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术后1 年以上发生感染的临床诊治经验

2023-01-05 13:26孔来法谢文林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34期
关键词:窦道清创致病菌

兰 杰 孔来法 谢文林

金华市中心医院创伤外科,浙江金华 321000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手术后最为棘手的并发症,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策略,可导致骨折迁延不愈、慢性骨髓炎、永久性残疾甚至截肢等不良后果[1,2]。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按照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感染(<3 周)、延迟感染(3~10 周)和慢性感染(>10 周)[3]。国内针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研究中,患者感染多发生在术后1 年以内[4-6]。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部分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1 年以上仍可发生感染,且有研究报道患者术后30 年仍发生骨感染[7]。本研究从病因、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治过程等方面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1 年以上发生感染的临床诊治经验,为此类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28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骨折内固定术后1 年以上;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符合《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 版)》[8]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及随访的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肝性脑病等;②合并病理性骨折;③治疗依从性差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经验分析,免除伦理学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入院后处理 患者入院后常规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了解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判断感染范围、内固定物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对存在脓肿或窦道者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无窦道者行组织病理学进一步诊断。

1.2.2 手术方法 按照内固定物取出、清创的顺序实施手术。①内固定物为钢板且骨折已愈合。取出钢板,清除钢板邻近的炎性肉芽及感染骨质,磨钻磨去发黄坏死的骨皮质,小刮匙刮去钉道中的感染组织;清创后出现骨缺损者,以抗生素骨水泥填充。②内固定物为髓内钉。取出髓内钉后,骨髓腔内远端骨皮质开窗(15mm×15mm),使用扩髓钻头扩髓清创,3~5L 生理盐水髓腔冲洗,清除髓内感染、坏死组织。对存在脓肿或窦道者,清创时一并切除;对局灶性或表浅骨感染患者,需同时刮除骨质中的坏死、感染灶。扩髓清创完成后,髓腔内置入抗生素骨水泥棒或骨水泥链珠(庆大霉素32 万U+万古霉素4g+骨水泥40g)。此外,收集不同点位的感染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2.3 术后处理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之后改为口服敏感抗生素。若患者术前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或未行细菌培养,术后先给予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静脉滴注,之后再结合术中细菌培养结果及时更换抗生素;若术中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则给予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静脉滴注,之后改为左氧氟沙星口服。此外,术后每2周复查白细胞、红细胞、C 反应蛋白,直至上述指标恢复正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炎症指标、影像学表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手术情况、术中细菌培养结果及术后炎症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患者术后1 个月、3 个月门诊随访,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X 线片等分析骨感染改善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率)[n(%)]表示。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共纳入患者28 例,男18 例,女10 例;年龄29~81 岁,平均(56.85±17.04)岁;内固定物:髓内钉12 例,钢板16 例;骨感染发生时间:内固定术后24~324 个月,平均(90.13±30.06)个月。

2.2 患者的临床症状

28 例患者中,急性感染4 例,慢性感染24 例。急性感染患者中,高热伴间歇性寒战2 例,急性脓肿伴发热2 例;慢性感染患者中,皮肤温度升高、局部疼痛或周围关节僵硬9 例,局部慢性脓肿6 例(自发破溃2 例),局部疼痛4 例,出现窦道4 例,自觉隐痛、伤口有脓性渗出物1 例。

2.3 患者入院时的各项检查结果

入院时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结果发现17 例患者的三项炎症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值,3 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 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参考值,2 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仅一项高于正常参考值,其余6 例患者的上述炎症指标未见异常。X 线片提示骨折愈合24 例,未愈合4 例。同时,17 例患者髓内钉周围或钢板下方骨皮质存在骨溶解,其中伴髓内钉钉尾钙化7 例,伴骨膜反应5 例,伴骨干骨皮质硬化增厚5 例;同时伴髓内钉钉尾钙化及骨折远端骨膜反应4 例;仅伴骨折远端骨膜反应2 例;其余5 例患者X 线片未发现任何异常。28 例患者的核医学骨显像均观察到骨折位置存在显像剂浓聚。入院后,对存在脓肿、窦道的12 例患者行细菌培养发现,6 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3 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1 例同时感染厌氧菌与链球菌,其余2 例结果均为阴性。

