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解经特色刍议
——以《诗传注疏》和《檀弓批点》为中心*

2023-01-06 05:37胡泉雨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谢氏注疏诗经

胡泉雨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1)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南宋著名学者、诗人、爱国志士。谢氏作为朱子第五代传人①,一生尊崇程朱理学。他著述丰富,主要有《叠山集》《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文章轨范》等。在经学方面有《诗传注疏》《易传注疏》《书传注疏》《易说》《易诗书三传》《注解四书》《檀弓批点》《礼经讲意》《五经真抄》等[1]。梳理其流传下来的经解著作,可以初窥谢氏在解经方面的某些特点与方法,本文以《诗传注疏》和《檀弓批点》为例来论述。

一、著作的文本

《诗传注疏》②是一个辑佚本,《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知不足斋丛书”本,其“前言”云:

宋谢叠山先生《诗传注疏》原本久佚,卷帙无考。元人解诗,互相徵引,删节详略,亦各不同。今于《永乐大典》各韵所载元人《诗经》纂注中,采录一百六十四条;历搜诸书,又得一百三十七条,存详去略,编为三卷。只标篇目,不录经文,以略脱甚多也。[2]

从此段叙述可知谢氏的《诗传注疏》全本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没有保存流传下来。以辑录文献来源看,除《永乐大典》外,还有《刘瑾通释》《钦定诗传纂说》《胡一桂附录纂疏》《朱公迁诗经疏义》《徐与乔初学辨体》五种著述。“前言” 后半段还提及了《诗传注疏》的特色:

先生生板荡之朝,抱《黍离》之痛,说《诗》见志于《小雅》,忧伤哀怨之什恒致意焉。而于经义发明透畅,又非空作议论者。比解《无衣》之与子同仇,寓高宗南迁之失;论皇父之不遗一老,刺似道误国之奸。至疏《蓼莪》之四章,详明恺恻,今人读之欲泪。孔子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旨,先生盖深有契焉。读是编者,可以论世,可以知人矣。[3]

《批点檀弓》二卷,有丛书集成初编(据三代遗书本影印)本,其《提要》曰:

旧本题宋谢枋得撰。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人。宝祐四年进士,宋末为江东制置使。临安破后,即弋阳起义兵,兵溃后,遁迹浦城。元福建行省魏天佑迫胁送燕京,遂绝食而卒。事迹具《宋史·忠义传》。是编莫知所自来,明万历丙辰,乌程闵齐伋始以朱墨版刻之。齐伋《序》称:得谢高泉所校旧本,亦不言谢本出谁氏。书中圈点甚密,而评则但标章法、句法等字似孙鑛等评,书之法不类宋人体例,疑因枋得有《文章轨范》依讬为之,又题杨升菴附注,而与慎《檀弓丛训》复不相同。据齐伋序称,汇《注疏》《集注》《集说》诸书,去其繁而存其要以著于简端,则齐伋之所加非慎原注也,盖明季刊本,名实舛互往往如斯矣。[4]

从《提要》中可知,该版本似为赝本,不是谢枋得亲著本,与杨慎的《檀弓丛训》也不一样,注也“非慎原注”,是一部相 “舛互”之著了。但从目前所流传的版本看,还是写“宋信州谢枋得批点”和“明新都杨慎附注”字样。另从学者研究来看,亦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家都认可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在这里,笔者仍按照所用版本的著述为作文基准。

二、以理解经

纵观谢氏的《诗传注疏》,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以“理”来解释《诗经》,这里所说的“理”即是指义理。以“理”(义理)解经,是宋明理学时期诠释经典的主要方式,谢枋得同样也受到这种治学方法的影响。

