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3-01-06 07:22段红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思政院校

段红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积极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路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应然之举。

近年来,高职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则略显不足,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课程教学工作滞后、教师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求、配备选聘、培养培训、考核评价、保障管理等各方面作出了规定[2]。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借助更为科学的、系统的考核管理制度有效地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合理权益,大力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政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以身为范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3]。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师有更高要求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肩负着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塑造灵魂的重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六要”标准为引领,积极回应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期待,讲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人才。

(一) 思政课教师要坚守信仰,引导学生树立 崇高理想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高考失利或青春期叛逆的学生群体,他们学习基础较差,经历高考失利受到了较大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进入了高职院校,但入学后又发现现实与梦想的差距,然其自身自制力弱、学习自主性差,加之学习氛围不强,很难快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极易产生消极的心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学生逐步地随波逐流,失去了学习上进心和自信心。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强政治”“深情怀”,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直面社会思潮、直击时代本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和先进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触摸到真理的温度、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的不断进步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为范,引导学生提升 道德素养

学生进入大学生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均发生了变化,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一定的考验。“0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善于顾及同伴之间的感受,极易引发矛盾。少数学生因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性格孤僻不合群,容易出现自我封闭、被学同学孤立的现象。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大多自律性较差,他们从教师和家长管控之下的高中生活转换到自由度相对增大的高职生活,往往容易放任自由,沉迷游戏,疏于自律。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要“严自律” “正人格”,以身为范,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获得力量,逐步成长成才。

(三)思政课教师要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规划 未来发展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考虑最多的就是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希望自己未来能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所突破。然而随着时代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使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经历了实习阶段,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接触,对未来的发展更为担忧,极易产生焦虑迷茫心理。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新思维”“广视野”,行守正创新之道,拓未来发展视野,充分借助思政课程的独特优势让学生认知到个人专业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针对社会需求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人才。

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不足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笔者组织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师资供给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优化,在教育行业中国家加大了职业院校建设力度,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也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却没有及时地得到补充。根据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1:350的师生比安排高职思政课程专任教师岗位。然而据“问卷调查”显示,仅有6.45%的高职院校达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在1:500左右,有的甚至接近1:800,均不符合《规定》标准。

(二)师资素质不强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六要”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尚有差距。一是师德素养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产生了“物质化”倾向,部分教师降低了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弱化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没能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二是专业素养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能潜心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甚至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思想和言论,如此很难实现专业素质的提升,亦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能力素质不实。在“问卷调查”中显示,60%以上的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周18学时及以上工作量,且因班级建制因素大多教师都承担了百人以上的大班教学,长期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他们缺乏充足的研学时间,在施教能力、调控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显乏力。此外,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高职院校中出现大量非思政类专业的兼职思政课教师,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水平参差不齐,评鉴机制尚不健全,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存在一定影响。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总体偏大。“问卷调查”中显示,77.42%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梯队建设薄弱,缺乏中青年力量,老龄化明显。思政课教师的老龄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与学生交流的代沟,导致难以充分了解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的心理需求,也影响了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发挥,难以紧跟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二是性别比例失衡。在“问卷调查”中显示,有41.94%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女性多于男性,且在新进教师录用过程中,大部分应征者及最后录用者女性居多,就长远的发展来看,难免造成思政课教师梯队中性别比例的失衡。三是职称结构不优。在职称结构方面也是不尽合理,中级和初级职称居多,高级职称中正高职称甚少,虽副高职称数目前尚可但年龄偏大,优质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严重不足,教学、科研方面均难取得高层次成果,难以形成学术群体和学科梯队。

