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卓越博物馆到卓越科技馆:理论、实践与评估探讨①

2023-01-07 16:37谌璐琳莫小丹王美力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馆卓越博物馆

谌璐琳 莫小丹 王美力 赵 洋

2012年,我国达标科技馆仅118座;2021年底,增长至408座(1)数据来源:现代科技馆体系数据采集系统。。9年间增长了246%,科技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在场馆数量增长的同时,我国科技馆仍普遍存在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力度不足、优质科普产品供给不够丰富、展教资源不能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等问题,科技馆工作水平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1]。

为促进科技馆建设质量整体提升,《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卓越科技馆培育计划”,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选拔并重点培育5~10家科技馆,在展览展品研发、教育活动实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科普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馆打牢基础[2]。

为落实《规划》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在开展选拔及重点培育工作前,本文拟梳理国内外博物馆领域追求卓越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卓越科技馆的内涵外延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为建立卓越科技馆指标体系打下理论基础。

一、 国内卓越博物馆研究现状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整合不同层级博物馆发展。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因地制宜支持省级、重要地市级博物馆特色化发展。”[3]《指导意见》以坚持统筹协调为原则,围绕高品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目标,正式提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并在国内以政策文件的形式首次提出“卓越博物馆”这一概念。

对于“卓越博物馆”的讨论,国内业界及学界尚未全面展开。中国台北教育大学林咏能进行了国际博物馆评估比较研究[4],认为从各国(地区)博物馆的绩效评估指标来看,都把参观人数及观众满意度、教育活动、网络使用与可供查阅的馆藏数量、藏品管理与展览成效、研究与成果、国际交流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核心指标。顾洁燕从博物馆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美国博物馆的卓越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差异化的战略定位、秉持“真实”的属性、打开博物馆的大门、深入的馆校合作和展览中的学习科学[5]。从“卓越”的视角出发,国内一些大型博物馆在确定发展定位时就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宏伟构想,学界也开始探讨“一流博物馆”的概念,从对“一流博物馆”的探讨中或许可以窥见卓越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如李斌提出世界一流博物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量:馆藏文物的独特性、基本陈列的经典性、学术研究的创新性、管理运营的科学性、社会和受众的满意度[6]。杨清认为一流博物馆应当具备以下特征:有相当规模并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建筑群;有丰富的特色藏品并得到充分展览;有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便捷的网络运用;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有先进的服务设施并高效运行管理;有大量的国内外观众并声名远播;有活跃的国际交流并促进文明进步[7]。

可以看出,国内业界及学界已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卓越博物馆的相关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卓越博物馆的专门评价标准。

二、 国际上卓越博物馆的相关实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探讨我国卓越博物馆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了解发达国家卓越管理博物馆的理论与实务,对工作开展会有所启迪。

(一) 卓越绩效模式及其在欧洲博物馆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开始将绩效考核、质量评估等原理运用到非营利机构的管理中来。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趋于多样化,人们的文化消费选择比以往更加丰富,博物馆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西方国家的很多博物馆为应对经费萎缩、竞争加剧的新挑战,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使博物馆的工作更加市场化,为观众和顾客提供更好的博物馆“产品”[8]。而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卓越绩效模式”逐渐成为许多组织践行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卓越的有效方式。

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缩写为PEM)也称卓越绩效、质量奖模式,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卓越绩效”是目前全球组织管理领域最为成功的方法,几乎成为“组织管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9],也成为各类组织追求高质量发展、力臻卓越的通用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1987年美国正式设立“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The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简称“波奖”),被认为是美国经济繁荣与国家强大的关键因素。1992年,欧洲质量奖(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现称“EFQM全球卓越奖”)正式启动,在卓越绩效模式基础上,强调自我评估和计划改进,在欧洲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区域内的很多国家设奖时以该奖为蓝本。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卓越绩效模式,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本国及地区组织管理的水准和竞争力。卓越绩效模式从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来评价组织的卓越,其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11个方面:系统的视野、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重视人员、组织学习和敏捷性、关注成功、创新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道德与透明性、传递价值和结果[10]。一般认为,卓越绩效并不是符合性评价依据,而是为机构提供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11]。可以说,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最早应用于商业组织,其后广泛应用于非营利组织乃至政府机关[12]。而博物馆在使用“卓越绩效”时,也通常会进行一些适应自身特征的改造。

