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华》: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宣传火种
——基于《苏维埃建设》专栏文本分析

2023-01-06 01:37张晓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张晓伟,唐 雷,2

(1.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13)

《红色中华》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的江西省瑞金市叶坪村,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两年后便改为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政府、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少共中央局的联合机关报。[1]1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的使命由始至终都是为建立并巩固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所服务。该报自创刊到停刊再到更名,历时近六年之久,总共出刊324期,属于当时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纸质新闻媒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红色中华》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宣传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传事业奠定了基础。

《红色中华》报刊专门设置了《社论》《专载》《特载》《苏维埃建设》《苏维埃法庭》《突击队》等栏目,对新闻时事进行了分类报道。据统计,《苏维埃建设》栏目从1932年1月13日第5期刊登的第一篇《奇怪的河田乡分田》[1]56-57至1933年5月11日第78期的《现金出口登记条例》[1]1431-1432,总共刊登了52篇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地革命、工作路线、妇女解放、民生建设、税收制度,等等,对宣传苏区社会政策、动员社会革命、促进经济繁荣,以及巩固苏维埃政权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红色中华》中《苏维埃建设》专栏的内容构成

通过梳理报刊文献,我们了解到《红色中华》中《苏维埃建设》板块的文章内容,集中讨论了农民土地问题、工作指示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民生建设等问题,向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时间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和苏区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及时回应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苏区人民的鲜活媒介。

1.1 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报道

中国的土地问题是个老问题。历史上农民要求土地的革命延绵不绝,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各阶级的土地占有状况极其不合理、极其不公平。[2]1田地平均百分之八十五在收租阶级手里,农民所有土地平均不过百分之十五。[3]掌握社会主要财富的封建地主、官僚买办阶级,通过各种剥削方式对劳苦农工进行残酷压榨。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必须领导农民开展广泛的土地革命以变革旧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让人民群众真正当上土地的主人,获得生产资料的主动权。但是,革命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土地运动的初期,面对如何分田、如何才能分好田等问题,干部群众在《红色中华》上产生了热烈讨论。在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第5期第六版刊登的《奇怪的河田乡分田》一文中,作者张鼎丞①详细地介绍了分田运动中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并且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例如:对于长汀河田乡历时三个月还未完成分田任务的现象,张鼎丞提出了七点方法和原则:一是确立正确的分田观念,积极主动发动农民参加分田斗争;二是打击妨碍分田的封建残余势力;三是组织雇农工会、贫农团,讨论分田问题;四是召集群众大会,组织分配土地委员会;五是明晰分配土地的手续;六是公布土地分配榜,召集群众大会进行集体表决;七是对获得的土地进行标记等。[1]56-57随后,在1932年3月23日《红色中华》第15期第八版刊登的《我对分田中几点意见》一文中,作者翰文也对分田工作难开展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一要思想上端正农民的分田意识,积极鼓励雇农贫农中农争取一切的土地利益;二要规范土地分配手续,土地分配完,并且得到农民认可后,即由分田机关发放相应分田证;三要注意分田方式方法,为了避免土地调查中的困难和暗幕,防止农民假报或多报,土地委员在分田前,可发放一定财物(来自豪绅地主反动派)启发群众斗争,争取群众的信任,并提前做好基本农民调查,摸清土地情况,针对造假者施以严重处罚,以警示作用。[1]274-276诸如:此类报导土地问题的文章还有《土地革命中的富农》《反对侵犯中农》《关于土地问题的几句重复话》,以及《怎样领导夏耕运动》等,虽然其中不乏部分观点有失偏颇,但是,作为一种文字传播的工具,报刊不仅能对当下事实起到一定的解释、传播作用,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史料,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苏区时期干部群众对土地分配处理情况的态度与看法。

1.2 关于地方工作指示的报道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广泛地指导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事业和社会建设,有力地将人民的思想与党的指示统一起来,在《红色中华》的《苏维埃建设》专栏中,特别刊登了中央下达地方的各项工作指示。例如:《中央政府给石城县苏的工作指示信》《临时中央政府给宁都县苏的指示信》《中央政府对会昌工作的指示》《中央政府给石城县苏的工作指示》《中央对于湘赣省苏的指示》《中央给福建省苏的指示》等,这些报导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强调要团结群众,认识到群众的伟大力量。在指导石城县苏的工作中,中央政府明确提到:“苏维埃政权是群众性的,离开了群众来讲政府工作的建立,是毫无效果的;离开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空喊发动群众是不可能的。”[1]342二是强调要端正工作作风,严明工作纪律,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合理化、科学化。在1932年9月6日《红色中华》第32期第八版刊登的《中央给福建省苏的指示》中,中央政府集中就作风问题对长汀县苏一带乡政府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面对敌军骚扰,长汀县苏及区苏不仅没有动员群众领导群众坚决抵抗敌人进攻,反而敌人未来之先,闻风先逃……大田湖钟屋村一带之区乡政府,平时不敢在屋住宿,躲在山上,随时准备逃跑,这简直就是苏维埃的耻辱。”[1]585在1932年9月13日《红色中华》第33期第八版刊登的《中央对于湘赣省苏的指示》中,中央政府也是直接指出湘赣省苏主席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你们训令通令太多了,在目前各级政府不健全中专用这一方式来指导工作,成效非常之少,结果使上级政府的训令命令,不仅失掉了作用,而且损失了威信。”[1]617除此之外,还具体对湘赣省苏的土地问题、社会保险问题、战争的经费问题、枪支支援等问题给予了明确的指示。在这些工作指示中,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特征,即面对地方工作上的短板与不足时,中央政府总是能够敏锐、直接地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并给予适当的对策建议,这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十分注重地方调研工作,善于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1.3 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报道

