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继发类风湿关节炎1 例并文献复习

2023-01-05 13:26周雯怡袁欣蓓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34期
关键词:类风湿淋巴瘤淋巴细胞

周雯怡 田 雨 沈 伟 傅 华 李 希 袁欣蓓 徐 旻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血液科,上海 200032;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上海 200032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是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乏力、发热、盗汗、体重进行性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1]。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受累。恶性淋巴瘤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合并症,据流行病学统计,RA 患者的恶性淋巴瘤风险是总人群的1.5~3.0 倍,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常见的ML 类型,其中尤以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亚型占比较高[2,3]。目前,RA 合并ML 以零星个案报道及国内外少量回顾性研究为主,未见DLBCL 继发RA 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1 例DLBCL 患者在疾病随访中继发RA,并探讨两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3 岁,因“反复乏力3 年余,伴双手指间关节肿痛3 个月”入院。患者于2018 年11月出现明显乏力,伴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1cm×2cm,触之无痛,后自觉逐渐增大至3cm×3cm并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于外院就诊,考虑淋巴结炎可能,予抗生素治疗1 周,疼痛缓解,但淋巴结肿大未见改善。2019 年1 月患者劳累后出现反复低热,自觉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增大,遂至武警医院行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送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会诊意见提示:(左侧腹股沟)淋巴结侵袭性B 细胞淋巴瘤,形态符合DLBCL。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CD3(-)、CD10(+)、Bcl6(+)、Mum1(-)、Bcl2(-)、C-myc(+80%)、Ki-67(+约90%)、CD21(-)。2019 年3 月患者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示:隆突下、双侧腋窝及双侧颈部、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两侧髂血管周围及双侧腹股沟多枚淋巴结、部分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结肿瘤性病变可能;左侧髂窝软组织肿块,边缘呈环状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术后改变可能。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红系、巨核系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可见,髓片偶见幼淋细胞。综合上述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DLBCL,生发中心来源,Ann-Arbor 分期Ⅲ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2 分。患者于2019 年4 月起规律行6 疗程R-CEOP 方案(利妥昔单抗700mg+环磷酰胺1400mg+表柔比星177mg+长春新碱4mg+泼尼松50mg)化疗。6 疗程治疗后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行后续2 疗程治疗。2019 年12 月起患者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寻求中医药治疗。于我院行相关影像学评估,6 疗程治疗后疾病评估为临床缓解。后患者每半年至我院随访,病情稳定。2021 年7 月患者因自觉双手多关节肿痛3 个月余,伴明显晨僵再次收治入院。患者既往否认基础疾病病史,因工作需要长期吸烟、饮酒,生活欠规律。

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左侧腹股沟、两侧腋下及颈后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活动度可,触痛(±),胸骨无压痛,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肿胀疼痛,肤温偏高,晨僵,约半小时后缓解,各关节未见明显畸形,双手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35mm/h,类风湿因子2660IU/ml,抗核抗体1∶320(核颗粒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480U/ml,葡萄糖磷酸异构酶1.37mg/L,乳酸脱氢酶197U/L,β2微球蛋白3830μg/L;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受体-2 935U/ml,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 22.41pg/ml,IL-5 21.55pg/ml,IL-8 200.06pg/m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8.25pg/ml,转 化 生 长 因 子-β 162pg/ml。双手关节超声示:双手各指关节、双侧腕关节骨面毛糙增厚,凹凸不平,滑膜血流信号增加,软骨面毛糙,厚薄不均匀。结合相关理化检查及风湿科会诊后,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给予口服甲氨蝶呤10mg 每周1 次,来氟米特10mg 每日2 次,间断服用依托考昔止痛治疗。同时予胸部、上下腹部增强CT 评估淋巴瘤疾病情况,结果均显示未见明显淋巴结异常改变。3 个月后患者晨僵较前改善,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无明显疼痛,肿胀较前改善。复查实验室理化检查:红细胞沉降率20mm/h,类风湿因子1520IU/ml,葡萄糖磷酸异构酶1.4mg/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460.3U/ml,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受体-2 886U/ml,IL-1β<2.44pg/ml,IL-5<2.44pg/ml,IL-8<2.44pg/ml,TNF-α<2.44pg/ml,转化生长因子-β 306pg/ml;乳酸脱氢酶162U/L,β2微球蛋白3060μg/L。2022 年2 月末次随访,患者病情平稳。

