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京语教育的研究与策略*

2023-01-09 01:21郑克晓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越南语京族普通话

郑克晓

(桂林学院)

京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海洋性民族,于十六世纪起从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陆续迁来中国江平镇的寨头村、巫头岛,后来逐渐向氵万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成为东兴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京族人主要分布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氵万尾、巫头、山心、贵明、潭吉等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称“越族”,1958年5月,根据其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族人口为2.8万多人,其中,东兴市京族人口1.9万多人,是我国京族唯一聚居地。

京语是我国京族的民族语言,与越南语非常相似,使用这两种语言基本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由于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关系,使得东兴市的京族人民与越南芒街市的越南人从古至今有着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为两地边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中越两国的交流起到一定的帮助。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京族与汉族杂居,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升学、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多京族人学会说汉语(普通话、粤语方言、壮话),越来越多京族年轻人不会说京语,甚至不愿意说京语,这一趋势将会使得京语面临濒危,随之将会导致京族文化的流失。为了使京族青年、京族人学会说京语,愿意开口说京语,当地京族学校开设京语课程,开办假期京语培训班等,但成效均不佳,未能很好地激励和鼓励京族年轻人开口说京语。本文将对目前当地京语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教育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建议性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京语。

一、京语的概况

京语是我国京族的民族语言,是京族人民的母语及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用语。早期,京族聚居地(京族三岛)在未围海造田的封闭时期,京族居民少与其他人交往,多数与本族人交往,因此京语成为他们的主要用语。后来,经过围海造田,京族聚居地与内陆相连,京族人民开始频繁与当地的汉族、壮族人交往中,学会了当地汉语粤方言和壮话,此时京族人在日常交流中主要使用京语、粤方言两种语言。再到后来的边境贸易和旅游开发,为了更好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和游客交流,加上当地政府“普通话”的推广政策,多数京族人学会了普通话,京族人在日常交流中形成了使用京语、粤方言、普通话三种语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京族人越来越少人说京语。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京族总人口为2.25万人,其中能讲京语的大概有7000-8000人[1]。另一份数据显示,京族地区七八十岁以上老人仍以讲京语为主;五六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兼用京汉两种语言,其中还有不少人会讲汉语普通话;6~20岁的青少年学生,在家主要讲京语,在学校上语文课时主要讲汉语普通话,下课后同学之间交流,以讲汉语广东方言为主;6岁以下儿童,在家讲京语,能听懂一些汉语词汇,读小学之后,逐步学会汉语[2]。最新一份数据显示,在京族地区的家庭中,学生之间的交流用语为普通话,其次是粤方言,最后是京语;在京族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用语主要为粤方言,其次是普通话,最后是京语,有些家庭成员与家庭长辈,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交流时使用京语;在京族社区中,如与邻居、去集市、超市、医院等公共场所,主要使用粤方言,其次是普通话,最后是京语[3]。

综上所述,我国京族人民使用京语的人数在减少且使用的范围也在缩小,越来越多京族人习惯说粤方言和普通话,而少说本民族语言,只有年纪大的京族老人及靠传统捕鱼为生的农民在与本族人交流时才使用京语,而年轻的京族居民主要以粤方言和普通话为主要的日常交流用语。

二、目前京语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京语作为京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面对京族人使用京语减少的趋势,京族地区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京语教育的措施,以教会京族青年学会京语,并鼓励京族居民说京语。

(一)京语教育的情况

(1)家庭教育。京语最早的教育形式为家庭内部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式[4],即家庭长辈,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孩子、孙子学会说京语,并在家庭内部使用京语交流。(2)培训班教育。为了更好地鼓励本族居民继续讲京语、学会讲京语、讲好京语。2000年起,京族学校举办越南语培训班,招集京族的年轻人或者不会说京语的京族人聚集学习京语[4]。(3)学校教育。到了2004年9月,正式在京族学校4-8年级开设京语课,每周每个班1课时,每学期20节课时,在课表单独列出,期末进行考查[5]。另外,京族学校要求每位在职的教师每一天都要学习一句日常京语用语,通过向京语教师或京族学生和家长学习,同时学校的校园广播系统,每天早晚各播放十分钟京语的日常用语[6]。(4)东兴中学开设高中民族班,招收京族同胞入学,开设越南语选修课程并逐渐向必修课程发展[7]。

