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新闻“出彩”的技巧

2023-01-09 10:19布和温都苏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牧民民族

布和温都苏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部分。国家富强需要各民族共同发展,各民族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这个巨大航母的破浪前行。民族地区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闪闪发光,让那些光芒四射的亮点群星璀璨,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党报记者就是要善于捕捉“出彩”的新闻,努力讲好民族团结、民族传承、民族发展进步的故事。

一、带“主题”出发,深入基层

1.遵循新闻规律。任何事情都有规律,按其规律解决问题是最科学的方法。新闻采访工作也有自己的规律,通常根据宣传部门年初制定的宣传方案,即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作为党报记者,根据自己单位宣传方案和计划,选好主题后一定要深入基层。经常深入基层才能做到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到旗县区后可以找当地宣传部门和相关部门,通报采访的意图和想法,以便得到支持和帮助。如果时间紧、条件不允许就可以简化中间环节,直奔目的地实地采访。按行政层面逐步深入,遇到会议的机会多,能参加与采访内容相关的重要会议则更好,从会议材料上能够掌握些新闻线索。例如,会议有表彰某一行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内容,这对党报记者来说,是搜集新闻素材的难得机会。无论采取哪种方法,以爱岗敬业的热情出发是关键。

2.熟谙民族政策。民族地区老百姓普遍关注党的理论指导和民族政策,因为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对基层广大农牧民来说,与他们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党报记者必须熟谙党中央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国家政策,才能和老百姓说到一起,有问必答,为深入沟通打下基础。

3.关注民生热点。下乡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好新闻,当遇到时,必须学会抓住机会,及时报道。2017年,本人采写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成就报道过程中,路过阿鲁科尔沁旗巴奇娄子苏木(乡)阿润诺尔嘎查(村)时,听说这个嘎查有一对老“寿星”,90多岁了,结婚已70余年,头脑清醒、身体还挺好,车上的几个人一路谈论了两位老人的情况、很羡慕。我想进去采访,但是原定计划无法改变,只能利用午休时间进行采访。到中午,我借了一台摩托车单独采访了两位“寿星”——尼木哈和博玛两位老人。说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70年的变化时,老人很激动,回忆过去的眼泪伴随着笑声止不住地流下。他们认为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和长寿的原因与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据了解,两位老人都是家中的“劳动模范”,近些年岁数大了,但生活仍然自理。只要有时间,老两口就会看看书,他们的勤劳生活和乐观心态影响了几代人。老人家有四子一女都很优秀,为了不给上班的孩子们增加负担,老人始终在牧区过平静的日子。这是一个家庭的发展状况,也是当地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天晚上,我写的《两位90岁高龄老人的四世同堂生活》长篇通讯,在2017年4月7日《赤峰日报》(蒙文版)上发表,当时蒙文手机报刚刚普及,该作品的点击量即达到了4000多。

二、走“群众”路线,搜集珍贵素材

1.从老百姓口中了解是最有效的办法。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交通相对不便,但保留下来的远古文明金光闪闪。内蒙古日报社一位女记者深受读者的欢迎,她针对民间中常发生的民歌纠纷,单枪匹马深入基层,她写的关于《诺音吉雅》《达古拉》《喇嘛圣林》等民歌作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证实了该民歌的故事情节、发生的年代、地点、作者、原唱人的姓名,叙述得特别详细,令人敬佩。因为采写民歌,她认识了一个人叫都楞,从都楞口中听到当地很多民间传说,她又采写了当地一系列经典民间传说。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现她所写的作品都与非物质文化建设有关,因此集结成书出版在全旗(县)范围内发行,她的新闻工作的路越走越宽。