2.4 术后处理及随访结果

①术后细菌培养结果。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3 例,感染表皮葡萄球菌2例,感染产酸克雷伯菌1 例,同时感染厌氧菌与链球菌1 例,其余12 例结果均为阴性。②术后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1 个月~5 年,平均(3.37±1.40)年。术前17 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 反应蛋白偏高的患者均于术后6 周内恢复正常;术前3 例红细胞沉降率和C 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参考值的患者于术后2~4 周恢复正常;术前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仅一项高于正常参考值的2 例患者均于术后4 周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皮肤温度正常,局部无红肿及压痛,关节活动顺畅,X 线片未观察到新的骨溶解和骨膜反应。

3 讨论

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以局部发热、红肿、疼痛及脓肿等典型临床表现为主,可伴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8]。延迟感染和慢性感染通常无典型的全身症状,大多以局部红斑、压痛、肿胀、出现瘘管或窦道、置入物松动、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为主,且出现疼痛持续或间断性加重,部分患者甚至并无明显的临床感染体征与症状[9,10]。本研究纳入患者上述临床表现均有涉及,其中急性感染4 例,慢性感染24 例,急性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脓肿及间歇性寒战,慢性感染则出现皮肤温度升高、局部疼痛或隐痛、周围关节僵硬、慢性脓肿、伤口有脓性渗出物、窦道形成等。既往研究认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多因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高毒力致病菌引起,延迟感染多因表皮葡萄球菌等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引起,慢性感染则因低毒力致病菌引起[11]。本研究发现16 例患者培养出致病菌,且高毒力致病菌、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及低毒力致病菌均有涉及,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内容包括患者的体征、病史、血清炎症因子、影像学、微生物培养及病理学检查等[12]。本研究发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 反应蛋白水平均有不同,且6 例患者的上述炎症指标未见异常,因此,仅借助炎症指标用于诊断的敏感度不高,联合其他指标进行诊断是否具有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像学检查方面,CT、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不适用于体内有内固定物的患者。骨扫描虽然可用于有内固定物患者的术后感染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且对明确感染位置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特异性并不高[13]。本研究中28 例患者骨显像结果均观察到骨折部位显像剂浓聚,因此认为骨扫描对感染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另外,X线片是简单、快速且成本最低的检查方式,医生可借助其对骨折内固定物、骨折愈合和复位情况进行分析,是重要的术后随访复查手段。发生骨感染后,通过骨折部位X 线片可观察到髓内钉四周存在透亮区域,同时在接骨板处可见骨溶解现象,还可观察到骨膜反应、髓内钉尾部钙化及横型锁钉松动,部分患者可观察到骨皮质大段硬化、增厚等。本研究中,17 例患者存在髓内钉周围或钢板下方骨皮质溶解,且伴有髓内钉尾部钙化等,但亦有5 例患者的X线片未发现任何异常。

骨感染的治疗方面,笔者认为首要治疗目标是给予及时、彻底的清创。若内固定物为髓内钉,在将其全部取出后,应对骨髓腔内远端骨皮质进行开窗扩髓清创及髓腔冲洗,并在髓腔内置入抗生素骨水泥棒或骨水泥链珠;若内固定物为钢板,在取出全部钢板后,建议选择小号刮匙彻底搔刮内固定螺钉钉道,磨除接骨板下坏死的骨皮质组织,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填补骨缺损,以进一步避免死腔[14,15]。此外,笔者认为抗生素有助于去除骨感染部位的残留细菌,但目前对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并无统一认识,有学者认为最长可持续使用至术后6 周[4],不过应结合临床表现、炎症指标等对抗生素的用法用量进行合理调整。

综上所述,骨折内固定术后1 年以上发生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致病菌种类较多,核医学骨显像有助于识别感染,对感染患者给予及时、彻底的清创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窦道清创致病菌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一种多功能清创车设计与应用*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超声清创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的效果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经窦道造影判断螺旋CT 观察胆道引流术后T 管窦道的可行性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