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集群视角下长三角国际研发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探析

2023-01-09 23:15王红马黄苏雯
商展经济 2022年24期
关键词:长三角社区人才

王红马 黄苏雯

(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党校 江苏苏州 215100)

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2007 年,“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并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背景下,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和地位更为显著,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并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成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苏州作为“第一大工业城市”,2022新年第一会提出建设“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到苏州才有为”工作品牌,苏州市委苏委人才〔2022〕4号文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方案规划与实施,促进产业创新前端人才集聚与科创成果快速产业化,已成为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根本要求,能够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当前,相城正在全力构建“一区十业百园千企”发展图景,打造“数字化发展第一区”和“苏州市域新中心”。相城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科创载体平台资源集聚,创新带动作用日益突显,人才生态效应逐渐形成,为此,在构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大背景下,借鉴人才社区理论和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进一步规划和升级长三角国际研发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做法

1.1 创新街区——一种取代“硅谷模式”的人才社区理论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驱动新经济与新产业的涌现,世界各国和城市对新经济空间建设纷纷开始探索与构建,引起全球创新创业空间布局正在发生显著改变。创新街区(Innovation districts),一种被视为取代“硅谷模式”的创新生活一体化新经济空间兴起,该模式异于传统空间、其具有新城市特质(Cityness):主要由新能源、大数据等提供支撑,便利的交通设施贯穿整个区域,居住、办公与休闲娱乐功能混合。“创新街区”首先是由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研究报告《创新街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中提出,是指那些汇聚技术领先的“锚机构”(Anchor Institutions)、企业集群以及初创企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地理区域。这些创新街区空间紧凑、交通便利、通信网络发达,科技研发中心、创业企业、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高度聚集,并拥有办公大厦、商业公寓、居民住宅、零售中心等配套设施,创新活动频繁,无明显空间边界,体现出人群和企业位置偏好变化趋势。创新街区的发展揭示了协同创新在空间层面的布局趋势,摒弃了创新资源“另起炉灶”的硅谷“飞地”模式,使创新资源回归大都市圈,在中心城区重新集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从实践层面,结合我国建设实践,张省和曾庆珑(2017)提出了创新街区主要有三种模式:(1)中心市区桥梁纽带型模式,即在市中心以高校学府、科研机构为依托,聚集创新相关资源参与商业化创新的方式发展创新街区;(2)水岸“工业锈带”改造型模式,即通过对老旧工业区转型改造,以全新的城市形态和产业功能布局创新街区;(3)远郊高教园区城市化覆盖型模式,即提高传统远郊高教园区的空间资产密度,以该区域功能拓展推动其城市化进程的模式构建创新街区。综合来看,创新街区实现科创载体、企业、金融、中介、社会服务等促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形成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及资源共享空间为一体的城市创新空间。

1.2 北京“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

北京2016年率先提出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2017年确定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新首钢4个首批试点,2019年又新增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建设区,实现了“三城一区”全覆盖。主要做法是:一是着力提升人才工作国际化水平,如在人才项目中增加“外专短期项目”“战略科学家”等项目;二是构筑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例如引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鲲鹏联合创新中心、大疆北京研发创新中心等新型国际科创资源,举办“未来科学大奖”、海外学人创业大赛、“国际创业聚”等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健全国际化生活配套,通过新建、整合及改扩建等方式,推进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未来论坛等重大项目建设;四是优化国际人才宜居环境,例如重点建设温榆河公园示范区,积极推进大望京科技公园、朝来森林公园等景观环境建设,改造交通慢行系统。

1.3 深圳“国际人才街区”建设

为进一步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涵养一流人才生态,深圳2020年开始积极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相继设立市人才研修院、蛇口街道、香蜜湖街道等13个“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2021年11月,深圳正式发布《国际人才街区评价指南》地方标准,标志着全国首部《国际人才街区评价指南》地方标准正式实施。《国际人才街区评价指南》围绕国际人才的需求及各区实际情况,将国际人才街区分为居住生活型、商务办公型、创新创业型、专业服务型四种类型,并按照不同类型特点在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组织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引导不同类型街区发挥自身特点,突出街区特色。周到、暖心的服务,有利于提升国际人才吸引集聚能力,让国际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

1.4 苏州“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

苏州2022年正式提出“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为助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切实为“人到苏州才有为”营造最优生态,苏州2022年正式提出高品质人才社区概念内涵,是指具有生态宜人的居住环境、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效有序的社会治理,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创新创业、社会交流、文化消费等多元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区。高品质人才社区分为两类:一是地域面积相对较大,主要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等科教资源集聚的区域,通过叠加各种资源要素形成的集产业园区、园林景区、商业街区、生活小区于一体的综合社区;二是地域面积相对较小,主要依托具备一定居住功能的科创园、产业园等科技、产业人才集聚的区域,通过优化空间载体、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服务品质形成的人才宜居宜业的特色社区。

