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就业帮扶体系

2023-01-08 22:37彭致璇
智库时代 2022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企业

彭致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一、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因疫情影响招聘工作开展难度大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各项举措,全国病例几度清零,但因海外病毒的变异和病毒的蔓延,疫情仍处于常态化下。受疫情影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尤其是线下宣讲会、招聘会场次、参与人数、参与企业、招聘岗位等较19年均有较大缩减。

(二)学生就业期望与企业待遇不匹配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为例,近年来因微电子行业发展迅猛,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需求扩张,薪资待遇较上一年度普遍上涨。电子信息类专业高校学生就业时易在忽略自身核心竞争力、专业等客观因素的前提下,将自身薪资与同年度其他人进行比较,进而产生就业薪资期望过高的问题。

二、疫情背景下现有高校就业帮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就业工作队伍不够专业

1.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流动性大

高校就业工作队伍一般由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二级学院就业中心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相关老师组成,因高校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且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导致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专业性有待提升。高校应定期开展就业工作培训,为负责就业工作的相关老师针对就业政策、就业流程、就业问题、就业引导等实操性问题进行培训。

2.企业招聘团队缺乏相关经验

企业负责开展招聘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每年来学校开展招聘工作的企业对接人存在不熟悉高校情况、不熟悉招聘流程、不熟悉学生水平等困难。部分中型企业和新兴企业在开展招聘工作中,因不了解高校就业政策、学生的招聘专业等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招聘时间和形式,导致存在人岗匹配度低,招聘人员留存度不高等问题。企业应当选派经验丰富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积极对接高校,了解最新的就业情况和学生的就业动向、期望薪资等。

(二)就业指导方向不够明确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更新不及时、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用人单位职位薪资达不到理想期望值或与其期望岗位不符,造成择业选择面过小而影响了就业。高校除了开展职业发展与规划课程,还应重点关注职业发展相关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应当因时而化、因时而俱、因时而新。高校应当从新生入学起,树立其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职业规划的意识,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使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展就业空间,实现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2.培养实践创业意识

2021年11月,教育部决定实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国内部分高校为学生开设了SYB创新创业培训等课程,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创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和社会脱节、理想型创业的情况,大学创业园等应当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场地优惠和专业化孵化服务,指导创业团队争取各类创业优惠政策。

(三)就业帮扶工作开展不够精确

1.竞赛带动就业机制有待健全

近几年,就业创业潮随着市场的饱和逐渐淡化,对于还在校园襁褓里的高校学生来说,因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差异性,创业类学科竞赛只能吸引一部分同学参与,竞赛带动就业的机制还有待健全。企业、高校应当相互合作,帮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一方面,学生参赛能获得相关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得到锻炼,丰富简历,有利于其后续开展求职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成立公司,作为自主创业,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高校应当对于有意愿参加比赛的同学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其积极性。

2.校-企-生联合参与有待推动

因社会发展迅速,行业更迭速度快,高校、企业、学生在学生培养、人岗适配度、专业技能养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鸿沟。企业因涉及到成本控制和近年对应届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提升,对高校的覆盖面有限;高校面对秋招、春招时的大量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难以进行分类和筛选;毕业生面对各类官方网站上的就业信息,往往难以做出筛选和甄别,仅仅凭着印象来投递公司,从而错失机会。高校就业工作不是学生、企业、高校单方面进行调整就能取得成效的,实行高精度就业帮扶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各部门联动,也需要高校、企业、学生互相了解、相互配合才能推动。

3.分类分层跟踪体系有待完善

纵观全国近五年的高考总报名人数,已连续五年呈现正增长状态,连续两年突破千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至2017年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平均年增量达780万人左右。但2018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达10440万人,2019年城镇就业人数更是达到了11692万人,相较于上一年增量达1252万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场所,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在面对大基数群体时,如何精细化管理,精准帮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学生的就业意愿和情况受到就业环境、家庭情况、自身认知等原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再加上高校就业帮扶工作人员有限,一名老师同时帮扶数百名学生,精力有限,导致高校现有的就业帮扶体制难以实现精确到人,难以开展分层分类有效帮扶。

4.线上线下结合指导有待提升

毕业生就业求职从原来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渠道转变为当前的线上单渠道,“云招聘”成为了当前毕业生找工作的主要形式。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还没有经历过线上笔试、面试,对于这类招聘形式感到迷茫。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现阶段,高校应组织好就业信息常态化推送工作,合理运用各类就业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线上宣讲会,开展线上就业指导,并对于信息甄别、线上笔试、面试、面试礼仪、签约等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指导,尽量减少疫情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三、构建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就业帮扶体系的路径研究

(一)提高“OBE”指导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能力

就业指导队伍是帮助困难学生就业的基础。高校需要成立专业化教师团队,着手提高指导队伍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定期开展培训。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在校园内外开展实践,提升个人能力。该教师团队应当在就业指导与实习咨询服务中心提供咨询工作,通过了解学生的情况,将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开展讨论,并制定措施和解决办法,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此外,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应当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可定期聘请校外的企业人员为就业指导团队进行培训,或选派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到企业进行走访、交流、学习。

