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3-01-06 05:37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应用型转型

魏 景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与普通的本科院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质就是专门开展高层次应用技术教育的高校,它将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1]。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而应用型高校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超过半数,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中也一再强调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如2018年1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2]。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3]。由此可见,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青年教师的转型发展,如何培育一支素质过硬、专业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的一场深入的综合性变革。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复合性、实践性为特征的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又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高校青年教师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专业德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具有深入实践,带领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在深入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完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青年教师要根据转型的需要从专业理念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最终到行动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在转变中真正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

(一)更新专业发展理念

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任务、现状等的认识与理解。理念更新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导和前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面向行业、立足应用、辐射地方,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突出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应用型高校办学的重新定位使得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要发生相应改变,在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和转型目标的基础上积极转变专业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技师”转变。与传统高校强调教师的高学历高职称相比,应用型高校更强调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在专业素养方面,既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又要具备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和品质。

(二)丰富专业知识储备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青年教师不仅要能够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体系,更应着眼于学科前沿,善于吸收学科最新理论并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来。教育科学知识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而实践性知识尤为重要,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的实践智慧[4]。应用型高校转型的主要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和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话语体系并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有助于在日常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外,还要有实践应用能力,即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体现在: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及实践工作;不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还能够有效推动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社会需求。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在充分了解地方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合作平台开展应用型研究,与合作单位协同推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

当前,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这些高校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专业结构调整、师资培养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努力并发生了一定改变,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青年教师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优化师资结构、提升现有师资水平的重要任务。应用型高校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现有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与该类院校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一)基于教师个人层面的困境分析

1.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落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预示着高校的办学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等一系列的转变。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有些青年教师对自身的工作定位模糊,认为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与自身专业发展关联不大,对为何转型以及如何转型感到迷惘;对应用型高校的内涵认知不清,不清楚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对于怎样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怎样设计学生评价体系、如何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此外,对一些青年教师而言,专业发展只是学校提出的一种外在要求和任务,而没有将其作为教师自身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和追求。因此,他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相对保守,明显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过于注重学历职称的提升,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及时更新,忽视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导致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学校转型发展不匹配。

2.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欠缺,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重视和强调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高校基本的教学目标与定位[5]。实践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但从目前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师范生教育教学训练,一毕业就担负教学科研重任,加上入职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性知识明显欠缺。具体表现在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反思的感悟,还是对课堂过程的把控、学生能力的预判以及教学进度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升。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除了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有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或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而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没有专门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也没有专门开展有关“双师双能”的培训,导致教师队伍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以及具有半年以上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数量偏少。

3.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水平较弱,科研服务社会的成效不明显。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科研转型是重点。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体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评聘的标准主要依据论文和项目的级别、数量,导致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论文撰写和项目申报中,进而忽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无法将应用性学术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导致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脱节。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困境分析

1.针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不健全。应用型高校转型主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总起来与学术型大学相比,办学综合实力不足,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科结构以及学缘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近几年,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引进了很多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但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薄弱,没能给予足够重视,缺乏一套真正引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政策制度。首先,从青年教师准入制度看,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时仿照学术型大学的招聘标准,偏重于考察青年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和科研成果等要素,不重视考察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及企业行业锻炼的实践经历,导致青年教师队伍出现“高学历、低水平”现象,其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其次,从考核评价制度看,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依据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量,缺少专业技术实践取向的系统规划,青年教师的产学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未引入相应的考核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需求。最后,从师资培训制度看,无论是新教师入职培训还是职后培训,无论是培训目标还是培训内容,都只偏重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提升,缺乏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有些应用型高校专业技能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制定专门的双师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这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与应用型高校转型脱节,应用型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影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缺乏良性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和专业发展平台。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理智取向”,即注重教师个体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和行为的变化,强调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的理智基础,体现在注重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和生命自主性,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6]。基于“理智取向”的弊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注重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中主动反思教学实践,在反思与理解中生成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关注教师的主体性,重视通过教师行为的改变,来促进个体专业的发展。但“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将教师看作自主发展的个体,而没有将教师专业发展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一个优良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应是一个互利共生的系统,而在当前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封闭式培养,缺乏承接、合作、竞争和互助的环境,创新型团队建设滞后。而对应用型高校来说,许多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和创新领域的技术变革人员、实验设备、空间资源等各种要素,只有组成团队集智创新、共同攻关才有可能完成。

