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路径研究

2023-01-06 08:38崔鹏程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年1期
关键词:能耗校园绿色

李 萍 崔鹏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44)

引言

自2003 年“低碳经济”的提出,“低碳”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各领域所关注,随着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全球灾害性气候变化的频现,减少碳排放、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多年来,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同行,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1]。

1 低碳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在节能减排方面,高校是我国公建节能和绿色建筑的重要领域。无论国内外,高校都是能源消耗大户,如在美国,从单位面积能耗看,高校建筑尤其是研究型高校的能耗几乎比其他建筑能耗均要高,因为大量实验室长时间甚至24 小时无休止的运行使用导致能源消耗巨大。从学校建筑能耗的总量看,仅次于美国所有办公类建筑的能耗总和。在日本东京对包含大型企业和高校在内的能耗统计中,东京大学能耗及碳排放占据首位。就我国高校的能源消耗来看,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办学规模总体在不断上升扩大,由此伴随着校园用地和公共建筑亦大幅增加,加之每年高校均会对原有建筑或道路、基础设施等进行修缮改造,必然导致用于校园建筑等硬件设施建设的能源耗费巨大。另一方面从高校师生日常的能源消耗来看,高校人口众多,教学科研等仪器设备的运行使用、教师学生的生活用水用电等均耗费了大量的能源。据统计,“全国高校的能源消耗占社会总能耗的10%,大学生人均能耗是居民人均能耗的4 倍[2]。”再者,高校在校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力强,构建低碳校园有利于学生乃至社会公民养成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实现减排目标。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2015 年教育统计数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560 所,“校园数量多、人口密、建筑设施量大面广,能源消耗大,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着低碳校园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3]。因此,积极开展低碳校园建设必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现状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推行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建设园林化、生态化、数字化、人文化的和谐校园,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4]。”近年来,我国各地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开展低碳校园建设,如北京大学开展“爱我北大·校园可持续发展系列活动”,许多学校也纷纷发出了建设低碳校园的倡议书,全国有近300 所高校列入国家节约型校园示范行列。尽管如此,低碳校园建设仍然不尽人意,很多高校虽然都设定了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但仅有小部分院校取得了实际进展,能够制订确保长期成效的根本性建设方案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数高校停留在实施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项目(如照明系统改造)层面,没有将低碳行动从关注实施立即见效的短期项目向长远目标推进。高校在内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管理上存在很多欠缺,低碳意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学校高能耗建筑遍布。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在节能减排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低碳校园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反之,也正显示出校园蕴藏着的巨大的节能潜力。因此,积极推进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构建低碳社会的必然的选择。

3 低碳校园建设的路径

3.1 成立专门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

在美国,许多院校都设有可持续发展部门,但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还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来统领学校的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低碳建设通常是由高校的后勤、总务等部门来兼管。这种管理必然会导致校园低碳建设规划设计缺乏全局性、监督管理不充分、低碳成效不显著等弊端。如果高校能够成立专门的低碳建设管理部门,由校领导牵头、并且配备专业性强、责任心高的专职人员,形成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则既能做好顶层设计,又能推进规划实施,并进行有力的行为监管,就能够把校园低碳建设工作提得更高,做得更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就曾提出要建立绿色校园建设一把手负责制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5]。

3.2 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就没有规范,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以制度为纲保证校园低碳建设的有效推进。近年来,《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则》《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教育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为推进低碳校园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高校不仅要对标各种指导性建设文件,严格遵照执行国家已有的制度规则,同时也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也可针对具体节能项目制定更加细化的相关管理规定,如制订 《校园用电制度》《校园用水制度》、《校园空调使用规定》《校园照明管理规定》《校园空调使用规定》等等,为广大师生提供指导明确、操作性强的行为准则,防止节能低碳成为一句空话。

3.3 从宏观到微观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在第十五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表示,各学校应高度重视绿色校园规划工作。低碳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从宏观上来说,必须做好校园的整体规划,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可与自然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又能满足学校建设的总体需求,使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同步,力求实现校园运行的零排放。如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总体规划的低碳环保策略之一是校园内水系按照“零净水”理念规划设计,所需水资源完全用收集的雨雪水来处理,利用湖泊、小溪、河流等作为功能水体,构建高效的景观水循环系统。

从微观上来看,应以绿色建筑作为切入点。由于建筑是各个国家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大多数国家,建筑占能源使用的40%以上,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0%。根据上海高校能耗统计数据,高校建筑能耗占高校总能耗的83.2%。因此,低碳校园建设必须把降低建筑能耗作为节能工作重点,力求保证任何一个单体建筑或校园基本设施都是低碳设计。在英国,从2016 年起,所有新建的学校和国内建筑都要求必须是“零碳”[6]。美国昆山杜克大学是实行绿色建筑的典范,该校园建筑的墙面用材、灯光照明、节水装置、机电系统等等均采用了多项国际领先的节能减排技术,2016 年成为全美首个获得“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的大学校园。当然,建造绿色建筑固然重要,而科学合理的使用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如果居住者使用不当,世界上最好的绿色建筑可能是最耗能的”。在我国,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近年发布力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为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以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3.4 全力推广绿色科技设备和设施的利用

相对而言,高校投入使用先进的节能设备,这是现阶段高校进行低碳校园建设最具有可行性、也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如可以在公共浴室使用射频卡计费系统,据统计,采用这种方式可使节水率达约50%;此外,尽可能采用感应水龙头、感应节能灯、插卡计费用电,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节水系统等设备设施对于节约水电,建设低碳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3.5 营造校园绿色文化

对于什么是“文化”,学术界对她有两百余种的定义,本文的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能源消耗所形成的一种习惯和氛围。文化的导向功能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指南。绿色文化则有利于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履行绿色责任,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积极营造校园绿色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意义重大。有学者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过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对绿色文化概念认识模糊,主动性不强,这意味着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薄弱,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营造校园绿色文化氛围,既可通过橱窗专栏、广播广告、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借助于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等各种活动来展开,可以时时处处多途径、广范围地进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分注重校园绿色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南信大充分依托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优势学科,以绿色理念引导人、以绿色实践锻炼人、以绿色文化感染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并于2015 年获得了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在绿色文化育人中,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教育为先,把文化融入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绿色文化的熏陶,增强“绿色未来,人人有责”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让低碳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6 树立节约意识,践行低碳生活

低碳校园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管理者,更有赖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层面做好规划设计、技术改造、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每个师生都应自觉树立节约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所谓节约无小事,点滴见成效,应倡导师生将低碳理念和意识贯穿在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每个人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做起。如养成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和切断电源的良好习惯;自备水杯餐具,减少一次性纸杯、筷子、快餐盒的使用;走进食堂,拒绝外卖;不浪费食物,不购买过度包装产品;购买物品自带购物袋,少用塑料袋;闲置物品回收利用;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尽量实行无纸化办公或双面打印;分类投放垃圾,循环利用再生资源;绿色出行,尽量少开私家车。

结语

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全球共识,每个国家、社会和地区都有义务和责任为之担当和努力。高校作为国家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践行低碳发展义不容辞亦任重道远,从高校管理者到每一位师生都应当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低碳环保的重任,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从细微处做起,坚持节俭,则必然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建成美丽低碳校园,促进我国低碳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能耗校园绿色
绿色低碳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