(二)京语教育存在的不足

为了保护和传承京语,京族三岛、东兴市政府采取了以上的京语教育措施,并在当地开展起来,但多年的京语教育成效均表现得差强人意,未能使京族人民养成积极使用京语的习惯,京语使用的范围依旧缩小,使用人数依旧下降,其主要的原因如下。

(1)使用的教材不合适。据资料显示,2001年下半年,广西大学在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特基金项目“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京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研究”课题组的指导和帮助下,由京族小学的5位教师和课题组2位成员完成《京族乡土教材》的编写,并于2003年7月于京族小学1-6年级开始使用,试用一年时间后,使用该教材的京族小学的学生对京语的学习兴趣、京族文化的了解均有所提高。直至2004年后,因学校的合并,校领导的更换以及师资的缺失,导致该教材的使用基本停滞[5]。后来,京族学校的京语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均不固定,一般使用越南语成人教材,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越南语教材》(第1册)。虽然京语与越南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与越南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成人教材与京族文化及京族地区儿童的心理特点严重脱离,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较大变动。与此同时,越南语教材中有关京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与传承京族文化的初衷有很大距离,因此目前使用的教材不能很好地传授京族的京语文化。

(2)课程安排不合理。京族地区除了有京族人,还有大量的壮族和汉族居民聚居,因此京族学校除了有京族学生,还有很多壮族和汉族学生。京族学校实施的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开设的京语课程需面对京族、壮族和汉族学生,除了京族学生,其他民族的学生学习京语的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京语学习效果不佳。此外,京语课程每个学期只安排1-2个学时,学习时间较短,教师不能将京语的知识详细地教授学生,学生也很难全面地学习,只能粗略地了解京语的发音或者京族的大概知识,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加之京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全凭学生的兴趣学习,学生会“避重就轻”地选择学习,学习的重视度不够,从而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学校的“推普”政策下,学校大部分师生在校内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京语教学除了仅有的2个学时的课堂时间,课后的交流实践机会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影响了京语的教学及学习成果。

(3)师资力量不足。据资料显示,京族学校的京语课程授课教师严重缺乏,只有数名教师曾接受过越南语的培训,其他的教师未接受专业的越南语培训或者参加针对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特色培训活动,只参加过由东兴市教育科技局规定的各类普通教育业务培训,对京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均达不到教学要求,同时也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理和编写的能力。此外,京族学校地处于农村,京族学校的教师受到薪酬、职称、子女教育、家庭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不愿长期留在京族学校任教,对京族学校的师资队伍造成很大的影响。

(4)本族居民意识不强。京语的学习和传承的对象为京族人,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大量京族青年为了工作、升学、生活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向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地区搬迁居住,不愿意留在京族农村(京族三岛)发展,村里仅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文化程度较低的京族人,这也对京族文化的传承造成很大的人才流失。有能力的京族年轻人对京族文化的传承意识淡薄,其认为本民族文化的流失对自己及家人无关紧要,自己只关心是否赚多钱,子女是否能就读好学校,家人居住的环境是否优越。而京族文化属于“村里的俗气习俗”,学习京语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不够“时髦”,因此有些京族青年不愿开口说京语,甚至选择逃离当地(京族聚居地)。有的京族家长为了子女的升学,从小培养其子女汉语、英语,以便子女可以考取更好的学校(重点中小学、著名大学),而拒绝或者极少让其学习京语。还有的家长认为,子女上学需要花费高额学费,家庭不愿支付或者没有能力支付,而选择让子女早早辍学外出打工,造成京族青年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从而造成文化传承的意识不强。