《诗传注疏》没有录《诗经》经文原文,直接辑录了谢氏的解文。其许多条均以“理” 解释其意。如解释《周南·汉广》:游女独行,非有师傅范其前,法制禁其后也。恭敬羞恶之心,积于中,形于外,动容周旋,自然中理,禀乎不可犯。使行道之人爱而敬、敬而畏,闲其邪、窒其欲,于人所不知之地,是孰使之然哉?文王之德,本诸身徵诸庶民者,尽是矣。道化明于上,风俗成乎下;性不待节而皆善,心不待闲而皆良。妇人女子生长其间,正如尧衢之童不识不知,而顺帝之则,天保之民,日用饮食而徧为尔德,彼亦不自知其行乎天理之中也。王道之盛至此,极矣。(《永乐大典》)[5]

其中“恭敬羞恶之心”“积于中,形于外”“天理王道”等均是理学词汇,比之伊川的“以兴礼义之为闲,不可犯也。南国被文王之化,家齐俗厚,妇人知守礼义”[6]、朱熹的“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7]之解似更具“理”的意味。

又如解《周南·麟之趾》,伊川解为:“麟取其仁厚,趾、角、定,皆于麟取之,皆有仁之象也。趾不践生草,定之状必有异于常物,角端有肉,公子之仁厚如是也。”[8]朱熹亦解曰:“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9]而谢氏的:“麟之趾、之定、之角,美其仁,颂咏其一身之间皆仁也。一章曰趾,二章曰定,三章曰角,至下而至于上也”[10],可以说与伊川、朱熹的《周南·麟之趾》的解释非常接近。

谢氏的这种以义理解释《诗》之法是继宋儒,特别是朱熹解经一脉而来。宋儒中的二程不管是对《四书》的推崇,还是对《诗》的解释,都是以构建理学为主要目的,是一种直接超越汉唐训诂考据方法而进至义理阐发,如程子解释《国风·秦·无衣》篇:

不与民同欲,故民疾上之为,诗人言为君当与民同欲也。能同袍,则虽寒不怨也。若推同袍之恩,则民亦同上之欲。“王与兴师”,谓若以王道兴兵,则百姓皆修其戈矛,与之同仇矣。[11]

而谢枋得在解释此篇时亦用是理,其曰:

幽王没于骊山,此中国之大耻,周家万世之不可忘之大仇也。读文侯之命可以知诸侯无复仇之志矣。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其心忠而诚,其气刚而大,其词壮而直。吾知岐丰之地,被文王周公之化最深,虽世降俗末,人心天理不可泯没者,尚异于列国也。秦国何人所作,千载而不闻其风,莫不兴起,况亲炙其人乎?[12]

三、以经解经

“引经据典”是古人解释经典时常用的方法,到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更是将此发展为以经解经。这其中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引述经典文字的原文原句;二是引用名家名人所说的语言。

从谢氏的《诗传注疏》看,许多地方引述《周易》《春秋》《礼记》《尚书》四经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内容来展开解释《诗经》的相应章节。从整篇看,谢氏的引经除《诗经》外的其他四经的次数达20次之多。

引《易》。在解释《大雅·韩奕》时引《易·晋卦》辞:“《易》曰:‘晋。康侯用锡马蕃庶。’”[13]又如在解释《周颂·贲》时引用《易·比卦》之《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14]

引《礼记》。在解释《鄘·蝃蝀》时引《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5]又如在解释《魏·园有桃》时引《礼记》中“孔子曰:‘尔责于人终无已。”[16]

引《尚书》。在解释《小雅·天保》时引《尚书·洪范》曰:“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17]又如解释《大雅·大明》时引《尚书·召诰》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18]

在引述《春秋》作解时,主要有引用《春秋左氏传》和胡安国的《胡氏春秋传》,如在解释《邶·雄雉》时引“《胡氏春秋传》,春秋之时,用兵者非怀私复怨,则利人土地尔。”[19]又如在解释《鄘·相鼠》是引“《左传》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君子勤礼,莫如致敬,敬在养神。”[20]③

