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 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2023-01-09 08:58夏丽芬
小学生 2022年31期
关键词:过程课堂教学设计

☉夏丽芬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设计教学问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笔者观察和研究发现,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设计存在一定缺陷[1]。例如,有的教师将问题设计得过多,导致学生的思考压力过大,思考空间不足;有的设计问题较为分散,导致无法突出教学重点;有的问题设计得过于浅薄,导致了学生丧失思考问题的意义以及价值。在这种问题设计的实际应用中,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如何有效进行问题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原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课堂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好的提问可以激活课堂的生命力[2]。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在数量上不需要过多,相反需要有效控制。有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不问,并且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并提升问题的维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如果问题过于零散,并且每个问题的难度较都高,会给学生的思考空间造成影响。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不仅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从而降低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无法有效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问题设计应具备指向性

问题设计应具备指向性,主要是为了针对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察或者评价。所以,在问题的设计方向上,首先要恰当准确,并且有一定的明确性和目的性,或者范围较广的问题。如果提出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去作答。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例如,可通过在备课阶段有效钻研教材内容,紧紧围绕当前教材的实际教学目标,开展问题设计,并根据当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论证、反复推敲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总之,要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明确指向性,教师就要要考虑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中的实际情况。教师为学生有效回答问题指明一定方向,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效果。

(三)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在问题的设计上,设计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3]。这是因为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意义,因为学生很容易就能解答这些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无法提升学习兴趣。同样,过于复杂的问题在学生看来,是当前学习阶段无法触碰到的,会感觉自己现在的学习出现了问题,进而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压力。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现在学生的认知,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差异化需求。在问题的设计方向上,应以当前教材的实际难易程度作为基础,使问题在学生目前所学的知识领域内,又能够有效延展到其他未涉及的知识领域中,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效利用原有的基础知识来回答问题。并且在回答问题后,学生也能够利用自身储存的知识,来提升认知水平,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能够主动钻研或解答其他更高难度的问题。

(四)问题设计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那些过于简单或者浅薄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中,虽然一开始能够取得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在进行思考时,往往过程浮于表面,并不能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核心内容。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通过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钻研,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论证,产生思维的碰撞,才能够运用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出好的问题,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浪潮和思维火花。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问题的争论环节,教师也应针对此环节进行有效调整和把控,主要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跟随问题知识点开展学习。

二、如何在教学中优化设计问题问点

(一)通过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一些科目的学习比较感性,往往以兴趣为主要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也就是将问题问在兴趣点上[4]。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相关兴趣点来挖掘问题的方向。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观察、搜集一些学生在生活或学习方面感兴趣的地方,通过学生的日常沟通或者习惯,挖掘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来进行问题设计。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小动物骑着车子进行比赛的视频画面,这些车子的轮子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教师可以提问,骑哪种车子的小动物能获胜?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通过答案引发学生对这些图形特征的思考。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井盖是圆的?篝火晚会为什么大家围成一个圈?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点。

例如,学习《打电话》这堂课时,可以设计相关的教学情景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情境的设定,来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游戏开始后,请几位同学登上讲台,然后选取其中一位同学作为军队将领,首先清点人数,只要被他点到名字的人就是他的兵。成为将领的兵之后,也可以通过继续点名的方式来选别人当他的兵。然后教师可以询问,通过几次点名就可以点完所有的人了?这种情境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纷纷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实际进行游戏。这种利用游戏情境设计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为之后的知识讲解打下基础。学生在有效的互动沟通环节中,也能够有效进行问题讨论,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

(二)提问应注重关键点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给学生保留充足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在问题的关键处进行有效设计,才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阶段[5]。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学生知道2×4 =8,所以20×4=80,教师此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设计指令问题。例如,提问学生,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此时,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动手能力,通过思考进行解答。例如,有的学生会利用一些工具来计算过程;有的学生会通过每个数之间的联系,来推演计算过程。因此,问题摆在关键点上,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进行问题解答或者问题推理,驱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解决数学难题。

例如,一道3年级的练习题:一只蜗牛想从井中爬出去。已知井深3 米,蜗牛白天爬1.5 米,夜里休息时要滑落1 米。那么蜗牛需要几天才能爬出去呢?面对这样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只是一道一般的行程问题,得到这样的解答:3÷(1.5-1)=6(天);有部分同学觉得问题没这么简单,但是又找不到突破口。这是教师就需要给出一个关键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那如果这口井只有1.5 米,蜗牛要想从井底爬到井口,需要几天呢?有的学生顿时开了窍,恍然大悟。蜗牛白天爬完最后一个1.5 米就到了井口离开,晚上不会再滑落了。上面的问题也就找到了突破口:3-1.5 =1.5 米,1.5-1 =0.5 米,1.5 米÷0.5 米=3 天,3 +1 =4 天。那么把这道题里面的“井深”改成“树高”,相信学生们也都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可见提问的关键性很有助于学生获得解题的金钥匙。

(三)提问应注重连接点

在问题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当前所教学的内容,将新的教育内容与旧的教学内容来相互结合[6]。通过有效设计问题的方式将两种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将新的知识归结到旧的知识中。或者在新知识的学习时,利用旧知识来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能牢记旧知识。

例如,在分数教学过程中,将分数演化为百分数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思考小数演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再提问,让学生将分数化为百分数。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数学办法。通过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增强记忆,并理解解题过程,从而有效解决课程学习,强化认识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关联系。

(四)注重学生的疑惑点

只有将问题问在学生最疑惑的地方,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解题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接触到问题时,可适当对其进行引导,并且可利用学生沟通、小组讨论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周长计算时,部分同学的解决方法较为简单,是将所有的边进行相加,来进行计算周长。教师可根据这种情况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提问。例如,有没有更加方便的解题方法?学生此时会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大家可以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吗?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和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生会展开激烈讨论,并由盲目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还要关注到学生的错误,将其化作教学资源。错误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动态和数学技能掌握的水平。教师通过挖掘错误背后的原因,能引导学生辨析错误,达到更加牢固准确掌握知识点的目的[7]。例如,在教学24 小时计时法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晚上10 点睡觉第二天7 点起床,他一共睡了多少个小时?很多同学都会得到9 个小时这样的答案。但是每个同学的思考过程一样吗?教师可以提问一个学生: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个学生作答:7 时=19 时,19 时-10 时=9(小时)。教师继续提问:哪位同学能指出其中的错误?一生作答:早上7 时不等于晚上7 时。从晚上到早上,已经跨过了一天,应该将睡觉的时间分别计算相加。即12 时-10 时=2 小时,2 小时+7 小时=9 小时。通过这样的提问过程,教师可以很好地发现并纠正学生思维上的纰漏,在追根溯源中让学生明白错误的症结所在,更好地开阔思维。

三、结语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于教师来讲,优化的课堂提问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设计得当的提问,具有较强的教学艺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具有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过程课堂教学设计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