2 讨论

本例患者以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起病,根据淋巴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及影像学结果,DLBCL诊断明确。该患者在化疗结束后2 年,出现明显的双手多关节肿胀伴晨僵,血液检测表明其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滴度增高,关节超声提示滑膜炎症及软骨破坏,根据201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制定的RA 分类标准[4],明确诊断为RA。该患者在DLBCL 发病之后出现关节病变,考虑本例患者为DLBCL 继发RA。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RA 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RA 患者伴发恶性淋巴瘤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高2 倍,且以男性患者居多[5,6]。RA 与淋巴瘤发病之间的相关因素最先由瑞典研究团队报道,该团队在一项基于RA并发淋巴瘤的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中证实,RA 疾病活动度的评分越高,淋巴瘤发生的风险越大[7]。最新的法国多中心研究同样验证高DAS28 与淋巴瘤发生风险的显著相关性,且DLBCL 为主要并发的淋巴瘤亚型。此外,该项研究也提出在RA 的药物治疗中,甲氨蝶呤、TNF 阻滞剂的使用与淋巴瘤的发生之间并无显著关联[8]。

目前,关于淋巴瘤合并RA 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阐明。对两者发生的可能机制的阐述很多,如自身免疫刺激、自身抗体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释放引起炎症反应及遗传因素、环境影响、治疗相关等[9]。在RA 与DLBCL 的发生发展中共享B 淋巴细胞谱系的来源,因而在B 淋巴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调节正常B 淋巴细胞活化和寿命的激活和抑制信号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可能引起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和自身免疫的异常。另外,B 淋巴细胞还可能通过向T 淋巴细胞呈递自身抗原,或通过产生促炎细胞因子,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10]。

B 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抗CD20 单抗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11]。B 细胞激活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是2 型膜蛋白家族的成员,BAFF 或APRIL 与受体结合,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及B 淋巴细胞效应分子表达的上调,同时,BAFF 和APRIL的过表达可能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12]。在早期RA 中,BAFF 由树突状细胞产生,促进B 淋巴细胞增殖,通过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BAFF 增加IL-1、IL-6 等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TH17 等T 淋巴细胞的分化。另一方面,APRIL 作为BAFF 的同源物,进一步造成关节中的浆细胞累积,增加TNF、IL-1、IL-6 等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最终导致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扩散,成纤维样滑膜细胞通过与滑膜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启动RA 患者的免疫应答,最终导致关节骨组织的侵蚀[13,14]。研究显示APRIL的表达与DLBCL 密切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在其他淋巴瘤的亚型中却很少体现[15]。因此,APRIL 可能是DLBCL 合并RA 疾病发生的关键角色。此外,生发中心来源的B 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关系也较为密切,自身免疫的刺激干扰生发中心成熟B淋巴细胞的快速分裂、体细胞的超突变等,并有助于转化的损伤[16]。本例患者的病理结果来源于生发中心,因此是否与RA 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尚有待更多的相关病例来验证。

本例患者其免疫组织化学提示Bcl6(+)、Bcl2(-)、C-myc(+),为双表达DLBCL 病例,R-CEOP方案为治疗DLBCL 的经典化疗方案[17],但对于双表达DLBCL 的预后目前仍存有一定争议,该病例完成6 疗程治疗后,未行相关维持治疗,虽治疗后评估疾病缓解,但对双表达的DLBCL 来说,其复发概率仍较高。该患者在被诊断为RA 时处于RA 疾病高活动度状态,关节症状明显,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高滴度,炎症因子相关指标均为高表达。从患者随访期间的外周血液指标来看,IL-1β、IL-8、TNF-α 升高较为显著。其中,IL-8 是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有效的趋化因子,趋化包括TNF、IL-1β、IL-6等细胞因子,在RA 的发病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8]。同样,IL-1β 作为IL-1 家族起激动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在RA 关节软骨的破坏中也发挥主要作用[19]。该患者在RA 传统治疗后的3个月,细胞因子、类风湿因子下降,药物治疗有效。目前患者仍继续RA 治疗,对药物疗效及淋巴瘤的疾病变化仍有待长期的随访观察。

随着ML 发病的日益增长,RA 合并ML 的患者逐渐增多,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目前仍以RA为首发疾病多见,少见DLBCL 继发RA 的报道。随着RA 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无论两者间的发病顺序如何,RA 高疾病活动度时产生的疾病变化为主要诱因,某些细胞因子、自身免疫相关指标的异常应予以重视。另外,如何精准识别B 淋巴细胞活化所涉及的因素,为自身免疫和血液肿瘤学领域探寻新的治疗靶点,也是未来将面临的又一挑战。

猜你喜欢
类风湿淋巴瘤淋巴细胞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