在欧洲,一些博物馆或博物馆组织采用或借鉴EFQM全球卓越奖,例如荷兰博物馆协会、苏格兰博物馆理事会、芬兰国家文物委员会、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德国采矿博物馆、意大利蒙特贝鲁纳市博物馆等等[13]13。2004年,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获得EFQM全球卓越奖的银奖[13]25,是欧洲第一座获得该奖项的博物馆。2005年,芬兰博物馆引入了一个基于自我评估并受EFQM模式启发的认证体系,于2005—2006年进行了测试,后来向芬兰全国所有机构开放。该模型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管理、行政和支持流程:包括战略规划、员工管理、资源、合作、沟通、营销;二是博物馆的核心活动:收藏管理、研究、文献、信息传播和成果。该模型在确定评估博物馆的239项标准(其中90项与管理领域有关,149项与博物馆的核心活动有关)时,特别注意博物馆的运营环境、社会角色及其为社区带来的好处,以便评估其在文化、教育、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13]53。

然而,在欧洲博物馆中,使用卓越绩效模式并非是通用规则。对于这种起源于商业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与特定文化组织(即博物馆)的需求和特征之间的混合,人们还存在一定疑虑。因为任何模型都必然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无论是在概念或方法上)。而根据定义,博物馆(不同于图书馆和档案馆等等)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世界”,其中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对他们进行比较(比较是评估和评价的核心)是对他们的亵渎[13]7。

(二) 美国“卓越博物馆”的实践

在全面质量管理盛行之际,美国博物馆界选择探索一条由自己定义的博物馆卓越之路。从1971年,16家博物馆首批获得美国博物馆联盟(以下简写为AAM)认证至今,美国关于“卓越博物馆”的实践已逾50年,并经历了4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14]。

1. 1967—1971年:从理念到实践

美国博物馆界出于对定义自身领域成功的考量(其担心如果博物馆领域不为自己做这件事,其他实体就会“越俎代庖”,而这种情况远不那么理想),开始探索创建用于评估博物馆的认证标准。1967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要求美国联邦艺术与人文委员会(Federal Council o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对美国博物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予以支持和加强的方法,由此开启了博物馆认证计划。联邦艺术与人文委员会在AAM的帮助下,成立了认证委员会,来研究博物馆的认证计划。1970年,认证委员会提交了《博物馆认证:给专业人士的报告》,概述了AAM博物馆认证计划的原则和框架,该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认可卓越”(recognize excellence)。

2. 1972—1985年:创造、成长与调整

这一阶段主要在于发展、完善和制定认证计划的流程和政策。同时,对于那些尚未做好准备或没有资格参与认证计划的博物馆,AAM推出了一项博物馆评估计划(Museum Assessment Program,缩写为MAP),以帮助博物馆加强运营及更好地达到认证标准。

3. 1986—2006年:关注标准

这一阶段,许多重要的报告和标准得以制定,关于卓越博物馆评奖的实践也层出不穷。1992年,AAM出版《卓越与公平:博物馆教育功能与公共服务》(ExcellenceandEquity:EducationandthePublicDimensionofMuseums)[15],提出博物馆教育的公共责任有两个方面:卓越和公平。为了实现双重责任,报告提出了以下十项原则:①博物馆将最广义的教育置于其公共服务角色的中心。确保在每个博物馆的使命中明确阐述服务公众的承诺,并将其作为博物馆活动的核心。②通过为博物馆建立和维护尽可能广泛的公共空间,反映社会多样性。③了解、发展、扩大和利用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的学习机会。④丰富公众的知识、理解和欣赏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它们所代表和唤起的各种文化和思想。⑤确保解释过程体现了文化和知识视角的多样性,并反映了对博物馆公众多样性的欣赏。⑥参与积极的、持续的合作努力,与能够为博物馆公共层面的扩展做出贡献的广泛组织和个人合作。⑦评估博物馆的决策过程,并开发新的模型,以扩大公众层面并重新致力于卓越。⑧实现受托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之间的多样性,以确保整个博物馆的视野开阔。⑨为新加入的专业人士、受托人和志愿者提供专业发展和培训,以满足博物馆专业人士的需求,使博物馆能够履行其对不同公众的责任。⑩在各个博物馆、专业组织、培训机构和大学投入领导和财政资源,以加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

