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钱从肝治疗眩晕经验

2023-01-06 04:00杨德钱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肝郁气滞瘀血

韦 薇,杨德钱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眩晕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1]。杨德钱教授是全国首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9年,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中对于眩晕的治疗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杨师对于眩晕的治疗提出从肝论治,认为虽然眩晕发病部位在人体上部,但在治疗时应从肝脾肾三脏着手,同时认为眩晕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病理因素多以“风”、“痰”、“瘀”常见。眩晕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治疗重视肝,取得显著疗效。

1 病因病机

肝肾亏虚,清窍失养。《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生。”[2]脑为髓府,肾藏精生髓,肝藏血。女子七七天葵竭;男子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八八天葵竭,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各个脏器的生理机能下降,肾精亏虚,肝阴不足,肝肾阴虚,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则眩晕。

肝郁气滞,痰热内生。《金匮要略论注》记载“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 故脾气不行, 聚液成痰”。肝主疏泄,因机体情志不畅,肝郁则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影响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气机阻滞,无以推动水液输步运行,水液气化不利,则水停局部,痰湿内生。肝郁失于调达,则肝木横犯脾土,脾土受犯,脾主运化、升清功能失调,清阳不升,水谷精微无以上输于人体头目则眩晕。气有余便是火,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肝火上炎则眩晕、头昏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痰湿郁久化热,痰热与肝火共同上犯头目清窍则眩晕。

气血不畅,瘀血内生。《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 皆能眩晕”。[3]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肝主疏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与肝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郁气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无以推动血液运行,则瘀血内生,气滞血瘀,瘀血停于脑窍则眩晕。

2 临证经验

《类经》记载:“故病在上,取之下,谓如阳病则致其阴,上壅者疏其下也。”上病下取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4]。眩晕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故杨师在临床治疗眩晕时,总体上遵循上病下取的治疗原则。认为眩晕的治疗,重视肝脏,注意调畅情志,应以肝脾肾三脏为基础。虚则滋补肝肾,实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平肝潜阳。虚证常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实证常用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药用柴胡,入肝经,疏肝气,既使气机条达。治疗又将上病与下本联系。用车前子,入肝肾两经,利水渗湿、清热化痰。常配伍泽泻、滑石利小便,使湿热之邪得以出路,从下焦出。临床常根据患者病情,随证加减,瘀血甚者加以桃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肝肾亏虚者加用熟地、杜仲、枸杞子滋补肝肾,失眠不寐者常用酸枣仁、首乌藤养血安神。辅以强力定眩片、血塞通胶囊等中成药。

3 病案举隅

张某,女,56岁,2020年8月18日初诊。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晕症状时发时止,当时无恶心、呕吐、眼前黑蒙、晕厥、双下肢乏力等不适。自行在外院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具体用药及用药剂量不详),头晕症状稍有缓解,但头晕仍反复发作。症见头晕、胀痛不适,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不适,头晕发作时与体位改变无明显关系,伴双耳耳鸣,夜间耳鸣明显,食纳差,睡眠差,梦多易醒,小便色黄伴尿痛,大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舌下络脉紫暗,脉弦。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查脉搏74次/min,血压132/74mmHg。头颅CT、颈动脉彩超、血常规、血脂、血糖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肝阳化风,痰瘀阻窍。治以平肝潜阳,化痰活血。药用天麻15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栀子12g,黄芩12g,首乌藤20g,草豆蔻12g,白术15g,车前子20g(包煎),柴胡10g,地龙10g,丹参12g,川芎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早晚温服。嘱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激动,规律起居,不宜熬夜,清淡饮食。二诊(2020年8月25日),头晕、胀痛较前缓解,耳鸣症状有所减轻,头晕、头昏胀,耳鸣,口干口苦,饮食睡眠可,舌红苔薄黄,脉弦。一诊方去车前子,加麦冬15g、玉竹15g。7剂,煎服同前。三诊(2020年9月1日),头晕、胀痛症状基本缓解,耳鸣不适,偶有发生,口干口苦症状改善,因不慎受凉,现咳嗽,咽痒,未见明显咳痰,舌淡苔薄白,脉弦。二诊方去首乌藤、麦冬、玉竹,加枇杷叶20g、桔梗15g、马勃10g。5剂,煎服同前。后因其他病就诊,追问头晕情况,诉未再发。

按:眩晕发病过程中往往并非单一病因致病,临床上常见多种病因相兼导致疾病发生,故在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随着社会发展,情志致病与眩晕发生越来越密切。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现头晕、头昏胀,均属于肝阳化风的临床表现,肝阳夹痰热上扰清窍,气机运行不畅,血脉阻滞,则瘀血生则发为眩晕。本病例患者因平素性情急躁,肝失疏泄为主要病因,肝木犯脾土,故脾胃健运失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内生痰热,血脉运行不畅,则瘀血生,肝阳携痰瘀上扰清空则眩晕。辨证为肝阳化风,痰瘀阻窍。治疗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佐以疏肝、化痰、活血化瘀之药物,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肝郁气滞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