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探析

2023-01-06 08:38吕晋晓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年1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环境影响整理

吕晋晓

(晋中市生态环境局 山西晋中 030600)

引言

国内土地资源近些年以来变得日趋紧张,土地整理可以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然而,由于土地整理发展周期相对比较短,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层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对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做出客观评价,丰富相应的研究工作内容,从而改善我国土地整理状况,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

1 土地整理概述

土地整理的作用是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从本质上讲,它是对土地资源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总体规划,促进该地区土壤资源的重新整合。促进地区农田、林业和水果业的发展,应用土地整理规划与实施来获得有效的升级更新。此外,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地质量的有效性,制定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标准,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利用土地整理,实现土壤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土壤资源利用结构的有效改善,促进绿色发展。

2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解析

2.1 土地平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平整是众多土地整理工程当中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通常平地方式方法所采用的机器设备主要有推土机等,较为先进的土地平整机器设备是利用激光技术操作控制的精平铲运机[1]。不管是选择哪种机器设备,运用哪种方式方法,都会对土壤造成相应的影响。

例如对于荒地的开垦可以改变原来土层的原始结构,修建公路以及开展村镇建设机器设备会压实土壤,从而导致对土壤结构的严重破坏。坡地开垦会干扰表皮结构,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并最终可能导致局部气候恶化。机械化设备平整土地之后农作物施行单一化种植可以使区域内的杂草逐渐减少,从而增加了雨水对于区域内土壤的灌溉。机械化平整土地会造成土壤内部养分严重失衡,从而给土壤的连片化种植造成阻碍,不利于土壤内部结构的有效保持。由于农田杂草能够有效吸收水分,有效阻碍雨水对土壤的最为直接的淋洗,从而有效降低水土流失,而在地面以下部分的植物根部能够有效保持土壤的内部结构。不同的农作物之间进行间隔种植过程中,根系相对较大的能够吸收土壤更为深层的营养成分,最后以枯枝落叶的方式错乱堆放与土壤表层之上,经过微生物的有效分解从而增加土壤内部有机质含量,有效增加土壤内部可以给农作物提供大量养分。

农田耕作肯定会使地表土质变得日益疏松,在播种过程中海油撂荒过程当中都会使土地裸露与表面,在山区必然会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在较为干旱的区域则极有可能引起扬沙扬尘。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耕地产量而盲目加大耕地开垦力度,顾及不到土地的适应性对于各个方面的要求,反而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会导致土壤肥力严重降低,生产力下降,更有甚者会发生自然灾害,例如造成土壤严重侵蚀以及土地荒漠化等,进而导致土壤内部养分严重流失。

如果在耕种过程当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但容易造成污染,还非常容易杀死土壤当中含有的大量微生物[2]。不恰当的灌溉方式会造成盐渍化等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周边工厂以及居民区的污水如果未经过有效处理排入农田,同样会造成农作物的污染。

2.2 土地整理对地表水网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形式有很多类型,主要有水力发电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渠修建工程建设、坡地开垦平整土地以及梯田开垦建设,这些土地整理活动极易造成地表水网的结构变化,不但影响到自然环境的迅速改变,并且还有可能造成原本水系网络相伴的生态物种的迁移。

对于原有区域的土地整理会导致水资源分配出现变化,对于粮食产量的提升会相应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有所提升,从而对于所在区域水资源分配情况会造成严重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企业安置问题,以及新兴开发区或者新兴村镇建设都会带来相应的工业污水污染以及生活污水污染等现象,进而对于区域内部水质以及周边区域水资源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3 土地整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土地整理有关活动能够对大气以及有关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具体现象主要是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造成部分地区气候变化,还有区域大气质量等方面的变化[3]。例如对于荒地的过度开垦,以及草地过度放牧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地皮裸露,从而造成空气当中能够吸收颗粒物的相对浓度显著增加。再如对于农田相关防护设施的建设,不但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改善农田区域的内部气候,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于区域水资源的涵养,有效净化区域空气,从而有效改善农田周边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

2.4 土地整理对地表植被的影响

随着农镇的迅速合并,以及耕地开垦率的不断提升,加之对于野外荒地的有效开发等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区域内的植被以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会使地表植被的覆盖程度严重降低,由于非农耕用地的不断扩张,从而导致人工植被逐渐减少或者退化,并且造成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区域逐渐变小。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探析

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应影响,重点需要研究开展对于土地整理相应工作的区域设定。经过实践工作分析可以看出,想要实现土地整理涉及相应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指标的构建,就必须对相应各个方面的指数进行测量。

利用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调查,并参考相应测量标准,对于土地整理所涉及区域生态环境相应的影响评价指标必须具备较为清晰的掌握,并能够加以充分构建[4]。生物丰度相关指数数据,是对相应预期内部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种类多少进行评价。植物覆盖相关指数数据,是对所涉及区域植物覆盖所占比例进行评价。水网密度相关指数数据,是对于相应区域内部河流水域面积,以及水资源含量是否丰沛的评价。土地侵蚀相关指数数据,是对所在区域内部土地侵蚀程度的评价。土地适宜相关指数数据,是对所涉及区域各个不同等级质量的土地面积在总面积当中的占比情况进行评价。