《卓越与公平:博物馆教育功能与公共服务》在美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且强烈影响了美国博物馆的认证工作。1996年,认证标准被正式(也是第一次)阐明为博物馆的特征,并且强调博物馆是教育实体,而不仅是展示和储存藏品的场所。2005年,AAM对认证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将其重新命名为“卓越特性”(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ce),现改称核心标准(Core Standards for Museums)(2)来源:https://www.aam-us.org/programs/ethics-standards-and-professional-practices/core-standards-for- museums。。该特性/标准分为以下7类:公众信任和问责、使命和规划、领导与组织结构、藏品管理、教育和阐释、财务稳定性、设施和风险管理,并对每一类做出了阐释。该“标准”与中文语境下通常认为“标准”有所不同,它并不是量化的、规定性的或指导性的,而是广泛的、以结果为导向的陈述,例如“藏品管理”的标准为:博物馆拥有、展示或使用适合其使命的藏品;博物馆以合法、道德和有效的方式管理、记录、保管和使用藏品;博物馆的藏品研究根据适当的学术标准进行;博物馆对其藏品的使用和开发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在其使命的指引下,博物馆在确保藏品安全保管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藏品访问渠道。

2001年,AAM发布《实践中的卓越:博物馆教育原则和标准》(ExcellenceinPractice:MuseumEducationPrinciplesandStandards),提出卓越博物馆的职责有:拥有博物馆收藏、展览和使命相关的内容;与学者和专家合作;开展研究,促进和改善博物馆行业;为新员工和现有员工提供专业发展和培训,以分享该领域最新的教育方法、新媒体、学术发展与实践;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与其机构相关的学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方面拥有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在对概念界定和内容探讨的基础上,AAM以评奖的方式促进博物馆在各专门领域的卓越发展。例如,设立了“卓越实践奖”(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ractice)、“节目制作卓越奖”(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rogramming)、“出版资源卓越奖”(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ublished Resources)、“说明牌写作卓越奖”(Excellence in Exhibition Label Writing Competition)等。其中影响力较为广泛的是1988 年设立“展览卓越奖”(Excellence in Exhibition Awards),该奖每年评选一次。2012年8月,AAM修订了《博物馆展览标准及卓越展览标志》,将《卓越特性》中有关“教育”和“阐释”的指标贯彻到博物馆展览中,涵盖观众意识、评估、内容、藏品、阐释/ 交流、设计与布局、人的舒适、安全和便利等范畴。重新梳理了“展览卓越指标”:展览设计某方面具创新意识;展览提供了某种话题新视角;展览展示了新信息;展览通过意外或具争议的方式组合和展现现有知识及馆藏;展览设计或内容中通过创新途径融入了观众声音;展览创新使用媒体、材料和其他设计元素;展览特别美观,能激发个人的情绪反应,或让人印象深刻;展览刺激观众反应,改变观众体验(3)来源:http://name-aam.org/about/who-we-are/standards。。

据统计,截至1999年,美国约有1/10的博物馆拥有AAM认定的荣誉,其中历史博物馆29%,美术馆39%,综合类博物馆7%,自然史/人类学博物馆6%,科学/科技博物馆5%,历史建筑/遗址4%,主题博物馆、植物园和儿童博物馆各2%,动物园、水族馆、天文馆和生态中心各为1%[16]。

