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

2023-01-05 20:03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学分

闫 岑

(新乡医学院 医学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优势,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本科院校的转型化发展。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内容,同时也为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应用型本科学校和职业院校要积极贯彻国家对于全方位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不断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等级证书颁发机制,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更好地顺应新时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真正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立是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一项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要要求,也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及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期的高校要更加重视第二课堂的创新建设,要充分结合文化教学和实践育人的优势作用,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以及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人才培养功能,进一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落实。另外,还要形成高校思政培养与第二课堂制度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果。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朱九思等人提出的,他们将第二课堂的概念定义为“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之外的、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具有娱乐性、知识性、学术性、政治性、服务性等特点。”[1]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是作为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补充,以弥补第一课堂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上的局限性,推动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地提升以及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思政素养、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在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选择自身感兴趣且与自身专业契合度较高的第二课堂教育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获取相对应的学分。高校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第二课堂需要获取的学分进行明确规范,提升学生在第二课堂相关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意义

进一步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助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整体育人能力的提升,从而逐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能够充分覆盖到学生思想发展、创新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模块全,切实做到了促进大学生成学成才,有助于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知识能力水平、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等,同时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团结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获得更为理想的企业职位奠定能力素养基础。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利于补充第一课堂运行中的缺陷,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内容主要涵盖了实践实训、特长培养、文体培训、志愿服务、政治教学、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内容,但是它正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仍然以松散的活动为主,管理规范较为欠缺,缺乏良性运行机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差,活动流于“形式化”,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传统,缺乏个性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高校第二课堂的实施效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实现第二课堂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3]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契合学生需求,有利于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理念的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全方位地反应学生的实践经历,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估评价,使学习成绩不再是考核的唯一标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不再是一纸简历。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这一平台,学生能够利用已经搭建好的素质成长载体,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课堂的建设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出以来,不少院校正在以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但受“第一课堂”的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对第二课堂重视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更加重视第一课堂的投入建设,忽视了第二课堂的构建与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脱节。新理念、新制度的实行往往会与传统思维产生碰撞,甚至产生排斥。首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仅覆盖面较广,而且充分包含了参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所有教学主体,短时间内让人理解制度内涵,转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不现实,“在第一课堂工作好”仍然是大多数教师的想法,对第二课堂不重视。其次,“第二课堂”的成绩很难以分数的形式体现出来。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的工作成果难以用简单的方法量化,而且,培养人才所需的工作周期长,甚至在毕业之前都得不到可靠的结果。

(二)第二课堂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第二课堂的体系构建存在许多缺陷。例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体制,专业教师配备不足,大多数高校由于缺乏第二课堂建设和完善的经验,并未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规划和安排。第二课堂的具体落实也更加依赖教师的办学经验,存在随意性。管理人员也并未进行较为详细科学的制度建设以及构建规范化管理机制。因此在第二课堂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学生无法有效获得专业性的教学和指导,同时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影响效果也缺乏持久性,许多活动的开展都是一次性的。另外,对于学生的能力考核评估也并未形成基于第二课堂制度的跟踪考核体系。其次,许多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第二课堂制度原有效果发挥。各高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往往会重视“第一课堂”的需要,第二课堂在场地、投入方面远远不如第一课堂,极大地限制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分割

目前,尽管许多院校都构建了自己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但是并未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的人才共育效应,两者在效用发挥方面表现出割裂性特点,这显然与新时期高校人才综合培养的初心相违背。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两类课堂存在明显的差别。比如第一课堂更加侧重于学生文化知识教学,而第二课堂则以学生思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为主,教材使用更为广泛,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其次,在实施主体方面,第一课堂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第二课堂更加依赖于辅导员群体,并且形成了与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的协同配合,两类课堂的实施主体存在部门管理上的差异性。最后,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第一课堂主要是课堂教学形式,且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的特点,教学实施的时空条件也比较固定。而第二课堂则包含了学术竞赛、专题讲座等其他形式,教学实施更加灵活。[4]

(四)第二课堂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第二课堂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多方面的限制性因素。例如许多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所构建的第二课堂制度流于形式。许多学校并未构建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导致第二课堂教学开展缺乏深入性和思想性。由于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第二课堂侧重于实践教学,而第一课堂侧重于理论教育,导致许多高校所构建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逐渐走向边缘性和独立性,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减弱,无法真正发挥出新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还有,许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调研内容,同时也不具备教学的创新性价值,往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5]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设想

第二课堂这一概念提出以来,高校越来越重视第二课堂,并进行很多实践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提出,适时地对第二课堂的运行进行了补充,但是第二课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并对其提出意见和设想,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运行第二课堂。

(一)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理念

理念能够对具体的实践行动产生深远性影响。因此在第二课堂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引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理念。要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形成多样化、系统化、全面性的人才教育体系。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学生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从而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另外,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学习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教学实施的创新发展。[6]

(二)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学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对于高校第二课堂制度建设的文件性内容,管理层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实施的顶层设计,要形成由校长办公室到团委、学工处再到教务处的多层工作管理体系和统领机制。要实现部门间的有效协作,进一步打通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隔阂,从而进一步构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特色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评价机制创新方面,高校要进一步考察和调研当前学生对于各种教学活动的兴趣程度和参与度,要结合活动的实际效果构建学生成绩评定的指标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对于第二课堂的固有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健康有效的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在学生更加公正地获得学分的基础上,发挥出第二课堂的真正效用。以淮海工学院为例,该院校构建了涵盖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以及管理员的三级学生管理体系,从入学培训、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经费管理以及能力评估与审核等方面加强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服务的质量与水平。[7]

(三)培养建设高素质的第二课堂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第二课堂制度的具体实施效果。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教学能力以及创新理念的教师人员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和指导。因此高校可以从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教学技能提升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素养,为第二课堂的有效构建奠定人才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通过完善教师人才引进制度以及第二课堂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例如可以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或与相关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合作计划,鼓励教师进企业,加强实践训练等。

(四)有效调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一二课堂”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但是两者又呈现出互补性和融合性特征。例如,在特定条件下,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借助第二课堂的形式来进行有效呈现。同时,第二课堂的部分内容也可以进一步渗透到第一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调节第一第二课堂的相互关系,消除其隔阂性和割裂性。要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的项目优势,辅助第一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利用其灵活性优势,使第一课堂摆脱时空限制,进一步实现两者间的互动和互补。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校进一步构建了大学生BIM工作室,积极引导大一新生组建兴趣小组,加强学生对专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的正确认知,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再从大学生到职业化发展的角色转换。[8]

(五)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制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分管理机制中,要进一步明确学分管理制度。可以适当提高第二课堂学分在整体学分体系中的比重,要充分构建包含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志愿服务等教学项目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体系。例如东北大学在推行第二课堂制度的过程中,构建了8学分的学分管理体系,并且详细规定了学分的置换标准以及计入学业成绩标准,并且根据第二课堂的课程级别以及具体性质进行了相应的学分划分。在课程级别方面,主要分为国家、省、市、院、校五个等级;在课程类型方面,分别构建了能力素养、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创新等实践课程内容。每个类别各2学分,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获得相应的学分。[9]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ranscript” Syste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YAN Cen

(The School of Medical Humanities,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universities i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and promotion to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Transcript” system, many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attached its importance to talent cultiv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still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of uneven qual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integration and dis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Classroom”, we should improve “the Second Classroom Transcript” system by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a team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and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rst classroom”.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Second Classroom Transcript”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学分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学分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情况研究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浅析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成绩单的妙用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