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副刊办成“留客”的后花园

2023-01-09 10:19张秀云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副刊版面党报

张秀云

新闻行业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说的就是副刊的重要性。阅读副刊,读者常会泡一杯茶,坐下来慢慢看细细品的,把感觉好的文章单独抽出来留存,以求以后一读再读。作为一份报纸的后花园,副刊更具审美性和吸引力,能不能留住读者和订户,副刊办得好不好很关键。那么,如何办好地方党报副刊呢?作为一个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副刊编辑,本人在这里谈一些浅见拙识。

一、明确版面定位

副刊的任务,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其舆论引导作用。具体说来,它要用文学的、温情的方式对读者进行教育和引导,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以文化人”,说的就是文学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文艺作品的形式,于无形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人间正义,倡导真善美,凝聚人心。

任务明确了,副刊的内容也就明确了,自然是必须具备思想性,当然,也得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具备能打动和感染读者的真情。由于报纸版面的局限性,副刊稿件只能相对短小,宜用小切口切入,以小见大,用小事件展现大主题。至于表现形式,大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是读者喜闻乐见的,都行。可以是杂谈、小小说,也可以是散文、诗歌等,漫画、书画、摄影也是必要的补充。

业内有这样一种声音,认为副刊应该是新闻的延伸,应该具有新闻性,力求副刊作品与新闻事实密切挂钩。我以为不必强求,副刊是要有新闻性,但这个新闻性应该是广义的,没必要刻意追求像新闻作品那样的时效性,只要是当下读者关心、关注的话题,只要具备时代感,就可以列入副刊作品选择的对象。

二、弘扬正能量

“正能量”乍一听来是个高大的话题,落实到副刊上,它其实是“小”的,是贴近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折射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是正能量;乐于助人、友善待人是正能量;守信重义、尊老爱幼是正能量;宽容豁达、随遇而安也是正能量。这些看似“细小”的正能量,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形成了合力,就是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是民族腾飞的正能量,是人类进步的正能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副刊长于实现的。具体到稿件上,以我编过的版面为例,如《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篇散文刊发在清明节前夕,作者亲临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曾翙翔的工作所在地路湖村,重现他在该村帮助困难群众的一件件小事,写出了他的大爱,写出了当地村民对他的感恩和怀念,以及大家对他的遗腹子、他的父母及妻子的挂念,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和爱,读者过目不忘的同时,也被曾翙翔的奉献精神感染,被他的工作责任心感染,无形中就起到了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再比如散文《留一点》。这篇稿件从庭院里一棵柿子树上偷食的鸟雀写起,写到作者从驱赶到容留再到欢迎的情绪变化,又转笔写到由几句口角引发的一个刑事案件,表达出要多点宽容留点余地的思想内容,全文没有一句说理教育,只是暗暗地用身边的细节和故事来引导读者,读者读过之后,收获的却是“做人应当宽容大度”的感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此类文章明显具有积极意义。其他如《衰老的父亲》《起起落落一参照》等,都是按照“三贴近”原则,用小事件小切口彰显正能量,长短杂出,有庄有谐,绵绵细雨般无声地润泽和净化着读者的灵魂。

三、重视文化传承

地方文化是通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形成起来的,它对于提升当地人的素质、发展经济、凝聚人心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党报副刊不可忽略对它的发掘和传承。

本人就职的《拂晓报》是一份有着84年历史的革命报纸,是当年彭雪枫同志一手创建起来,而今是宿州市的党报。彭雪枫当初有“三宝”,分别就是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拂晓报》自诞生以来,就发挥着旗帜和导向作用,它和彭雪枫的名字一样,是一面红色的旗帜。在宿州,以“雪枫”二字命名的公园、学校、马路为市民熟知,雪枫精神和拂晓精神为市民熟知,作为宿州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它的宣传不可忽略。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作为副刊编辑和一名中国作协会员,我创作了15000字的报告文学《彭雪枫:鲜血催开遍地花》,回顾彭将军奋斗的一生及《拂晓报》创刊的历史,用两期版面连续刊发出来,影响很大,多家网站转载,还有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跟我谈读后感,谈对彭将军的怀念和感恩,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感恩,这就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力量。

宿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白居易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22年,这片土地养育和成就了他,他那首著名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他与初恋情人湘灵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是在这里发生的。一份合格的党报副刊,自然不能错过挖掘相关历史的机会,在我接手副刊的二十年来,刊发过从不同角度描写“白居易与宿州”的散文不少于三十篇,其中,有几篇还获得过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

