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探析

2023-01-07 01:11陆玲
建材与装饰 2022年23期
关键词:风貌文化遗产利用

陆玲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550000)

1 相关概念论述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过省市、自治区审核公布的成片历史建筑群,可以体现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反映出该地历史风貌并且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1]。历史文化街区具备浓重的民族风貌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城市职能的一部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具备3个基本特征。

(1)具备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具备完整的历史文化建筑,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通过传统建筑、居民日常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反映出真实的历史信息,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2]。通过真实反应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再现当地传统民俗风情,发展现代化旅游,确保游客真切的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信息。

(2)反映出居民真实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街区除了承担既定的城市职能之外,还需要承担一些社会职能。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出一个地区历经不同时期孕育出的文化特征,同时反映出该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生活方式[3]。通过地区历史文化环境以及民俗习惯的展示,使历史文化街区更好的呈现城市历史文化,真实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精神。

(3)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街区中包含的各种元素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影响,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城市发展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4]。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需要在尊重历史文化原貌的基础上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因素、兼顾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利用这些因素发展旅游业,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魅力。

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制度不完善

各省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制度体系不完善,各省市政府无法有效针对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保护方案,导致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只是将资源都放在建筑和环境的保护上,忽视了对周边住户的关心,严重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组织结构,导致街区居民日常生活和街区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脱节,保护利用的效果不佳。

2.2 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拆除大量陈旧的建筑,在原址上利用现代工艺建设仿古建筑,导致出现仿古街区,使历史文化街区失去原有风貌,失去街区蕴藏的历史文化元素。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为了发展旅游业,将附近的居民集体迁走,致使街区失去了传统风俗习惯的加持。

2.3 街区缺乏统一管理,无法紧跟现代生活发展趋势

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建筑格局以及风格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物经过时代的发展已陈旧逼仄,加之缺乏统一管理和维护,导致街区建筑物布局凌乱,居民生活空间更加狭小,不利于居民日常生活。街区在基本设施方面不健全,缺乏基础的照明设备以及生活辅助设备,建筑物也没有得到及时维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案例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实际情况以及效果。对成都宽窄巷子的保护利用工程,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1)重新整合街区空间格局。宽窄巷子在利用改造时,保持原有的空间肌理,仅对空间格局进行梳理和整合。如今宽窄巷子保护区项目是以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为基础形成三条相互平行的轴线,并且在三条轴线之间加设小径,方便行人通过,进而增强街区的层次感和便利程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三条轴线赋予新的内涵,打造全方位商业发展体系。

(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建筑物保护和利用改造的工程。对于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项目来说,在详细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对建筑物进行分类。政府根据院落的完整程度以及木质建筑的保存程度对建筑物进行六大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5]。有特色的院落和建筑得以保留利用、存在安全问题的建筑物进行利用改造、为了配合整体利用改造方案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建筑,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善街区功能格局。

(3)植入新功能,使功能多元化。在区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整合,形成融合多方面职能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尤其是根据三条主轴特点重新定位街区文化内涵,形成“宽巷子老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与“井巷子新生活”的不同定位。

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4.1 以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合理利用、完善设施配套,永续发展为原则

(1)规划立足于空间层面、物态层面、信息层面、历史层面多方面,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包括遗产的设计形式、类型、材料、环境、技术、技艺、价值等多方面内容。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涉及的各项措施都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2)传承文化,提升活力。依法确定历史文化遗存名录,划定保护范围。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整体传统格局、街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基本要素,采取措施保证其不受到破坏,保持其独特和典型的传统文化氛围;保护和传承以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街巷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3)合理规划地面交通,构成科学的交通体系,对机动车、行人、自行车等进行正确引导,保证街区正常交通秩序;完善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和恢复历史街区老字号,优化与提升服务业态,增强街区发展活力。以保护为主,避免大拆大建,依据各类遗产的自身特性进行针对性利用,各类遗产的利用方式应保证可持续延展。

4.2 核心延展、街区充实的总体保护与活化利用思路

以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为核心,向外延展,充实建设控制地带,通过“聚、扩、容、联、环”的手法,完善延续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历史基因与强化激发城市文化活力,营造历史街区整体格局和文化风貌环境以及“文旅商居”业态,形成核心遗产、历史文化街廓、历史文化街区、城市“点线面带”以及打通历史山水城垣廊道“环带、环路”的多重体系。