“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4]120“他们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同志们,这些意见是不对的。”[4]119要知道,苏维埃开展的一切工作主要都是为了服务革命战事需要,经济工作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932年3月16日《红色中华》第14期第七版刊登的《对于财政统一的贡献》,作者德峰提出:为了推进革命事业的胜利,经济上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而统一财政、开源节流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德峰从五个方面对统一财政这个目标建言献策,即:“一是确定会计年度,做好全年预算;二是确定收支预算,可以量入为出,不足则设法补足;三是建立审核制度,每月中央或省财政部须向中央政府或省政府做详细报告;四是设立国库及分库,每七天需向中央财政部列表报告;五是确定收支手续及抵押办法,无发款通知不能抵解。”[1]252-253在1932年8月30日《红色中华》第31期第八版刊登的《发展粮食合作社运动来巩固苏区经济发展》中,作者子恢又分别从粮食跌价与苏区经济、粮食跌价的原因、怎样救济这个现象、粮食合作社的作用、怎样集中资本、怎样动员群众这六部分对粮食跌价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如何缓解这一不良影响做了深刻分析,提出:“只有兴办粮食合作社这一群众性质的经济组织,才能从根本上抵抗商人富农等商业资本的剥削,才能真正巩固与发展苏区的经济,才能为将来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提供物质基础。”[1]561-564面对紧张的战况局势,苏区的干部群众群策群力,竭尽一切办法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例如:通过整顿商业税、增加财政收入,达到扩充战争经费的目的;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工农业大发展,达到改善苏区民众生活条件的目的;通过发行革命战争公债,达到鼓励民众支援革命的目的,等等。这些经济建设方面的设想与举措一一都刊登在《红色中华》上,成为当时干部群众为苏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的好阵地。

1.4 关于民生建设方面的报道

民生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一直强调:“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4]136-137《红色中华》刊登的每期文章几乎都涉及了民生内容。在1932年6月2日《红色中华》第21期第五版刊登的《瑞金的文化教育》[1]376中就提到,根据瑞林区巡视员调查瑞林区各小学材料可知,该区的教育情况比较糟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瑞金小学校,大部分有名无实,瑞林区的小学教员,每人平均所教的不过是七个学生;二是教员稀少,有两校是用两个教员,其中有两校不见一个教员;三是教员所读的书都是老书。因此,该报导明确指出上述原因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政府文化部和教员没有切实负起责来,尤其是县苏文化部,只晓得付款,缺乏监督。建议苏县文化部及各级政府做文化工作的人,要尽力整顿该工作,多派遣列宁师范毕业生去担任教员。一年之后,在1933年5月2日《红色中华》第75期第五版刊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一号 目前的教育任务》[1]1363-1365中,苏区教育委员会以法令的形式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迅速执行文化教育运动,纠正过去错误的教育方式,彻底转变观点上组织上工作上的严重错误,以最快速度最广范围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具体措施如:每乡要建立一个俱乐部、一个识字委员会、一个夜校、一个小学;家与家、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之间要积极发起文化竞赛,鼓励群众自动参与;除中央教育部编辑供给外,各级教育部也需供给文化教育材等,最终以达启迪民众智慧之目的。由于民生范围很广,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除了教育方面的报导外,诸如:发起义务劳动、组建合作社、开展耕地运动等报导也十分多,能够及时为民众的生产生活指明方向和解答难题。