4. 2007—2017年:评估与改进

这一阶段,主要基于对过往实践的反馈,对“认证和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流程进行改进。

到目前为止,AAM的卓越博物馆实践,也即“认证和卓越计划”的实践已有半个世纪,AAM宣称“美国博物馆联盟的使命是与我们的成员及盟友合作,支持并培育卓越博物馆”。在AAM“认证和卓越计划”的基础上,“卓越计划”已经延伸至美国许多地方组织及行业组织。2002年,美国德克萨斯历史委员会开始设立博物馆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 in Museum),旨在表彰个人或机构在历史解读、博物馆教育、藏品保护和社区参与等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4)来源:https://www.thc.texas.gov/preserve/projects-and-programs/thc-preservation-awards/award-excellence-museums-recipients。。2009年,美国州和地方历史协会制定了历史组织标准和卓越计划(Standards and Excellence Program for History Organizations)(5)来源:https://aaslh.org/professional-development/steps。,该计划包括六个维度:使命、愿景和治理,观众和社区参与,阐释,藏品管理,历史建筑和景观的管理,经营。参评机构通过对照每一个维度的绩效指标,如达到“基本”“良好”或“更好”的指标,它将获得铜牌、银牌或金牌证书。

总的来说,西方博物馆界在追求卓越的道路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践。博物馆与科技馆虽然在展览教育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但二者同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运行的模式上也有相通的规律,卓越博物馆的实践、卓越绩效模式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对科技馆追求卓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三、 国外科技馆追求卓越的实践经验

科技馆是进行非正式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其独特性使得科技馆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创新实践之路,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积累了既有共性、又具个性的宝贵经验。发达国家的科技馆事业发展起步较早,尤其世界知名科技馆在追求卓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科技馆界借鉴吸收。

一是形成了科技馆独特的科学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学界对科技馆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科学学习的发生已达成共识,即观众参观科技馆过程中,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主地进行学习[17],达成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目的。关于科技馆中非正式科学学习理论研究,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观众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建构,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知[18];情境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个体出发,考虑科技馆的环境为观众参观学习提供各种条件,如为观众提供“探究”学习的情境,设置真实的学习问题与任务,鼓励观众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性活动等,为观众非正式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个性化服务[19]。

二是形成了科技馆独特的科普资源与体验场景。首先,科技馆在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技馆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科技馆丰富的展览与教育活动,为公众创设出多元的学习情境,让公众在场景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增强接受度、认同度,促进公众个性化学习。鼓励公众开展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学习,这是科技馆与其他博物馆、教育机构等最显著的区别[20,21]。其次,科技馆促进青少年STEM学习。科技馆为青少年创造轻松愉快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推理、反思科学、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22]。第三,科技馆核心价值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公民,强调在教育中引导公众建立个人抱负应与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引导观众认同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必须遵循伦理和道德、热爱自然、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23]。国外知名科技馆近几年来受公众欢迎、社会反响较佳的展览,主题多为前沿科技热点,聚焦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围绕社会热点议题,引发观众广泛讨论,激发公众解决问题的责任感。

三是利用科技馆独特的平台优势和影响力,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科普资源质量提升。首先,国外知名科技馆的展览、教育活动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观众研究,科技馆了解自己现有和潜在受众的特征和需求,通过设计、调整、改进,不断地在内容创作、表现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从而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24]。其次,科技馆吸纳更多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一方面,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和资源共享,确保科普资源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效融合科技企业、科普企业的创新产品,增强科普资源传播力和吸引力,有助于科技馆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科普资源,提升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当地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赞助、资助等方式参与科技馆建设,改善企业形象和提升社会影响力。