作为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刘邦和他的对手项羽的故事、项羽和他的美姬虞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为了挖掘这段历史,本刊专门组织了一个作家队伍前往灵璧采风,创作出《垓下往事》《项王安在》《虞姬墓前》等一批佳作,有的在本报刊载后,还被其他报刊杂志采用,老鱼的《垓下往事》就刊登在知名的《散文》上。其他如闵子骞、嵇康、陈胜、吴广等,在这片土地上也有讲不完的故事,有很多可供创作的素材。中华文明传承已久波澜壮阔,无论哪个地方,只要编辑留心,都会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可供抒写。有此类厚重的文化散文作支撑,副刊版面自然也会厚重起来,不仅提升了本地读者的文化自信,对外也是一张珍贵的名片,对当地发展会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

四、重视作者培植

副刊办得好不好,有没有名家支撑很重要。有民国“副刊大王”之称的孙伏园,当年就特别注重这一点。他做北京《晨报》副刊编辑时,经常约鲁迅的稿件,几乎每周都去鲁迅家里催稿等稿,《阿Q正传》最初就是在他那里刊登的。五四时期有名的几家报纸副刊,都非常注重名家稿件,叶圣陶、茅盾、周作人、徐志摩等,常受约在其上发表作品。本人也非常注意给自己编辑的版面寻名家名篇。地方党报稿费很低,为了能顺利约到稿件,本人一直留心与名家交朋友,一些全国有名的作家如潘向黎、王祥夫、闫红、胡竹峰、李汉荣等,都照顾“面子”赐稿给我。读者在本地报刊上读到这些大家的稿件,享用到这样的文化大餐,都非常惊喜和兴奋,这无形中提高了版面的质量和品位,留住了已有的读者,并通过口口相传,发展了潜在的订户。而且,名家的气场强、人气旺,通过他们的宣传,我们的报纸也就声名远播,传播得更远。

当然,名家毕竟只是一小部分,一份副刊要办下去,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支稳定的本地作者队伍。本地作者队伍中,成熟作家的稿子好用,拿来甚至不动一字就可以上版,这是编辑们期待和欢迎的,但还有一部分作者,他们有相当高的创作热情,但作品不够成熟,此时编辑不能气馁,要有“给他人做嫁衣裳”的奉献精神,舍得花大力气修改,多给予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还可以经常组织培训,“请进来,走出去”,争取早日把他们培养成成熟作者,甚至成长为名家。这些作者,就是强大的后生力量,他们抒写本地人、本地事、本地历史文化,给读者以亲近感和认同感,是办好一份副刊的潜在力量。

五、编辑要重视自身建设

副刊质量高不高,与编辑的水平关系很大。好的副刊编辑必须涉猎广泛,是每一行都懂点门道的杂家,这样才能避免差错和笑话。有的副刊作品中,会出现林林总总的差错,涉及的人物朝代错乱,涉及的事实张冠李戴,涉及的常识让人大跌眼镜,这样不仅贻笑大方,也会损伤党报的公信力,造成读者和订户流失。这便是编辑知识储备不够造成的。当然,编辑只是杂家还不够,同时还必须是专家,既然是“文学副刊”,编辑就得在文学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从众多来稿中慧眼识珠。要想好上加好,对于一个副刊编辑来说,只会选稿还不够,还得能写才行,能写的编辑,改稿时下手才能“稳、准、狠”,切中“要害”,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的稿件改成出色的稿件,把劣质的稿件改为可用的稿件。那么如何提高编辑自身修养呢?我以为,不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握方向。及时了解时事政治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不偏离航向,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不偏离航向。如此一来,就要求文学编辑不能“掩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读古诗词”,必须养成每天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做一个政策的知情者和引导者。

增强脑力。不仅读文学类的书籍,历史、音乐、戏曲、考古、地理、科学等,每个领域都要涉猎,当然,文学方面更要深入研究。我看到一份报纸的副刊,作品里竟然把中学生都会背的周敦颐的《爱莲说》引用错了,还让苏东坡穿越到了唐朝,实在是遗人笑柄,很明显,是编辑文学修养不够。

增强笔力。凡写得好的副刊编辑,鉴赏力肯定不会差,好稿自然过目不漏,改起稿来也能驾轻就熟。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才能腾出工夫读和写,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会写的好处还有一点,遇到紧急策划约不到稿件时,可以亲自操刀补漏。读者看你写得好,会对你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更容易把你当成朋友,也能以文会友结交到全国各地的名家做朋友,对提升版面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眼下,《文汇报》的副刊编辑潘向黎、《安徽商报》的副刊编辑钱红丽、《汉中日报》的副刊编辑李汉荣等,皆是写和编双管齐下的高手,他们的版面,影响都非常大。

能做到这几点的副刊编辑,一定能把自己那片后花园打理好,姹紫嫣红的花园繁花朵朵四季绽放,自然就能帮这份报纸“留客”。

猜你喜欢
副刊版面党报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