2 《红色中华》中《苏维埃建设》专栏的内容特征

通过对《红色中华》中《苏维埃建设》专栏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专栏报道的这些内容主要呈现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苏维埃建设的根本保障;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是苏维埃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三是坚持服务革命战事,是苏维埃建设的主要任务。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苏维埃建设的根本保障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捍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省苏、县苏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在《红色中华》中的第16期至33期报导中,分别刊登了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检查瑞金工作后的决议》《中央政府给石城县苏的工作指示信》《临时中央政府给宁都县苏的指示信》《法的解释》《中央政府对会昌工作的指示》《中央政府给石城县苏的工作指示》《中央给福建省苏的指示》《中央给石城县信》《中央为宁化工作给福建省苏信》《中央对于湘赣省苏的指示》等内容,对这些决议、指示信内容的分析梳理,可知地方省苏、县苏在开展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不乏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不能正确领会上级政府的意图,有些则是直接违背中央的决定。例如: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检查瑞金工作后的决议》中,有这样描述:“由于工作上的转变不够,过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一直延续至今,在分田问题上尤其突出。过去雇农独立劳动者分上田,中农分中田,有的雇工分上田,贫农中农平分,甚至有的地方,富农分好田或三分之一的好田,而到现在还未改正过来。对待妇女分田问题上,像九堡这样的地方竟然规定十八岁女子不分田。”[1]285-289造成这些现象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客观历史原因,也有许多主观人为因素。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并未退缩,而是不断地、反复地通过摸底调查、实践探索去发现经验、总结经验及反思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高度凝练为战略思想,对苏区的建设和革命的行动进行有力指导。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苏维埃建设的根本保障。

2.2 坚持为人民服务是苏维埃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中明确指出:“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5]《红色中华》中刊登的《奇怪的河田乡分田》《关于土地问题的几句重复话》《我对分田中几点意见》《土地革命中的富农》和《反对侵犯中农》这些文章中,针对农民土地的分配问题也反反复复进行了公开地、激烈地讨论,以求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他们得以在政治上、经济上实现翻身。这种种举措,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谋福利的初衷,以及苏维埃作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性质体现。除此之外,在最容易被忽视的妇女权力和婚姻保障问题上,《红色中华》则大胆地将诸如“丈夫打妻子、童养媳被虐待、买卖婚姻”等不良社会现象刊登了出来。通过报纸媒体的直接曝光,向全苏区社会有力地提出了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的诉求。在1934年2月4日《红色中华》(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第7期第三版刊登的《关于宪法的报告》中,项英明确提到:“我们苏维埃用了种种方法来保护妇女,使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自由,我们不仅达到了‘婚姻自由’,而且要使她们会读书,会工作,会参加苏维埃的工作。”[1]4641正是由于党和苏区政府时刻心系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指南,一时间才创造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与国民党统治区相对立的崭新社会。[6]

2.3 坚持服务革命战事是苏维埃建设的主要任务

《红色中华》发刊词中明确指出,该报刊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以实现建立巩固广大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红军组织大规模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的目的。”[1]1报刊通过实时发表中央政府的重要告文和领导干部讲话,及时将党的指令和政策传达到群众中去,起到在政治、思想与组织上统一的作用。特别是对革命战争状况和形势的大幅报导,一方面,能够让广大群众迅速了解战争情况,唤醒民众统一革命战线的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为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府而奋斗。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在1932年6月23日《红色中华》第24期第七版刊登了《怎样发动群众热烈的来购买“革命战争”公债》[1]438-439一文,不仅提到发行公债对于红军持续作战的重要性,还强调各级苏维埃政府在民众间贯彻落实此项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保障群众自愿积极地购买公债,切勿使用任何强迫、命令等不当手段逼迫购买。并且还刊登了有关《关于整顿商业税问题》《关税征收细则》《建立现金出口登记制度的训令》,以及《现金出口登记条例》等政策文件,通过规范进出口货物的税收、整顿现金出口相关制度来增加财政收入,凑集红军作战经费。此外,在教育方面由于红军的主力是青年人群,而苏区许多地方并不重视对青年人教育的关注与投入,因此,苏区政府特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一号 目前的教育任务》,倡导不仅要重视中小学教育,还要注重青年人的教育,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便更好地服务革命战争需要。

3 结语

《红色中华》作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堪称苏区人民的“喉舌”,刊载了大量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状况的文章报导,引起了当时广泛的社会舆论和关注。除了部分政府文件或制度规定外,《红色中华》中刊登的大量文章基本上采用了较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形式,易于更多的群众吸收、采纳、传播其中的意见和思想。例如:在《怎样领导夏耕运动》中,中央土地部常常采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的方式为群众普及耕种知识,即“我们一定要使我们的目的与计划完全实现。用什么办法呢?并且只在这一个短短的夏天!办法就是:有组织的动员群众。怎样叫做有组织的动员群众?你们去学习武阳区……”[1]1333作为一种政治目的而产生的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不仅成了刊发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指令和战争形势的阵地平台,还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抒发自我和表达观点的主流窗口,这对增进当时党群干部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需注意的是以服务革命战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主要目的的报刊媒体,《红色中华》中的部分文章内容不免会带有一些历史烙印和局限性。不过,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宣传火种,《红色中华》应当成为党史研究中的重要文本。

注释:

①张鼎丞(1891—1981年),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研究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历代中央政府对藏区赔命价习惯法的态度考释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苏维埃”在中国的引入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