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困境及对策探析
——基于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视角

2023-01-09 03:42邱亚明
中国市场 2022年34期
关键词:南充双城经济圈

邱亚明

(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四川 南充 637000)

川东北经济区地处川渝陕甘结合部,是四川省东向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推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对落实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深入贯彻中央加快川东北渝东北经济一体化战略部署、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川东北经济区在四川省的地位和作用

1.1 体量较大

川东北经济区涵盖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等5市34个县(市、区),辖区面积6.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8,2020年常住人口1926.65万人,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

1.2 区位独特

川东北经济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川渝陕甘4省(市)的“结合地带”,是成渝西“西三角经济圈”的“腹心地带”,是四川东向北向开放的“前沿地带”。

1.3 经济活跃

川东北经济区2021年经济总量达8230亿元、占全省15.28%,“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7.1%,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0.1个百分点。其中,南充、达州两市GDP分别位居全省第5位、第7位。同时,川东北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川陕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2 川东北经济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距离成渝双核较远

根据区域经济规律,中心城市辐射半径为200千米以内,且随距离增加呈快速递减趋势。川东北区域5市除南充外的4市与成都的距离均在300千米以上,除广安、南充外的3市与重庆的距离均在250千米以上,均处于中心城市辐射鞭长莫及的边缘地带,接受中心城市有效辐射的能力远不如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其他城市。

2.2 整体经济发展滞后

2021年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比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分别少24698亿元、531亿元,在全省占比分别比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低45.87个、0.99个百分点;人均GDP仅42718元,是全省的66.4%,只有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平均水平分别为54.4%、70.6%,列五大经济区倒数第一。

2.3 一体化水平较低

川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既没有成都平原经济区那样的“8城一体化”,也没有川南经济区那样的“协同示范区”。川东北区域5市中均规划有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天然气精细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5市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城市间同质竞争严重,分工协作程度不高。虽然在省级层面成立了川东北经济区协调小组,5市也建立了川东北市际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工业、商贸、旅游、文教、卫生、交通、生态等各个方面还没有深入合作。

3 解决对策——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进入落地落实阶段,随后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专项规划会陆续出台。从纲要划定的范围来看,川东北经济区的南充、广安全部纳入,广元市、巴中市以及达州的万源市未纳入,但均紧邻双城经济圈的北翼。目前,川东北经济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已出台,而加快川东北经济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步伐,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是经济区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加大新老基建建设力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运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与经济区的通达通勤能力。争取国家支持高标准建设铁路运输干线网络,加快推进成南达万高铁、汉巴南铁路建设,共同争取连通成渝双核的城际铁路及区域间的城际铁路。加快推进区域高速公路建设,加密区域高速路网。畅通长江干线航道与嘉陵江、渠江高等级航道,推进广元港、南充港、万州港、果园港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机场建设,促进空域、航线、时刻等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区域内机场集群化发展。

大力争取与成都、重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络实现直通,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速度、服务质量。大力推进5G工程、光缆光纤和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政务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提高数字赋能水平,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支持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技术企业融入成渝配套发展,打造成渝城市群一流信息基础设施。

3.2 加强产业配套衔接,建设现代产业新高地

成都、重庆已经形成一批大体量、高能级产业集群。要挖掘成渝重点产业需求,围绕建链、补链、强链,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构建双城经济圈企业强强联合、相互需求、环环相扣的合力,成为成渝世界级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设立毗邻地区产业协作园,积极承接汽车及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共建现代消费品产业集群,融入成渝支柱产业集群。二是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成渝新兴产业重要配套区和生产研发基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打造成渝新兴产业重要配套区和生产研发基地。梳理分析产业链及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库,明确各细分领域细分环节的关键技术、核心人才、前沿机构及知名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引领性新技术领域,抢先布局、联合攻关,实施可替代技术产品供应链补链行动计划,推动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关。精准整合资源、补齐建强延长产业创新链,产生产业集聚效应,最终形成产业优势。三是加快数字经济产业与成渝的融合,重点培育通信服务、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与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与成渝的共建共用,推进经济、人口、资源等基础数据共享和跨区域开发利用。

3.3 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建设科教文卫新高地

成渝是全国第五大科教中心,科创资源聚集度高。川东北经济区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依托成渝双核的创新资源,规划建设“成—遂—南—广—渝”科创走廊,促进成渝地区的资源统筹整合。积极引入成渝地区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川东北经济区设立研发和教育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分中心、分校(院),共开展校企共建。二是依托省级南充临江新区,加强创新资源集聚,借助成渝科技人才资源,在成都、重庆建立离岸科创中心。加强南充临江新区与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绵阳科技城地区、宜宾三江新区的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合作和交流,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取与成渝双核或川南、攀西地区联合成立双创联盟、省级新区创新联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三是深化校院企地协同创新,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构建校院企地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引导区域内驻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面向企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研究资源。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支持政策等手段,有效集聚创新要素创新资源,构建从源头创新到中试实验,从中试实验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形成科创中心有支撑、科技赋能有基础、产业升级有成效、应用场景有市场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

3.4 加快开放协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成都和重庆虽然深处内陆地区,但其对外开放水平不低。成渝地区是除沿海地区之外,中西部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成渝两地是全国开行中欧班列的最早城市,2021年开行班列数占全国比例超过30%。川东北经济区要全面融入成渝开放协作圈,加强与成渝双核联系,加大在产业协同、人才交流、技术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省重大战略布局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大开放推动大融合,以大融合实现共发展。一是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及中欧(重庆、成都)班列,在川东北经济区中心城市设立货物分拨点或组货班列。二是依托成渝地区多个国家级开放口岸、开放通道,探索建立川东北经济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平台机制。争取在川东北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设立成渝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进出口货物手续直接查验场所,争取重庆两江新区、天府新区跨境电商交易中心进口商品授权在川东北经济区设立分销中心。三是促进川东北和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推进南达万发展主轴、长江发展带、嘉陵江发展带建设,形成“一轴两带”发展格局。加快南充、达州、万州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支持广元、广安、巴中、梁平、开州、云阳等中小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培育形成合理布局的城镇发展体系。四是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共谋发展。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高滩—茨竹产城融合新区进行探索,承接成渝双核的辐射带动,提升川东北经济区开放协作水平。

3.5 抓好宣传推介,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

积极利用重庆、成都等作为永久性举办地的国家级智博会、西洽会和“一带一路”金融峰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一带一路”陆海联动论坛等国家级会展会议,搭建具有优势资源、优质产品和优秀项目的交流平台,将川东北经济区特有的品牌元素、城市标签传播,扩张到全国乃至全球。借助“川渝好物进双城”“成渝双城消费节”“川货全国行”等重要平台大力开展营销,推送川东北经济区特色产品。打造川东北地区的特色巴蜀文化,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和康养疗养,把川东北地区建设成成渝地区“后花园”。

3.6 推进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围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在教育、卫生、社保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领域教育联盟,推行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共同建设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二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合作共享。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医疗联合体建设,支持合作办院和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各城市间医疗资源、医疗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建立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健康大数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异地门诊医疗全面联网结算。三是推动社保体系合作共享。建立区域养老、工伤社会保险协同互认机制和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机制,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进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

猜你喜欢
南充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四川南充上智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南充市委书记为什么夸玉皇观村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