(四)考核评价不科学

一是师德评价走形式。许多高职院校依旧是重教学业绩轻师德,对师德评价仍停留在打分上,一团和气走过场,没有针对性,评价结果偏颇,无法规制师德缺失现象,影响了教师积极性;二是教学评价一刀切。通过一种统一的指标对教师工作业绩进行衡量,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个性及工作特点,忽略了学校、学科和教师的多样性;三是职称评价老一套。一些高职院校未真正完全贯彻党中央有关精神,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的“五唯”痕迹仍然存在,指标统一、业绩求全、过分量化,导致有的教师为评职称只攻“五唯”不重教学,职称与教学能力不匹配。此外,评聘不一致也带来诸多问题,有的教师有资格无岗位、有的教师占岗位不尽责,诸此问题让许多青年教师的教育理想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资供给不足、师资素质不强、队伍结构不合理、考核评价不科学等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对标教育部第46号令《规定》要求,科学规划,强化落实,从顶层设计到多方联动,围绕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配备选聘、职责要求、培养培训、考核评价、保障管理等各方面,找短板补不足,强制度优机制,加强本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稳步发展。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1.制定发展规划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4]。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突出顶层设计,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要优先保障,在师资建设方面要优先考虑,在资源配置方面要优先满足,要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如:实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设立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发展中心,培养热爱思政事业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军人才等[5]。同时认真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督查,不断夯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保障,切实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由党委主管主抓、各党总支协同配合,统筹谋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新格局。其次,要优化师资力量。依据教育部《规定》,按照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1:350的师生比配齐配足思政课程专任教师岗位,采用公开招聘、人才引进、校内转岗等方式,多渠道选聘配齐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所需的优质师资力量;再次,要重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畅通培养通道,强化外引内培,围绕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师德修养、业务水平、育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提质培优,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素质教师,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择业的思政教育需求。

(二)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科学完善的制度可以清晰明确地界定各方权责,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加平衡充分发展,有助于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效管理。

1.教师准入制度。学校根据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特点和要求,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师准入制度,并严格落实。新进思政课教师应满足思政课程建设和学校未来总体发展的需要,从源头严把师资队伍质量,以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制度。首先是改变授课规模,实施中班教学,提升教学实效;其次要强化教学管理监督,落实日常教学的检查和考核,尤其是兼课教师队伍的管理,严格岗位聘任;再要严审师德师风,“师德”是对学生负责的必需品,师德制度应当细致精准、奖罚分明、震慑力强。

3.教师保障制度。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保障制度,积极回应思政课教师发展需求,培养一支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思政经费保障。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部《规定》“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落实思政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

(2)教师发展保障。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重视,给思政课教师提升发展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如提供高质量网络学习平台、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研学实践,对新入职教师结对帮扶,进行备课指导、教学观摩、授课点评,对入职后教师提供学历进修、理论研修、社会实践等支持。此外,还应加强青年干部培养,建立青年干部成长机制,力促优秀青年干部发展。通过对思政课教师发展一系列支持和激励,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科研项目保障。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科学合理地分配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使他们有精力潜心教学、专心科研。如设立思政相关项目、开设思政学术专栏,为他们的科研立项、论文发表提供平台等,持续有力地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科研实力。

(4)职称评聘保障。在职称评定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按照教育部《规定》,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职称评聘标准。将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体系[6],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不得挪作他用,确保思政课教师不慢于其他专业教师,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群体活力、发展动力。

(5)教师后勤保障。高职院校应当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还应尽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如休息场所、产假及产假后孩子与工作的兼顾、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三)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评价机制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须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师评价的核心。

1.创新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评价的有效执行,并能合理地运用评价结果,实现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建设。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类型和特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外部专家评审制度,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让思政课教师通过评价标准能找准自己的亮点,促其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

2.完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构建与思政课程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态度上克服人情关系走过场思想,让评价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其次,在评价形式上要着力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利用,评价不能只为证明,而要为改进,要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优化评价的鉴定功能。再次,在评价主体上从纯粹的他评转换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评、学校评、同行评、专家评,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评价实现的目标要关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和诊改,利用评价杠杆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3.健全激励机制

按照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要采取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教学展示,听课评课、实践育人等关键教育教学环节,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设立优秀思政课教师表彰制度,将表彰与考评机制相结合,纳入教师职称晋级、发展定级的重要依据,在各级教学成果奖中加大力度支持思政课,多元推动思政课教师自觉主动夯实自身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应当强化政治站位积极主动作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分析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探索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顶层规划,优化队伍结构,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评价机制,培养一批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思政院校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