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导播”混合式金课的教学创新探索

2023-01-05 20:03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金课广播电视思政

李 群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018年11月24日吴岩司长在《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在今后的两到三年时间内,要下大力气建设五大类型的“金课”(1)五大类型的金课,即: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以及社会实践“金课”。,并对五种类型金课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谈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时指出,这一类型的金课将成为很多地方高校实现“变轨超车”的超前一招[1]。湖北文理学院作为湖北省地方高校,乘借金课建设的东风,下大力气推动了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广播电视导播”就是其中之一。

“广播电视导播”课程为何会选择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课程建设的历史出发。早在混合式金课建设之前,课程经过了两个阶段的积淀。第一阶段是互联网+模式下的慕课自主学习阶段。慕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以开放、共享的理念让学习者从中受益,然而此时的慕课资源尚未纳入课堂教学的范围内,与此同时它面向的受众是全社会的学习者,并非只针对高校大学生,所以在课程的难易度方面,以基础性的知识普及为主,缺乏高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第二个阶段是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在线学习阶段。精品资源共享课极大推进了课程线上资源建设的步伐,逐步将线上资源纳入到课堂教学的范畴中,但在具体实施中多用于高校学生选课、重修之用,同时囿于信息化技术不完善、慕课网络平台较为稀缺、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线上课程只能充当线下课堂的补充,并未能真正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积淀,混合式金课才应运而生。所谓混合式,其要旨是打破线上与线下分离的状态,在整合、深化线上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将线上资源融入到线下课堂当中,让两者相互融合,形成联动。

伴随着金课建设步伐的迈进,课程开始面临新的难题,比如:教学实验项目学生参与度不够、实验教学设备难以跟上新媒体行业更新换代的步伐、教学内容难以匹配行业当下的发展速度、考核评价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增强电视导播课堂的参与度、如何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们从silence的境界升级到debate的境界、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人民情怀的电视作品成为教师在金课建设中直面的挑战。基于此,“广播电视导播”课程教学团队从教学理念着手进行迭代升级,对教学内容进行超越重塑,创新性地采用“讲、练、展、评、赛”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课程形成动态的教学生态系统。

一、教学理念:思政引领,构建师生共同体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课程改革创新的前提,也是建好课程的灵魂。在挤“水”聚“金”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课程本身定位的教学理念是关键[2]。“广播电视导播”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落实思政引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着力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注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高进行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

(一)思政引领,融德于业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第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戏剧影视学的重要分支,是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重要学科。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导播”课程旨在将编导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够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电视人才,进而达成培养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的目标,因此将思政资源融入课堂成为必然。

思政资源融入课堂离不开教学理念的优化更新,思政资源不是无根之木,浮于空中,而是在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进行的育人拔高。在与知识、能力交相互溶的过程中,思政资源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的思政资源运用,主要表现在甄选课程思政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学团队精诚协作,共同筛选;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实践效度来看,学生自己找寻的思政案例更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也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比如,在重大新闻事件导播的章节中,学生们甄选了建国100周年庆典的案例,其中关于抗战老兵的画面让他们印象深刻。另一种是隐性的思政资源运用,主要表现在教师融徳于业的思政修养。教师作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执炬者,是躬亲示范的践行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和升华,而不是生硬地插入思政内容。比如,在学生们选出了建国100周年庆典的案例后,作为教师,要在剖析导播专业层面的切换思路和技巧的基础之上,播放抗战老兵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二)因校而宜,三位一体有机融合