“聚、扩、容、联、环”的手法如下。

聚:高标准提升核心保护范围。完善保护措施、深入保护,利用高科技大数据等手段,充分保护与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精细精致营造环境和文化氛围。

扩:以核心保护范围为核心,向四周延伸扩展,通过街区化策略、业态提升以及空间与风貌整体提升,对可利用地块进行意向再生。

融:为“聚”与“扩”区域外围,梳理街巷空间、点穴激活,通过业态规划,以及名城保护与利用形成历史文化街区市井百巷体系,使整个区域与核心保护范围协调。

联:通过市井百巷体系,梳理与周边山体公园连接空间,打通历史文化街区与山体、水体通廊。

环:通过核心遗产+市井百巷+山水通廊体系建设,形成步行环线,贯穿全步行城山公园,形成“环带、环路”的多重体系。

4.3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方式与模式

对街区内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利用。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等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已录入非物质文化名录及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文化。针对文化遗产不同的功能性质,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与形式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展示形式兼顾深度性和趣味性,以便有效地向公众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历史。通过构建文物展示交流传播体系、构建文物保护利用科技支撑体系以达到展示利用效果。主要的展示方式包括:本体展示、景观环境展示、遗址展示、数字化展示、活动与表演展示、博物馆式展示、文碑展示等。

对街区内街巷空间、建筑空间、广场空间等区域进行展示利用。首先是核心保护范围采用核心保护模式,应对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街巷进行严格保护,梳理巷道,进行业态及功能上的提升。其次对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展示利用。一是充分发掘街区内可发展用地、可发展空间,以风貌重生的模式,以严格的历史重生或历史主义创作方式,形成极具人文价值的风貌重生区。该区域是融合现代城市、具有活力的文化创生、商业新型业态的区域。二是充分利用老旧小区改造、棚改等政策,通过老旧改造、更新,对相关社区进行符合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方向的改造提升,包括该区域居民生活配套、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风貌与城市的整体嵌合、产品业态植入、交通组织完善,以激发其社区活力和营造特色产业业态。三是针对重要节点、特殊节点和有潜力的但受产地及空间影响周边无法拆除的各类节点,通过点穴激活模式,对一幢建筑、一个院落、一个空间进行点穴式微更新。再次,针对街区的景观打造,秉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保护改造方案,提升街区文化品质,增添娱乐休闲因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活力。从细节入手精心雕琢,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个性和共性,避免街区保护和利用改造工作失掉原有文化特色。

4.4 倡导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先行,构建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体系

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承载其的空间环境的保护与展示利用,使历史文化街区得以持续发展。

(1)根据文化资源情况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环境,突显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通过发掘与利用开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文化因素以及人物事迹,加强对历史事件史实、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记忆等文化内容通过导游词、数字媒体、动漫书刊等方式进行宣传。

(2)在保护社区生活空间的完整,居民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提升为以文化探访、历史研究、民俗考察、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区,使文化遗产、街区文化景观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3)统一规划设计,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城市的全域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文化形象,在城市家具、只能话导览系统、数字化文化地标、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二维码等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管理,一体化建设。

4.5 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共建保护与利用机制

(1)政府主导,成立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小组”,建立政府战略统筹、相关部门协作的保护与建设机制[6]。工作小组制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建设的完善制度和程序,积极协调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维护居民的正当权益,并与规划设计部门进行密切沟通,防止对历史街区可能造成的破坏性行为,所有建设活动必须经工作小组同意后方可执行。

(2)政府部门组织成立以本土专家为主专家委员会,指导规划编制、规划实施、项目监督。针对街区历史建筑以及传统风貌建筑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深入研究,以指导街区的新建、改建、扩建活动。

(3)鼓励公众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成立由民间力量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咨询小组”[7],由本土熟知街区历史、传统民居建造、热爱地方文化的人士组成。咨询小组对街区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权指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保护与建设工作小组”对此要予以调查和答复。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城市文化的重责大任,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力度是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关键,对于保留人类文化遗产有很重要的作用。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包括独具风情的建筑和景观,也包括人文因素以及生活习俗等。因此,政府开展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时需要兼顾建筑景观保护和人文保护的多重因素,根据街区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详细的保护利用策略,确保整个工作符合街区保护利用理念,彰显街区文化魅力,让更多人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鼓励更多人自己参与到街区保护和建设活动中。

猜你喜欢
风貌文化遗产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Tough Nut to Crack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