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需要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作支撑,而当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表现出单一性、陈旧性和滞后性,缺乏全方位地搭建,已有的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工作坊、实验实训平台、信息化网络等平台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很多应用型高校都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专门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科研咨询、经验交流、能力培训、工作评估等,但在运营模式上存在管理行政化、服务对象缺乏针对性、偏重理论研究、缺乏校内外教师和专家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合作、网络资源未充分开发和利用等问题。

(三)基于社会层面的困境分析

1.相关政策制度支持不够精准,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应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决不能脱离社会支持。从政策制度支持的角度,地方政府一般对地方高校都抱有支持态度的,但是由于对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状态的不了解和地方政府资源的匮乏,在保障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方面存在支持方式单一,支持力度不够深入等问题。其次,社会人力资源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企业、行业领域与政府单位里的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社会定位和较高专业水平的专家、骨干引入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的难度较大,这既有经济因素的考虑,也有学校对行业专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校外高水平实践导师的缺乏使得青年教师对行业领域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实践教学领域无法实现与企业行业的完美对接。

2.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应用型地方高校为满足实践教学的任务,基本上都与地方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建设相关科研项目。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实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较多,和校内青年教师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师资培养平台缺少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不仅阻碍了高校与企业进一步的产学融合,也直接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效果。比如和合作单位沟通信息不对称、合作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使得双方在合作中存在合作基地建设数量较多,但在合作力度与质量方面存在实践教学时间不足、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最前沿的技术更新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机会不多等问题。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提供财力支撑、搭建多元平台等方式支持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但相当多一部分地方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对高校在经费支持上存在力度不足的情况,导致产教深度融合、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以及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遭遇到瓶颈。

三、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教师层面:树立自主的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意识,立足转型发展主动应对变革

专业发展意识是青年教师个体认识到要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科研、教学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首先,高校青年教师要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青年教师应杜绝“功利化”和“短视化”,主动发展自身的专业,而不是仅仅为了晋升职称或职位提升被动的去发展专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汲取新知识。通过学习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通过积极参加科研教研活动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通过开展教育行动研究观察课堂教学,反思和共享教学经验,深入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促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第三,青年教师还应积极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动向,对照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在注重学历的提升,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根据专业的发展情况,把握住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挂职锻炼,为成长为一名真正双师双能型教师积蓄能量。最后,青年教师还应增强创新意识。培育社会经济需要的知识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完成。相比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教育观念新,头脑灵活,紧跟时代,充满活力,具备创新的基本条件,通过积极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密切联系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有力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二)学校层面:健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优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

在培训制度方面,按照应用型高校转型要求,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应着眼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具有自主发展、终身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并以此目标为依托制定相关培训制度。分类分阶段开展岗前培训、入职培训、网络培训、实践培训等多种模式的培训,并根据青年教师入职初期制订的职业规划,为其制定专业成长档案,追踪并定期检验培训效果[7]。在考核和评价制度方面,高校要树立“考核评价促发展”的理念,根据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要求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分类制定适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激励制度方面,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相协调一致的原则,尤其要注重青年教师这一激励主体的自我激励,根据青年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激励措施,如在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涉及到青年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激励,激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此外,应用型高校需要营造承接、共生、和谐、互助的专业发展生态环境,积极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形成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首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聘请校内外资深教授、专家指导,在教授、专家们的传帮带下,实现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快速成长;其次,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利用该平台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打造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共同为应用型高校培育出应用创业型青年教师群体;再次,创建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及时满足青年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提高经济待遇,为青年教师潜心投入到专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最后,积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与条件。一方面为开展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的青年教师建立科研扶持专项基金,在课题申报方面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另一方面通过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合作互助的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在全校营造凝心聚力的学术氛围。

(三)社会层面:精准施策统筹协调,夯实青年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单靠高校一方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既无法有效解决青年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的瓶颈问题,又降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8]。因此,有必要聚集社会各方力量,由政府主导,联合高校、企业、行业共同打造应用型青年教师培养平台。首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青年教师准入、培训、继续教育方面高校必须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顺利进行。政府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给予科学的宏观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精准施策,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由政府主导,建立双边或多边沟通合作机制,积极协调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责任,为青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互动创造机会。企业参与到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选派行业领域里经验丰富的专家入驻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一线指导,或者对参加业界锻炼的青年教师在实践实训现场一对一指导,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技能。

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因此,政府和企业作为学校合作方应与高校一起协商对话解决经费问题,加大对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支持,制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投入制度,以确保青年教师发展专业的经济需求。

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以应用型转型为契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与政府和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如此方能持续性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应用型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