引述《四书》的情况。据统计,在整个《诗传注疏》文中,引用《大学》4处、《中庸》4处、《论语》1处、《孟子》8处。谢氏所引《四书》之言有以对《诗经》中的相关语素的互证,其中也大量引用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原文内容。在解释《周南·葛覃》引《大学》“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又曰‘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21]在解释《小雅·角弓》时引用《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及“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22]在解释《鲁颂·泮水》时引《论语》中“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在解释《伐檀》“胡取禾三百厘兮”时,引“《孟子》曰‘五亩之宅是也。”[24]阐述“古者一夫受田百亩别受五亩以为宅”[25]的古代之法。

引名家名言解《诗》。在《诗传注疏》中,谢氏多有引述古时名家、诗人、思想家的话或诗句来充实对《诗经》的解释。在解释《邶·凯风》引用了韩愈文和苏轼诗,“韩文公《文王羑里操》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苏文忠公《诏狱寄弟》诗曰:‘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26]在解释《齐·甫田》时引述道:“扬雄云:‘田甫田者莠骄骄,思远人者心忉忉。’”[27]在解释《大雅·板》中引“朱子解云:‘人苟知圣人之度,则必战战兢兢。’”[28]在解释《周颂·桓》时引老子《道德经》“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9]

四、以文解经

这里的“以文解经”的“文”,即以文学的“批点”笔法来注解经典,这主要是从谢枋得的《檀弓批点》著述中体现的,另外一点就是在解释《诗经》时所作的“名物”的注解。

所谓“批点”,即指对文章的批注与圈点,或批评议论,或批评指摘,但就是在他的批点特别是批注中也不时地显现出作者对该经文的思想理解。如在“檀弓曰:‘何居’”句下批注:“只是何也,与‘夜如何’其义同。‘何也’,则万;‘何居’,则圆。”[30]又在“孔子曰:‘拜而后稽顙,颓乎?其顺也。稽顙而后拜,颀乎?其至也”句下批注:“以颓乎,赞其顺;以颀乎,赞其至,此赞美之辞,如易象大矣哉,如论大哉,尧之为君也,加一句赞曰:‘魏巍乎’;民无能名,又加一句赞曰:‘荡荡乎’。”[31]

谢氏的《诗传注疏》虽以义理解《诗》,但也有部分对名物的考据式注释。如在解释《邶·旄丘》时说:“叔兮伯兮,叔伯字也。(《通释》)”[32]又《小雅·彤弓》:“一朝右之,古人以右为尊也。(《诗传纂说》)”[33]又:“一朝酬之,饮酒之礼,主人酌宾曰‘献’;宾酌主人曰‘酢’。一献一酢,报施足矣。主人又酌宾谓之酬,所以见其意厚也。饗之未足而右之,右之未足而酬之,此亦中心喜好之实也。(《附录纂疏》)”[34]

谢枋得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很重,他在解释经典的方式方法上,既体现出对前人的继承,又试图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这些方法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叠山先生提供了新的路径。

注释:

①图式:朱子→詹体仁→真德秀→汤巾→徐径畈→谢枋得。详见《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存斋晦静息庵学案》,中华书局,第2839-2845页。

②关于《诗传注疏》文献问题,这里因不是本文讨论重点,只作一点补充说明:《诗传注疏》,现比较通行的是《续修四库全书》本,但据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谷建先生《谢枋得<诗传注疏>辑本补正》的研究,对《诗传注疏》辑本的来龙去脉做了详尽的梳理,而且根据《诗集传附录纂疏》《诗传通释》《诗经疏义》《诗经传说汇纂》及与《诗传注疏》对照又补遗40条,并对《诗传注疏》作了存异、正误,丰富了现有文本的内容,对诗经学研究有很大的贡献。(详参《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第11-35页。)

③谢氏所引《左传·成公十三年》这一段有错节。原文是:“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猜你喜欢
谢氏注疏诗经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大学》“明明德”的理解与阐释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心经》翻译及注疏的学术史考察
《诗经原始》中评点的特质
谢三宾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