四是科技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通过产出具有公共价值的科普服务产品,助力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25,26]。首先,科技馆是公众与科学对话、公众参与科学的桥梁纽带。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之后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27]。科技馆是组织开展“公众科学”项目的重要力量,能有效吸纳广大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确保项目的成功开展,充分发挥其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意义。其次,面向科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公众,打造科技政策领域的平等、畅通的对话渠道,通过专家解读国家科技政策、与公众互动交流科技政策未来发展方向,满足公众参与有关科技政策的讨论、决策的需求,也为政策制定者及时汲取公众意见、促进科技决策科学化做出贡献[28]。此外,科技馆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与文化建设,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增加旅游业活力,构建文旅融合的新兴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城市发展[29]。

上述实践特征和社会效应,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具备卓越潜质的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相似点。在我国建设卓越科技馆,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并参考国外知名科技馆追求卓越的经验,但卓越绝不是简单地要求统一标准,而是倡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注重“特色即一流”[30]。首先,卓越不是“建成的卓越”而是“建设中的卓越”。科技馆生产的科普资源需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特征,与本国科技发展、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科技馆的展览、教育活动需要不断创新。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之中,科技馆必然走出一条体现本国科技亮点与科学文化特点、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其次,卓越不单是“个体的卓越”,还应是“群体的卓越”,过去半个世纪,各国科技类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过程中,为破解单打独斗的发展困境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场馆之间产生聚合、建立深度合作机制,甚至发展出多家场馆整合成为一个群体[31]。如美国史密森学会、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在成立之初就构建包含多家场馆的集群框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行政整合开展集群化运营的实践,提升各家场馆的资源利用和运营效率,如德国博物馆岛。以资源共享、联合行动形成合力、打造优质品牌,以技术、资金、人才在集群内高效流动提升执行力,最终实现集群内各场馆的高质量发展[32]。再次,卓越不单是“外在表现”的卓越,还应是“价值引领”的卓越。科技馆通过传播科学的思想观念,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突出价值引领和创新精神,促进科学文化社会氛围和创新生态的形成,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 从科技馆评估到卓越科技馆评估

从以上国外博物馆及科技馆追求卓越的实践可以推论出,在我国进行卓越科技馆评估,目的是要发现并培育与当地经济、人口、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相匹配的现代化科技馆,并随着国家、社会、公众需求变化,以及科技发展进步,科技馆宜适时调整、拓展其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卓越科技馆在贯彻科技馆的建馆理念和宗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展览教育、研究和服务水平,及时体现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是展览教育资源研发与集成共享中心,在现代科技馆体系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培育卓越科技馆,首先要评价什么是卓越科技馆,即需要挖掘、评估科技馆如何向社会展现自身价值,有哪些衡量标准、如何客观和公正地运用这些标准,以此激励科技馆在教育活动、展览展品设计、运行管理、推广与营销、信息化等方面做出突出的表现,从而为科技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 国内科技馆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科技馆领域评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2年3月,在中国知网上以“科技馆评估/评价”为题对篇名进行搜索,仅有48篇论文(含学位论文)。卓越科技馆评估的相关研究尚未有涉及。在国内科技馆评估的研究文献中,研究的目的、范围、方法不尽相同,但从评估范围来划分,大致可分为整体评估和专项评估。整体评估是对科技馆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估;专项评估是对科技馆的具体业务项目进行单独评估,如展览展品评估、教育活动评估等。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于国外卓越科技馆与博物馆,认证其卓越的标准都不仅局限于单项具体业务。我国卓越科技馆的评估,是要从全国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科技馆中评选出特色鲜明的、杰出的科技馆,使其在科技馆行业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其评估内容不仅包括具体业务活动,也需要考虑其运行管理、推广与营销、信息化等相关内容,从评估范围来看更符合整体评估。在整体评估中,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业界针对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科技馆都开展过相关研究。

对全国科技馆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最早始于2012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现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受中国科协科普部的委托,开展全国科技馆评级指标体系研究。该研究认为,科技馆经评估确定相应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全国甲级科技馆、全国乙级科技馆、全国丙级科技馆;评估工作分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先开展全国甲级科技馆评估。该研究形成了《全国科技馆评估办法(试行)》《全国甲级科技馆评估暂行标准》《全国甲级科技馆评分细则表》,评价内容涵盖了基础设施与综合管理、展览及教育、展品研发及维修、学术研究、公共关系与服务,设置了158个采分点[33]。该研究虽然给出了评估方法,但由于指标体系庞大,不易操作,仅对一家省级科技馆和一家地市级科技馆进行了试评分,后续未将指标体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有些指标需要进一步甄选。但其提出的甲级科技馆概念及评估方式,为我国卓越科技馆评估提供了参考。