“广播电视导播”课程旨在培养能够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的文艺工作者,但不同层次的院校之间又存在很多差异,这导致同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会存在很多差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湖北省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教学定位当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对标布鲁姆由低阶到高阶的教学目标理论,“广播电视导播”课程在知识目标层面注重夯实基础性的概念原理,同时设定适度的拓展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科前沿。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提升与导播相关的职业素养,充分运用PBL项目驱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进行自主创新探究,同时让学生走进媒体,领略行业最新趋势。在育人目标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同时积极承办院校举办的大型活动,适度提升课程的挑战度。知识、能力、育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立体化的训练,也推动课程在金课建设过程中不断落实两性一度的教学目标。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金课建设是基于传统的革新,长久以来,高校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金课建设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凸显,学生从要听、爱听、想听转变为要思、爱思、深思,进而升华为质疑、批判、超越,教师则位移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成为倾听者、辩论者、引导者[3]。与此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吸纳“从游”理念,让师与生共处同一平台,教师领航,学生围拢,亦可学生领航,教师总结补充,形成类似从游的鱼群,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内容:线上筹建线下重构,凸显课程高阶性

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广播电视导播”课程作为专业课程,必须关注学科发展前沿、紧跟时代发展方向才能洞悉“教什么”,面对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的问题,其开始对内容进行重构。基于此,建设课程专属慕课资源有助于学生在线上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以“三新”为特色的线下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能力维度和素养层面契合新时代媒体发展需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线上:建设慕课资源库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重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因此,怎么‘混’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在混合的比例中,线上部分一般占到20%~50%。精心设计线上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成为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模式[4]。因此,针对导播课程慕课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广播电视导播”教学团队自2019年开始建设线上课程。疫情期间,分离式教学让线上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停课不停学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广泛搜集资料,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经过持续的建设,目前线上课程部分的功能逐渐完善,已由原来单一的视频播放发展为观看、讨论、检测等一整套的学习功能。在学习内容难易度层面而言,线上部分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辅以能力转化的检测,同时投放部分往届学生的作品案例,让学生在慕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一方面形成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为线下课堂的高阶性目标达成做好铺垫。

(二)线下: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

线下课堂作为“广播电视导播”课程的主阵地,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场域。因为在线上部分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性的知识,所以线下课堂着力于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和高阶性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在新知识的学习、新技术的介绍和新领域的拓展。

新知识主要指在知识目标层面结合科技发展前沿,适量增加新时代媒体导播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它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增加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进行“问题导向”的自主探究学习,增加课程内容的广度。比如: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让直播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形态,教材的内容多是基于传统电视,而在运用手机进行直播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竖屏导播切换的思路及数字化制作路径。

新技术主要是指随着传媒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导播设备、软件及运用技巧。如:飞猫索道摄像系统、MINI导播台、VMIX系统等,这些设备因为造价过高或更新换代太快,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及时匹配。适量的介绍有益于学生开拓眼界,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展现新文科交叉融合的特性。比如:在介绍虚拟影像技术时,可以连线从事导播行业的毕业生,让他/她给课堂中的学生介绍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新技术在行业中的运用情况,更激发了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从而有益于他们在后面的训练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新领域主要是指导播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拓展到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的壮大,让全民都成为视频创造者,导播要想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的节目必须拓展思维,深入研究。比如:疫情影响之下,传统的线下演唱会升级为云端演唱会,作为导播就必须转换创作思路,对导播台本进行二度创新,在充分掌握新领域特性的基础上在进行节目制作。

三、教学模式:凝练特色,吸纳科学教法

凝练教学模式是凸显课程特色的关键。经过持续的摸索,“广播电视导播”课程逐渐凝练出自己的课程教学模式,即:讲、练、展、评、赛。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模式,让其发挥出最大的特色优势,“广播电视导播”课程积极吸纳科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翻转课堂、同伴教学、虚拟仿真以及直播教学等。

(一)凝练“讲、练、展、评、赛”教学模式

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精讲”。“广播电视导播”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验的综合性课程,在理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学生自学线上资源;课中教师针对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梳理精讲,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贯穿教学过程,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尤其是将新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融入课程教学。课后通过分享往届学生案例作品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完成对课堂学习的闭环。

练,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多练”。练是实现能力目标的重要路径,在导播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堂项目训练。如实验课题分情景剧、访谈节目、歌舞类节目导播等多个实验项目,项目团队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实验项目。二是课外活动参与。如围绕学院品牌活动“光影·青春”学生作品展评会进行现场导播,每个班独立承接一场晚会,形成竞争机制,凝聚团队力量。三是校媒协同育人,一方面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另一方面与襄阳广电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选送优秀学生代表进入电视台导播团队实习实践。在层层选拔、场场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素养得到提升,竞争意识得以养成。