(二)建立“OBE”毕业生就业精准跟踪指导体系

高校各二级学院应当建立毕业生就业意向一览表,制作毕业生就业跟踪台账,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就业意愿,在企业进校招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学校应当利用学科优势,运用线上就业精准跟踪指导系统建立数据库,便于及时掌握就业数据。从入学到毕业,持续录入学生个人情况及就业意愿。利用跟踪系统,针对性地制定一生一策,并对每一次线上、线下帮扶进行记录,便于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其次,加强网上就业服务,学生可以使用指导系统上传简历,选择就业意向,对就业指导服务进行时间预约,也可以办理签约、违约、遗失补办、申请就业补助等事宜。

(三)组建“OBE”就业指导与实习咨询服务中心

学校应当建立在校学生都可预约咨询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首先,可以使用辅助性工具进行指导,例如性格测试、职业发展测试等,为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的同学提供建议,并制定对应的就业指导能力达成标准、实习咨询能力达成标准。学生得到指导后,通过对比标准确认自己的能力差距,通过后续帮扶进行持续改进。其次,重视简历制作并针对性指导,学校应单独列出简历指导部门,为来咨询的同学提供修改简历的服务,并根据其简历在实习经历、校园经历等方面做出建议,使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能够及时调整和完善经历,增强竞争力。再次,利用网络条件,支持毕业生进行多渠道就业。最后,做好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转变慢就业同学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态度。就业指导中心也应当开展一些实用的就业技能服务活动,例如简历大赛、模拟面试、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在校生直接获得经验和技巧,确保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实习咨询服务后能够顺利了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同时,尽量推荐同学们参加校友企业的笔试面试,得到企业的录用。

(四)针对重点地区的特殊学生进行“OBE”精准帮扶

1.就业困难学生的“OBE”就业激励机制

首先,针对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相关部门和高校可以联合创立就业培训课程,设立就业助学金等就业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应当邀请已经就业的学生定期为其他未就业学生进行求职分享,以学生的角度分享找工作的实用经验和方法。其次,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其他家庭困难的特殊学生,就业部门应当为其发放就业补贴,以缓解其家庭困难,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就业。此措施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就业,并且主动传授求职经验帮助其他学生。

2.重点地区学生的“OBE”精准帮扶机制

一是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化湖北等重点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对于重点地区毕业生,高校应当重点关注其就业情况,了解其未就业原因,并持续关心其心理状况。二是二级学院应当了解每一名重点地区学生的情况,并按照任务划分,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党员教师的力量,推行承包责任制,细分就业指导任务,多方面对学生进行面谈等关心。三是对重点群体“一生一策”定制就业计划,精准把握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受疫情影响的家庭困难毕业生、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职业需求和就业意愿等信息,实行一对一帮扶。

(五)互联网+赛事为导向的“OBE”创业帮扶措施

为给未就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灵活就业,高校应当定期组织部分未就业学生,鼓励其参与项目、成立公司、参加互联网+大赛。首先,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为其开展培训和讲解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创业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高校应当激励任课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高校教师长期处于教学一线,对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了解,同时,长期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教师更熟悉创业思路模式、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等,能够分层次指导班级同学了解创业,敢于创业。最后,各竞赛主办方、高校创新学院或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办竞赛专题指导讲座,让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们了解不同竞赛的类型、开展时间、需要提交的材料,将申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优秀作品展示等内容分享给同学们,鼓励同学们在备赛过程中积极创造,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六)构建校企联合的“OBE”就业指导帮扶平台

以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下的生产实习为契机,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人才供需双赢。针对毕业生求职技能不强,造成错失就业机会的问题,组织开展“简历大赛”“求职大赛”等就业类竞赛,聘请企业就业指导导师,构建校企联合就业帮扶平台。邀请企业的资深HR作为就业指导导师,将获奖简历作为优秀简历库,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求职意向职位的特点完善简历。在评审单位来校招聘期间,邀请其根据简历大赛中的学生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如举办面试技巧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毕业生同时接受企业和学校双维度的就业帮扶,快速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

建立用人资源校友库,借力校友实现就业帮扶。邀请校友企业来校招聘并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建立与校友之间的桥梁,搭建校友互助平台,使得校友和在校学生之间得到有效联系,一方面,利用校友帮助学生对于就职业生涯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能够辅助学生进行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反哺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人才,并且因了解公司情况,能够更好地进行工作。把握秋招、春招企业资源,积极联系和巩固合作,构建多元化、常态化、长远化的校企共建合作平台。加强交流,共享最新就业资讯,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创就业新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资源,也为企业招聘提供更多合作机会。

(七)坚持“OBE”理念的企业招聘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对接企业,做好企业招聘服务工作。根据统计,每年高校就业服务中心、二级学院都会为百余家来校招聘单位开展服务、宣传等工作。在企业进校招聘时,高校应当安排就业助理进行对接,一对一进行服务,保障企业招聘活动顺利圆满完成。二是应当重点关注已获得offer的学生签约情况,开展“企业-学生-学校”三方签约洽谈会,作为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起到让学生和企业互相了解的纽带作用。三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作为人员密集场所,高校应当提醒企业按照防疫措施进行报备,认真仔细审查用人单位资质,确保招聘活动安全开展。各方面做好企业招聘服务工作,能切实减少疫情给企业招聘带来的影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