之后,中国科技馆于2019年牵头开展科技馆运行评估研究,从科技馆的功能定位出发,建立科技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该研究认为,教育功能是科技馆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并围绕教育功能的实现提出了展览教育、科研产出、服务效能3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1个,并确定了三级指标的考察要点[34]。在指标设置时,主要考察各馆的运行效果,未考虑资金、人员投入等情况,但其指标设置基本涵盖了科技馆面向公众及行业的所有业务。

也有学者从绩效评估的角度,建立了科技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保障、运营绩效、社会影响3个一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并利用全国科普统计的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对401家科技馆进行了评价实践[35]。该研究与科技馆运行评估研究都是将全国科技馆作为统一的评价对象,设立量化指标,通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综合评价得分,但设立的指标更加精简,未考虑科技馆面向行业的业务成果。

针对免费开放科技馆的评估,主要是2016—2018年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开展的“免费开放科技馆科普公共服务评估”课题研究,对获得中央免费开放资金补助的科技馆在运营管理、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方面开展评估,设立5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免费开放执行、基本普惠、体制机制创新、服务能力、社会影响[36]。之后,根据不同角度评估工作的重点,设计了适应不同主体和要求的科技馆免费开放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免费开放科技馆自评估指标体系、各级科协主管部门自评估指标体系和科技馆免费开放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对主要指标和考察要点进行了总结说明[37]。

上述科技馆的评估,都是在确定了科技馆或免费开放科技馆的评估目标之后,从科技馆的业务或管理角度建立指标体系,进而明确评估的具体指标。

(二) 卓越科技馆评估路径的思考

回到卓越科技馆的评估问题,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及研究团队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卓越科技馆的定位,是要在贯彻科技馆的建馆理念和宗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展览教育、研究和服务水平,及时体现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是展览教育资源研发与集成共享中心,在现代科技馆体系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卓越科技馆研究的愿景与目标,一方面是要遴选出全国特色鲜明的、杰出的科技馆,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持续的卓越科技馆评估,树立卓越典型,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并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但从指标体系设计的角度看,如何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将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需要讨论研究卓越科技馆的标准。是在全面的、统一的标准下选出综合最优的场馆,还是注重“特色即一流”,挖掘各场馆的特色,树立单方面典型?这或将决定专题科技馆是否有望成为卓越科技馆。

其次,需要探讨卓越科技馆指标选取的原则,是更注重场馆的总产出,采用绝对指标如场馆面积、接待人数等,还是侧重于效能(绩效)指标,以单位投入的人力(如工作人员数)、物力(场馆面积)、财力(投入资金)评价其产出效果?这或将决定中小型科技馆是否有望跻身卓越科技馆之列。

最后,需要考虑评估的可行性。太过于全面的指标体系难以大范围实施,其数据获取的难度与准确度会影响到评估结果反映真实情况的能力。卓越科技馆的评估范围可以在全国科技馆评估的基础上精减评估对象数量,其指标数据获取的精细度与采集方式可获得大幅提升,有望能够深入挖掘场馆特色,研究出更精准、科学的指标体系。

五、 结语

卓越科技馆培育,是现代科技馆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从科普大国走向科普强国的必然要求。从整体上说,与国际知名科技馆相比,我国科技馆在不少方面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卓越科技馆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卓越科技馆应当全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实际,利用好评估这一重要手段,“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即以评估促进科技馆行业整体梯队建设,培育卓越的科技馆群体,促进现代科技馆体系更高层次的创新与发展,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技馆卓越博物馆
科技馆一日游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深圳科技馆新馆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博物馆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
卓越之梦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