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023-01-06 06:54孙壮壮肖建东
红色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别山边区根据地

孙壮壮 肖建东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三省书写了壮丽的诗篇。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基础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基础。探讨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揭示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蕴,对于发挥大别山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别山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

大别山地区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处,茂密起伏的山峦,高耸陡峭的崖壁,造成了异常险要的地势。巍峨绵延的大别山被群山环抱,地势崎岖不平,交通不便,是天然的防护屏障,形成了易守难攻之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别山作为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该地区支流峡谷众多,山川险要之势和平原地区相互依托,为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提供了便利。大别山的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另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丰富的物产资源为革命根据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长久的物资保障。大别山地处古代楚国,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受楚文化的影响,尚武爱国、包容开放的思想早已扎根于当地人民心中。荆楚地区自古以来英雄豪杰辈出,人杰地灵之地孕育着诸多的历史名人,如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贤能令尹孙叔敖,收复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等。长期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大别山的民风质朴敦厚,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基因。

二、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代表湖北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就在武汉周边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积极组建革命活动基地宣传革命思想。为了更好的培养革命人才,董必武创办了武汉中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革命的方法组织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了湖北的黄安、麻城、黄冈、咸宁,河南的新县等周边地区的工农子弟和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前来求学,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董必武把“朴诚勇毅”四个字作为武汉中学的校训以勉励学生们培养革命的精神,后来在重建武汉中学的时候题了“朴诚勇毅干革命”七个大字,强调在革命过程中坚持朴素、忠诚、勇敢、坚毅的品格,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源头活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旦为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为了促进革命队伍的扩大,董必武和陈潭秋等人组织新教育社,和学生们组织的平民教育社一起,向工人、农民群众传授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并积极创办党的组织。1921年11月,党小组在鄂东北地区黄冈成立了,6年时间发展党员600多人。与此同时,1923年至1927年期间湖北、河南和安徽的大别山地区相继建立了党的组织,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各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使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有力地推动了大别山地区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各地区纷纷建立农民协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开展农村革命斗争。

三、大别山革命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和农村革命斗争的不断兴起,孕育了大别山精神的萌芽。中共一大后,胸怀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董必武、陈潭秋就在黄冈地区创建党的组织,接着党的骨干成员在大别山地区相继建立了边区党组织。受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影响,农民运动不断发展。中共四大之后,鄂豫皖边区党组织的斗争主体、斗争方向更加明确,积极组织和团结农民、工人参加革命斗争,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五卅惨案发生后,鄂豫皖地区的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参加运动的有工人、学生、农民和教师,并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2)台运行:《鄂豫皖红军史话》,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参与人数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非同一般。此次斗争活动,使边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增强了革命斗争精神。

1926年开始,鄂豫皖边区农民协会相继建立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有意识地团结起来,轰轰烈烈地开展反对封建主义和打倒军阀的斗争。鄂豫皖边区掀起了大革命的洪流,取得了丰硕的斗争成果,农民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政治上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土地制度,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思想上破除了各种封建陋习。

(二)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边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不畏牺牲,高举武装革命斗争的大旗,创建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是大别山精神的形成阶段。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酷镇压和对经济的野蛮压榨,鄂豫皖地区的革命群众不畏艰难、继续革命。当时的同志坚信,有了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有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支援,有先进的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革命的旗帜就一定能够打下去,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在当时,虽然没有彻底解决红旗打多久的问题,大家都有着长期奋斗的精神准备”(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委员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4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可以看出鄂豫皖地区的革命同志一开始就有把革命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这就是大别山革命精神的缩影。