2.尊重生活和风俗习惯。民族地区人与人之间很重感情,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好好协商”,这是他们每个人心里最朴实的真理。十多年前,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宝力高苏木牧民满都拉率先致富后,没忘记周围的贫困户,从外地购进一百多只乌珠穆沁羊,分给他们嘎查(村)的10多户贫困户。因为牧区劳动力少,合作经营牲畜,牲畜少的小户委托牲畜多的大户。被扶贫的贫困户在自己分到的羊身上用颜料画记号后,委托给一家牧户。没过几天,这家的羊群与邻嘎查(邻村)的羊群混合了,双方羊倌一时分不清几百只羊。满都拉所在嘎查羊倌要求分到羊的贫困户出人去帮助认领。对方羊倌是从外地来的打工族,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看到去的人多,怀疑要抢羊便报了案。经过扶贫大户和对方羊群主人的协商分羊的事很快得到了解决。恰好这个时候接到报案的民警们也赶到了现场,双方很尴尬,小误会差点伤了和气。

3.送“科技”知识,吸引人。知识,尤其是应用科技知识对基层老百姓来说特别重要。有一次,笔者在巴林右旗采访一个牧民时,正好赶上早春接羔高峰,为了保证羔羊的成活率,户主夜以继日劳作,夜间为了提神看电视,一宿不知出去多少次看羊。我结合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告诉了他把临产的母羊单独隔离一个棚圈,安装监控用家中电视看管的办法。他听了后非常高兴,几天后就跑到旗里买了监控设备安装使用了。后来我们经常电话联系,他说他掌握了不少监控方面的知识,在他带动下好几家牧户也安装了监控,省去了很多劳动。

三、用“文笔”才华,书写精品新闻

1.朴素做人是民族地区老百姓的本色。内蒙古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苏木牧民根培原来有一手木工、画画的本领。因木材紧缺,他放弃了木工活儿,开始研究当地牧民扔的、随处可见的废旧三轮车和农用车。他收集了不少废品,没事就拆开研究,再重新组装。没过两年他就掌握了不少动力原理,把维修好的设备用在了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大家都夸他是“点石成金”的能人。有一年,他们嘎查(村)的一位年轻牧民,买来一台柴油机,可是怎么也点不着火。人多嘴杂,多数人劝他退货。可是退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牧民急得要差点掉眼泪。正好这时候根培去了,捣鼓半天后牧民脸上露出了笑容,原来是少了一颗螺丝。根培是个能人,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但他分文不取,为的是帮大家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基层老百姓的本色。

2.了解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让人从内心感动。民族之间互相沟通的第一大障碍就是语言障碍,如果不克服语言障碍很难让人理解自己。蒙古族将母亲叫“额吉”,不习惯叫“妈妈”,因为蒙古语里喇嘛的另一种称呼叫“麻麻”,发音与“妈妈”相同。另外,如果家中有老人就必须主动跟老人寒暄问候,让老人高兴。民族地区的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永远不能丢。对于党报记者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偶尔写有分量的哲理性深度报道是有必要的,因为深度报道都是歌颂人间的“真善美”,人与自然的结合点上,让人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人物,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让人激动,让人亢奋,让人更热爱生活。

3.新闻时效性非常强,不能拖延时间。遇到好的新闻线索时,一刻不能拖延,要第一时间采访写稿。有一次,本人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他说他们那里有一位叫阿拉坦其木格的牧民因带头与周围的牧户联合搞了生态环境建设,成绩非常突出,去北京参加联合国的生态环境工作会议作了报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接见了她。对方还告诉我,会议刚刚结束,人明天早晨路过赤峰的消息。我听到这个新闻线索后,立即决定到车站接人进行采访。果然和我朋友所说的一样,会上作报告时她还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送了一个小小的礼物——手工做的蒙古包工艺品。她解释说,内蒙古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爱住蒙古包;住蒙古包不破坏生态,四面八方都能看世界。原来,阿拉坦其木格是赤峰市人大代表,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人大代表的风采,到市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进一步了解了她的情况。她组织家乡的广大妇女,把生态环境建设得红红火火,不仅提高了当地牧民收入,还解决了妇女同志的就业问题。我写完稿,连同阿拉坦其木格提供的会议现场照片给《内蒙古日报》邮了过去,《内蒙古日报》(蒙文版)接到后及时在头版头条上发表了。2005年6月评选好新闻时,该作品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蒙文报纸好新闻一等奖。

猜你喜欢
牧民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商人买马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没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