展,是班级、学院、网络平台的“综展”。展是对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展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班级展示,项目作品面向班级所有学生进行点播,同时在分工中展示不同专业技能;二是学院展示,通过“学生优秀作品展评会”等方式树立标杆,相互促进;三是新媒体平台社会展示,学生作品上传至新媒体平台扩大社会影响,比如,将学生作品上传至湖北文理学院学校公众号、云上襄阳等。

评,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考评、业界专家点评的“众评”。学生自评主要是指每次实验项目展映之后,各组的负责人登台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主要是指学生在负责人做完导播阐述之后,对他的阐述进行现场提问,学生相互之间亦可相互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开始较为平缓,处于dialogue的境界,随着问答越来越激烈最后会进入到debate的境界。教师考评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自己的分数,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分数进行自辩。业界专家点评主要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媒体行业的专家走入课堂进行现场点评或者采用时空连线的方法进行线上点评。四维联动的评价模式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行业化、评价结果动态化。

赛,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以产出为导向是课程效度最佳的呈现方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双重理念之下,将课程产出与国家A类学科竞赛相接轨,让竞赛成为量尺。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在具有挑战度的赛事中达成高阶性目标,展现课程的“两性一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整个环节,展开教学反思,发现课程设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推动课程建设提供可行的思路。

(二)吸纳科学教学法,提升课程质量

关注学生需求才会知晓“怎么教”,合理运用教学法是洞悉其中奥妙的有效途径。针对理论课堂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虚拟仿真”成为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将虚拟仿真引入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缓解了人数与设备不匹配的问题。例如在讲访谈节目导播时引入仿真游戏软件,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访谈节目的导播原理之后,立马进行现场操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检验能力目标的达成度,与此同时,还可以形成竞争机制,在相互竞赛的过程中发现不足,找到问题,从而达到做学结合、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同伴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以项目制为驱动的实验项目中,小组形成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组合成实验小组,另一种是采用自愿组合的方式形成实验小组。无论哪种方式组合成的项目小组都要遴选出组长,且每个实验项目的组长不能重复,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实验项目。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小组内部的成员可以互为师长,先行者带动后学者;另一方面小组和小组之间也互为师长,在相互竞争评比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实验直播”教学法是实验课的另一种重要教学方法。面对实验课堂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教师在实验设备学习的初级阶段会利用手机直播的方式对实验设备进行详细介绍,一方面解决实验设备和人数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手中的手机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到了实验项目的中高级阶段,教师利用直播的方法让暂未进行实验的小组进行实时观看,从而发现操作中的问题,以免重蹈覆辙。教师在实验课堂中承担任务发布者、评价者的身份,前期参与到各小组的导播方案探讨当中,中期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后期点评学生的实验作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案,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融入作品,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教学考核:多元化评价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打破过去以“知识”考试为核心的考评状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量化产出,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激发自己的潜能,养成自我求索的学习态度。导播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讲是20%+30%+50%的模式,20%是线上部分的成绩,主要包括慕课资源的观看量、线上作业的完成度以及问题的提出;30%是三个实验项目的成绩,每个实验项目占10%,主要包括学生在小组的贡献率、团队作品质量;50%是期末考试,学生现场抽签组队,限时创作某一类型的电视节目。在量化分数方面,学生可对自己的得分进行质询、发起挑战,所以无论是过程性的考评还是最后的期末综合测评都形成可供回溯的记录视频用以查看。除此之外,课程设立奖励性评价,在课程成果产出方面,与学科竞赛、行业实践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团队进行赋分奖励,以此形成激励机制。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广播电视导播”教学团队将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现代导播观念及实践操作能力。践行“艺术+技术”的新文科思维为课程改进思路,持续培养复合应用型传媒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金课广播电视思政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