4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相关创建

生态环境相应的状况指数所涉及的构建是土地整理所在区域内部生态环境有关影响评价开展过程当中的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在相关文献基础之上,采用专业方法对专家建议展开征询,并对各种评价指标以及权重都有较为清晰的掌握。

根据生态环境的相关状况指数,可以将其有效划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利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之初的生态环境情况指数展开计算,对于土地整理涉及的生态环境相应影响展开等级划分,主要针对是否具有明显变化而划分。

4.1 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值设定

为使区域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和质量提升的效果,需要设定土地整治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值。必须包含的主要指标参数是:

(1)生物丰度指标参数:评价区域内物种多样性,掌握区域内物种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2)植被覆盖率参数:区域内植物群落的基本渗透率,掌握绿色植物的覆盖度和具体情况。

(3)水网密度参数:水系结构、流域面积及相关区域的总数量。为土地整理对水环境治理危害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并根据数据信息采取相应的对策。

(4)土地侵蚀参数:受风蚀地貌影响、挖沟影响及其在该地区的大容量腐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任务环节,根据区域具体情况设置主要参数,有效评价区域地理环境。

根据土地整理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参数和指标值,推测土地整理工作将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及影响,提高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水平,从而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4.2 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并实施

结合土地整理区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定。为更好地提高土地整理区绿色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平,首先要制定高效的审查工作方案,确保审查制度的实施,为对土地整理区的影响评价提供制度保障。土地整理区绿色生态环境,保障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建议可以从以下两点开展。

4.2.1 创新精神和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

必须重视创新在开展土地整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创新理念和基础技术专长,结合具体情况,将科学研究应用到土地整理对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在融合创新理念和基础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可以对科研工作开展专项指导,使土地整理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结果更加准确。

4.2.2 采用有效的措施

区域土地进行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建立后,必须采取相应的办法落实相关制度,促进区域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得到合理充分发挥。有关部门要在审查工作中提出开发过程中申请监督,确保土地整理区域内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满足区域内土地规划要求,为提高审查标准提供依据。

4.3 加大专业土地规划和土地整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进入21 世纪后,人才在具体行业和领域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的生态发展形势下,优秀人才的引进对于开展土地规划和土地整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充分发挥优秀人才水平的技术和专业优势,促进土地整理的运行水平。区域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科学合理;为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工作人才的优势,必须建立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部门开展业务培训,扩大技术专业人才培训范围,提高工作人员在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作素养,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使土地整理及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平得到合理提升,为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评审人员的社会体验,有必要在土地整理区域内生态环境总体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提高评审水平,为我国土地利用提供相关依据。

4.4 利用高科技技术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专用的工具。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工作时,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智能技术,提高土地整治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含量,确保土地整治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含量。土地整理对区域绿色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评价技术的准确性,为我国土地整治的发展提供参考标准,完成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完善。

在开展土地整理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建立合理的分类体系,有目的的进行审查,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获得区域土地整理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危害评价结果。让有关部门对土地整理区域绿色生态环境的环境危害有一定的把握,提高评估水平。同时,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分析结果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区域绿色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科研水平和土地整理工作。

以遥感为前提的环境影响的评价因素主要包括对于土壤表层土质、有机物含量、植物浇灌状况以及地形地貌类型等,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对有关图片进行处理分析,对研究涉及区域内的相关土地资源展开合理规划。利用对有关生态环境涉及的影响评价指标相应体系的创建,综合研究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土地整理之前以及整理之后的生态环境实际状况指数展开合理有效分析研究[5]。利用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离,从而获取土地使用类型有关数据信息,并经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查阅,从而对该区域相应水资源以及土地侵蚀状况进行充分了解,进而从土地适应性相关评价当中可以得出有关数据信息,并能够得出土地整理所涉及生态环境效应相应的评价结果。

进行土地整理相应工作以后,相应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得到了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出现质的飞跃,土地整理之后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极其优异。不管是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还是植被覆盖总体指数都有大幅度提升。开展土地整理相应工作以来,能够使后备土地资源在短期内得以更为有效的开发以及利用,从而调整其中一部分村民居住环境,使其迅速转变成农业用地,使相应区域土地资源可以有效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当地林地和耕地都能够有较大面积的增加。利用农田水利工程相关技术设施的创建,从而使农业用地在种植期间灌溉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所在区域内部水资源量也逐渐提升,使所在区域灌溉水网密度迅速提高。

又由于植树造林以及土地平整相应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从而减少该区域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从而该地区土地侵蚀相应指数也有了显著降低。开展土地相关项目的整理工作以后,农田的耕层相应厚度逐渐增加,从而使土壤含量当中的有机质以及养分变得更加丰富,其质地以及水分状况都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并且土地资源变得更适宜植物生长。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相对来说是一项非常系统,并且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实践工作当中操作极其复杂,涉及相关专业要素十分丰富。根据目前土地整理状况而言,必须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对相应区域的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影响评价涉及的指标体系开展合理创建,并利用生态情况指数实行以及土地整理相应区域生态环境所提供影响评价,从而保障土地资源可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有用资源浪费事件的发生,从而使国内土地资源长期规划更具有显著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环境影响整理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及其环境影响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高超声速热化学非平衡对气动热环境影响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儿童行为探析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