八七会议后,鄂豫皖地区各省省委落实会议精神,迅速重新组建党组织,创建工农革命军队,前后举行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武装起义,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战,相继建立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起义斗争中,农民群众的斗争精神更加高涨,他们愿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有着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群众们激动地谈论道:“盖子揭开了,革命就要革到底”,“共产党是真正领导穷人革命的,一定要跟着共产党干到底。”(4)《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委员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4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在黄麻起义斗争中,面对反革命党人的残暴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表现出了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仍然坚持共产党的主张,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共产党员蔡济璜被捕后,面对敌人的盘问,他怒斥道:“国际歌就是我的想法,杀剐随便,少罗嗦!”(5)台运行:《鄂豫皖红军史话》,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足以看出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1930年至1932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先后三次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军事“围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反“围剿”斗争和保卫苏区革命斗争实践中,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群众经过革命的洗礼,形成了一支信仰坚定、敢于斗争和不怕牺牲的军队,大别山精神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在鄂豫皖边区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群众力量不断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一心一意跟党干革命,开展土地革命、建设根据地,苏区的范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在第三次的反围攻斗争中,农民群众热情拥护党的领导,并且积极参战,当时流传的黄安歌谣唱到:“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6)《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委员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4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战,是大别山精神的发展阶段。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鄂豫边区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团结各方面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鄂豫边区人民群众经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斗争经验丰富,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为战胜敌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革命力量。面对日军的侵略,人民群众进行着有组织的反抗和斗争,成立抗日自卫团和抗日游击队,打击当地的侵略日军和汉奸,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省委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展党的武装力量、宣传抗战思想、培养党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思想、组织和军事上的准备。在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准备阶段,党组织在湖北和河南两地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在各地举办各种抗日训练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众救亡运动。党中央还派遣有经验的红军领导骨干到竹沟培养各种干部和技术兵。在抗日宣传活动和各种训练班的影响下,知识分子和广大农民群众纷纷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在偏僻的竹沟诞生了“小延安”。在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影响下,人民群众抗日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到1940年底,全边区扩大到十几个县,游击主力兵团发展到一万五千人,民兵十余万人。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为解救在天灾肆虐和日寇侵略下的河南人民,新四军五师出兵河南,扩大边区革命根据地。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立,牵制、消灭了大量的日寇力量和反共势力的“围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中,无数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团结一心,始终高举革命的旗帜,使大别山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革命斗争精神,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大别山精神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向成熟。大别山作为战略重地,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经受革命战争的锤炼,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坚持大别山斗争,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提供了绝佳的群众基础。大别山人民武装在解放战争时期受到高度赞扬:“富有二十年革命传统的鄂豫皖群众和两年来始终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的同志们,是使我大军能够迅速立定脚跟,并很快与人民结合的重要力量。”(7)文史资料委员会:《解放战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刘邓大军在进入大别山后就注重放手发动群众和开展游击战争,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提供保障。为了更好的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军队提出了“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的口号(8)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刘邓挺进大别山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为了迅速实施战略反攻,抢占地盘,六纵鄂东、二纵鄂皖、一纵豫东南、三纵皖西按既定区域攻克各个县城,建立地方政权。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刘邓大军歼灭敌人正规军共6200余人,地方顽抗武装800余人,解放22座县城,建立17个县民主政权。4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给敌人沉重打击,牵制敌人侧面配合解放军作战,培养了一批批骁勇善战的革命干部,团结人民群众建立几十块革命根据地,这些都为大别山根据地的创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革命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大别山人民有着强烈的革命精神,即使深受战火纷扰和严重压迫,生活极端贫困,但一经党的号召,便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1947年10月,六纵队后方机关和伤病员驻扎在罗北滕家堡地区,吃糠咽菜的群众听到部队粮食短缺,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捐粮献菜。冬天为了解决部队的防寒问题,广大群众又积极赶制棉衣,家家户户忙做军鞋。1948年以后,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会战中原,歼灭了敌人大量兵力,为中原解放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1949年4月,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又以大别山为前沿阵地,配合渡江战役,大别山的革命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不怕牺牲、顽强作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党领导大别山人民始终发扬团结一心、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不胜不休的革命斗争精神,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斗争佳话。在28年的艰苦奋斗中孕育的大别山精神始终将激励着大别山军民团结一心跟党走,夺取新的胜利,使革命的旗帜高扬在大别山区。

