地的检测力度提升上来,结合当地的温度、气候、地质等环境条件,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优化出更适合当地土壤的升级计划,让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效率达到最高。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资金投入,高度支持耕地优化保护工作,全面支持农业部门开展土地科学施肥体系建设,优化土壤肥料,升级相关建设设施,更新技术,保证耕地保护与优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管相关单位的项目开展实际情况,坚决杜绝不合格项目的发生。

2.2 技术管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种系统性的土地优化工程。建设内容涉及土地平整工程、肥力培养工程、灌溉水源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农田输电设施配套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等系统性工程。同时,还需综合统筹,将各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进行有机匹配,最终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2.1 科技监测管理。农田建设是动态过程,开展建设农田动态监测系统是落实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必然举措。要做到科学决策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在全面正确掌握土地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灾情监测、气象环境监测、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多种平台,既支持单独查看,也支持数据中心进行联动分析。

耕地质量监测点是获取耕地质量数据的重要来源,它关系着耕地质量监测数据覆盖范围与数据准确度。监测点需要兼顾土壤肥力、耕地环境状况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监测点搭建完成后,被纳入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成为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通过智能硬件设备,检测盐碱土壤和酸化土壤,同时配合耕地质量保护系统和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实现对土壤数据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实施自主配方施肥,改善土壤污染现状,平衡养护土壤肥力,做到保护耕地质量。

同时打造集“土壤健康,高效节水、农田防护、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决策综合平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支持[2]。国家与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多重助力,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数据服务,加速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将采用土壤环境传感设备与集成化装置,满足对土壤多种物理性质的实时检测与长期监测需求。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土壤墒情监控等行业需求,以“监测点+大数据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长期监测实时分析,为农政机关构筑“县-市-省”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为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数据库建成提供硬件支撑与数据服务,将耕地保护工作真正做好做实。

2.2.2 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农田建设管理数据大平台,整合资金流,集中治理,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尤其是灌溉设施。高效节水灌溉不仅包括土渠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避免水资源浪费的灌溉方式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田间灌溉节水工程,建设新型机井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对水资源数据,用水情况,灌溉情况等进行科学管理。开发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配备监控平台、墒情监测设备以及水肥一体机,通过对土壤水分的监测、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进行分析,设置相关联的反应程序,实施对应作物周期性的科学化水肥轮灌。这一举措既能节省农民时间以及工力成本,还能适应作物生长规律,提高农田产量与作物质量,进而增加经济效益。

2.2.3 科学设计优化计划,严格进行施工。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计划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规划,不可盲目进行设计,将实地勘察的数据进行科学细致的记录与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合理进行的标注与计算,确定土壤的挖掘深度与广度,在优化原本土体结构与质量良好的区域时,可以在保证原本的土壤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对当地外在因素的综合考量确定可行的保护与优化计划。在进行土壤保护与优化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制定的计划,并根据实际的施工现场产生的状况进行灵活应变,对难以处理的情况及时进行上报并暂停施工,保证土壤及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机械的辅助,因此,相关机械操作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并在开始施工前进行强化培训,保证在耕地保护与优化的过程中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于可能出现的野蛮暴力施工的情况,相关单位要进行实时监控,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在进行表土剥离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将剥离出来的土壤进行统一堆放,保证回填时土壤的完整性,当深层次耕土调整完成后,需要将表层土壤均匀的在其表面,机械与人工共同配合将土壤填平,同时保证优化后的土壤的整体土体厚度保证在60 cm以上,耕作层土壤的厚度在20 cm以上。

2.3 部门规划以及法规管理

2.3.1 从全局出发,提高社会各界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加强耕地在数量质量方面的提升,稳定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在农村范围全面开展土地整治实践,由相关部门开展基层规划编制,以乡镇为单位进项组织任务派发和评考,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项目规划的实施,提高建设规划的可操作性。必要时可以开展高标准农田试验田示范的工作,从而形成科学实用的统筹规划安排,有利于后续建设决策和组织实施的进行。

2.3.2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依靠多方资金支持完善技术管理。国家整合设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基金,通过出台相关制度规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资金对农田建设的投资,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益。

2.3.3 政府加强对工厂重金属污染以及耕地周围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加大执行力度,实行违者严惩。

2.3.4 坚决推行可持续农业激励政策,通过农事补贴鼓励农户采用绿色环保的耕地模式,以达到减少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严格遵循新《土地管理法》,贯彻落实征地用地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生产生活权益。围绕新法规定,改进征地审查报批工作流程,有效衔接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同时发挥社会监管功能,积极敦促各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的落实。为方便社会查询,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免于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出现[3],规范开展基层征地信息公开工作,做到信息征收标准化。建立省级征地信息功能平台,完善国家征地信息平台共享服务,配合完成用地审批与“放管服”相关工作。

储备型耕地核查工作的有序推行,需要相关类型耕地跨省统筹体制完善,完善过程包括征地内容的申报、核定、调控、监管等领域的规范,开发运营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情况监测系统。在后续工作开展中监管新增耕地,合理利用新增耕[4]。创新新增耕地入库、新增耕地复核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完善新增耕地基本信息、利用土地实时影像资料作为备案审核信息;逐步按计划复核入库新增耕地,做到耕地信息真实准确。

3 结语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十分必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升土地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途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显著特点是科技含量较高,在建设过程,包括管理和后期监管的运营维护方面,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工程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改进,与国家规划,监管结合开展。

猜你喜欢
高标准农田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