(5)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京语的教育及京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尽管目前当地政府对京族文化的保护采取了一定的政策及措施,但依然有不足之处:(1)由于追求入学率、升学率这些“数字政绩”,教育主管部门偏重于抓基础教育,巩固“普九”成绩,近年来京族的学校教育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共性轻个性的发展偏差[3],导致京族学生因注重升学因素而重视汉语、英语的学习,从而轻视京语及京族文化的学习。(2)京族学校的京语课程只在4-6年级开设,与下一阶段的学习没有形成关联,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前面所学的京语知识没有机会再继续使用,随之很快便被遗忘。(3)京族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及研发,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教师编写外,还需要当地教育部门的审批,其审批的过程及时间较复杂、较长,常导致教材编写完而不能在课堂使用,造成教材研发团队的泄气和疲乏。

(6)被汉族、壮族文化汉化。由于京族居民常与汉族、壮族人长期聚居在一起,汉族人口较多,京族人口较少,所以社区(医院、集市、学校、商场),人们主要以粤方言和普通话交流,迫使京族居民被同化,也要使用粤方言或者普通话,导致使用京语的机会变少。

三、针对京语教育的策略

京族文化的延续离不开京族语言——京语,京语的教育对京语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针对以上京族地区的京语教育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地方政策给出以下建议性的策略。

(1)加大京族乡土教材的研发。教育离不开教材,而京语离不开具有京族文化特色的本土教材,这样才能接受到纯正的京语教育。因此,需要京族学校的教师队伍联合专业的科研团队,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结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方面编写并研发具有权威性的、实用性的京族乡土教材,同时教材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并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这样能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且通过学习可以正确地掌握京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法特点,同时进一步了解京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经济等相关知识,从而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2)调整京语课程的设置。京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京语课程的合理设置。目前的京语课程开设的课时较少,每周只有1-2个课时,不能很好地将京语的知识点讲透,也不能为学生留下多余的课堂实践时间,因此建议多增加课时。另外,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调整,原来的期末考查对学生没有约束,学生在没有考核压力下对学习不够重视,建议应采取考试的方式或者以运用京语实践的考核方式。与此同时,除了单独开设京语课程外,其他的课程如语文、数学、体育等可以结合京族文化,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与京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并接受京族文化。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京语课程的教学需要专业教师。京族学校可引进越南语专业或者系统接受京语培训的专业教师进行京语课程授课,此外,当地教育部门应鼓励京族学校的教师定期接受京语及京族文化的培训,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京语及京族知识。同时,对京族学校的教师应采取增加一定的薪资补贴或者子女教育、职称给予一定的倾斜,确保教师的生活和家庭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也才有利于京族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4)提高本族居民的意识。京语及京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本族人民,只有他们认识到京语及京族文化对他们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为京语及京族文化的传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因此必须要提高京族人民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京语是京族文化的瑰宝,记载着京族的文化,是京族祖先为京族子孙后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有他们才能将京语很好地保护并传承下去。

(5)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在宣传京族文化时突出京语的地位,支持和鼓励各种民间的京语交流活动。各民间机构在举办各种京族文化活动时,不能光以粤方言或普通话话进行,而应增加使用京语的比重,并对京族文化的传承人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京语是京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京族文化的载体。面对京语使用人口减少,使用范围缩小,甚至面临濒危的现状,京族地区及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对京语的教育,而京语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改善目前京语教育存在的不足,这不仅需要京族人民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助。为此,京语的传承应从中小学生教育抓起,加大京语和京族文化保护力度,树立京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越南语京族普通话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越南语欣赏日:让侨民更爱越南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融合边界信息的越南语名词短语深度学习识别方法
信息化时代下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研究
汉-越语量词的语序对比研究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17
东盟视野下越南语教学(第二外语)在广西高职院校的定位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