四、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28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的人民群众和革命武装在大别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在革命的不同时期坚定革命信念、不怕牺牲,孕育了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作为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红色基因,研究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对于弘扬党的宝贵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矢志不渝跟党走、坚定信念干革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在党的宣传和组织下不断觉醒。中共一大后,在董必武、陈潭秋的领导下,鄂豫皖边区逐渐开始了党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边区共产党的组织下,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五卅惨案发生后,边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声援活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这些斗争开阔了人民群众的眼界,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遭受着极端严酷的考验,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大革命洗礼的边区人民,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越是残酷的环境,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越是高涨。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豫边地区的人民继续高举革命的大旗,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革命根据地。黄麻起义前,大多数同志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们说道:“我们有马列主义的真理,有党组织的领导,有人民的支援,扛起了红旗,是一定能够存在下去,最后取得胜利。”(9)《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委员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正是有了党的正确领导,鄂豫皖边区先后发起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成功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党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艰苦的抗日斗争环境中积极团结人民群众,建立了鄂豫边抗日根据地。边区军民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着坚忍不拔的革命斗争精神,这是边区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边区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激发民众的爱国觉悟和抗战热情,不少人民群众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不怕牺牲,坚决同敌人斗争到底。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当时虽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之下,但人民群众也坚定地相信“铁树早晚要开花,红军早晚要回家”,一见到人民解放军,就欢呼到“我们的部队打回来啦”(10)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刘邓挺进大别山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正是大别山区的人民群众和革命军队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革命信念,才使得大别山地区在革命的各个时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大别山精神的品格特质是不怕牺牲甘奉献、大局为重肩重担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总是冲锋在前,面对敌人残酷的斗争手段和疯狂进攻,为了革命的整体利益总是不畏牺牲,同敌人进行顽强抵抗。由于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敌人趁机消灭鄂豫皖留下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保存革命的火种,根据地军民进行顽强斗争。广大人民群众配合革命军队消灭敌人,各村组织起来为红军送情报,解决物资问题和收治伤员。13岁的少先队员杜德昂被捕后拒不回答父亲的行踪遭到敌人的残杀,女共产党员沈仲华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最后英勇就义。

鄂豫皖地区在红四方面军撤离两年后,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抗击了十多万敌人的多次“围剿”,但革命根据地的形势依然严峻。为了发展红军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鄂豫皖地区的军民为了顾全大局,又一次同严峻的敌情和险恶的形势作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原在鄂豫皖进行游击战争的红军东进抗日,本地没有良好的部队基础,加之鄂豫皖地区又处在华中正面战场,长期处于敌后战场,新四军五师在孤军奋战的艰难境地成长壮大,成功创建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歼灭、牵制了大量日军,鄂豫皖边区千百万英勇的革命群众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是拥军爱民初心不变、万众一心同甘共苦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秘诀,也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不变质的根本遵循。”(11)胡静、陈丹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坚守的机理与路径》,《行政科学论坛》2020年第6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解放劳苦大众,使其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着。鄂豫皖地区虽地处资源丰富之地,但在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仍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有意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同恶势力作斗争。大革命初期,在鄂豫皖边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农民蓬勃发展,开始同封建地主阶级做斗争,争取农民权益。

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反革命势力对党和农民运动的镇压,边区党组织积极领导民众进行武装起义,先后经历了三大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队。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带领边区人民发展武装,组织生产,扩建革命根据地,先后粉碎了敌人五次“围剿”。在艰难的抗战时期,鄂豫边遭受着日军和伪军的侵扰,民众苦不堪言,为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革命军队的同志们发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日寇进行无数次残酷的交战,虽伤亡人数众多,但有效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配合人民军队打击敌人。1944年2月,鄂豫边区党委发动了拥政爱民、拥军运动,以拥政爱民为主要方面,以爱民为重点,实施了各项具体措施,向驻地民众发起慰问并组织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还以现金、粮食和劳力优待贫困的抗日家属,这些工作大大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了军民抗日胜利的信心。在人民军队内部出现不良情绪时,党组织鼓励全军克服错误思想倾向的影响,越是困难越要增强斗争士气,团结人民群众,为了鄂豫皖人民群众的解放誓与人民共存亡。

(四)大别山精神的革命气概是听党指挥担先锋、骁勇善战破万难

受楚地尚武精神的熏陶,大别山地区的人民骨子里有一股顽强拼搏、惩恶扬善,勇于同恶势力斗争的优良品质。在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把战略进攻的方向选在大别山,不只是因为此地独特的地理优势,还因为大别山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经受战争洗礼的大别山人民群众骨子里流动着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后,鄂豫边区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在严峻的形势下,党组织又领导军民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鄂豫全区又以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在艰难的困境中得以重生,牵制了大量敌人,歼敌无数。

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无数的大别山英雄儿女为了革命的胜利英勇献身,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他们总是冲锋在前,牺牲不可怕,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英雄的大别山人民。从1939年至1945年,鄂豫边区人民武装对日寇作战1260余次,歼灭日伪军人数高达4.3万余人,边区民众用血肉之躯扛起了对日作战的大旗,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大别山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在纷乱的战火中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斗争佳话,孕育了大别山精神。2019年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12)《坚定信念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在革命年代大别山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大别山儿女冲锋战场,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研究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发挥其巨大的时代价值,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为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大别山边区根据地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又见大别山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