2 当前长三角国际研发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的定位及现状

2.1 建设定位

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位于苏州高铁新城,占地18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于2020年10月投入使用。该项目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城区政府和苏州高铁新城管委会合作共建,采取“多方共建、多元投入、企业为主、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性建设模式,是相城区推行“以研发为产业、以技术为商品,公司化运作、市场化机制”理念的生动实践,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首个集聚研发产业机构、构建研发生态系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新型专业研发产业园。

目前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由5个组团组成,包含3个研发组团、展示中心、会议中心及人才公寓。未来,长三角国际研发人才社区将完成“一环一核两轴四组团”功能定位:“一环”即双湖景观环,连接环秀湖和金如意湖;“一核”即为中央服务核,由城市公园、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和文化体育艺术中心组成;“两轴”为沿澄阳路的城市活力轴和沿富翔路的城市发展轴;“四组团”,即慧如意研发组团、玉如意研发组团、梦如意研发组团、会议酒店组团。

2.2 建设现状

当前,长三角国际研发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现状。

(1)一批重大科创载体相继落地。持续集聚高能级科创载体平台,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中国计算机学会业务总部&学术交流中心等均已落地运营,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苏州)研究院、航天科工三十一所空天动力研究院等重大载体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2)高端人才团队持续引入。近年来,引进了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集萃微纳所、集萃托普索和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团队。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2人、省“双创团队”2个和省“双创人才”12人、市“姑苏重大创新团队”2个和“姑苏创新创业人才”39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团队获评苏州市首批顶尖人才团队。人才资源总量超3万人、高层次人才数超7000人。

(3)产业创新集群起步发展。聚焦“十业百园千企业”图景,数字金融、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获批省级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区,招引培育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中银金科、成方云数字科技等数字金融企业超300家;获批首批省车联网先导区和省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培育了Momenta、智加科技、挚途科技等智能网联头部企业,已聚集相关车业超80家;获批“江苏省首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区块链相关企业超85家;集聚先进材料相关企业超45家,数字文创企业680余家。

(4)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建成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人才公寓,配备洗衣房、厨房、食堂、羽毛球室、健身房等完善设施;建成菁英汇人才公寓,设施俱全,设有创业俱乐部和人才会客厅。高标准打造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相城实验学校,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及第二幼儿园,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铁新城实验幼儿园,建成投用美国荟同学校。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集团·苏州高铁新城医院已运营。现有吾悦广场、圆融广场、金科大酒店等商业载体,已建成大湾公园、常楼公园、北河泾步道、官来泾步道等。

3 产业创新集群视角下提升长三角国际研发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的建议

3.1 厚植聚才之基,打造高能级事业平台

(1)加快发挥重大科创载体效能。持续提升软硬件协同及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促进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能级释放。加大引进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外资研发中心等在人才社区设立分支机构、地区总部或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加快推进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苏州)研究院和航天科工三十一所空天动力研究院等重大载体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人才社区内优质企业,争创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2)加快推进高端合作平台建设。依托大科学计划、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及产业创新集群重大建设,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紧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速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基于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中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和中日(苏州)地方合作发展示范区,优先落地一批国际产业创新合作示范项目。借助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科创载体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业务总部和学术交流中心、苏州国际会议中心,丰富常态化国际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全球高端学术会议和国际产业交流活动,遴选全国或全球有影响力的论坛、创新活动永久落地社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活动品牌。

(3)加快打造科技创业孵化空间。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申报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提供专门面向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创业服务,鼓励和吸引国际人才和团队入驻。面向海外人才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打造阳澄湖科技孵化活动品牌,为海内外创业者举办多种形式活动,搭建创业沟通和交流平台。吸引和支持知名的国际科技中介、人力资源中介、商业服务机构、商会组织总部及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组织、法律咨询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入驻,为科技孵化和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

3.2 优化引才环境,构建综合型服务系统

(1)打造“一站式”舒心服务方式。精准聚焦重大科创载体、创新联合体、新兴研发机构人才等需求,设立“办成事”专班、专窗、专员,一律临近办理,“一站式”解决包括落户、入学、社保、租房和证明开具等综合服务,为国际人才提供出入境、停居留、就业、创业、法律、税务、社保等双语或多语种咨询服务。实施“先申报、后落户”和“攀登”支持计划,开展相关审批权限下放试点,简化申报流程,允许容缺受理,提供更为有效便捷办理服务。加快人才社区服务数字化转型,优化升级人才政策计算器,为人才社区提供更加精准、内容丰富的“不见面”服务体验,构建智能化人才社区服务支撑平台。

(2)搭建跨界合作交流网络。面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需要,特别是针对产业创新集群“卡脖子”难题,允许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一体化配置,促进区域内人才市场化顺畅合理流动。鼓励人才社区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聚焦数字金融、智能车联网、先进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加强未来产业创新供给、创业孵化,探索国际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引导人才社区构建跨界复合式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人才沙龙、开设私董会、兴趣俱乐部、伙伴行动计划等,推动人才交流、碰撞机会、激发创新、跨界合作。

(3)打造多元参与共治模式。在人才社区积极探索购买服务,培育一批专业社工机构,开展专业社会服务。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涉外服务、政策、语言等培训,提升国际服务能力水平。积极引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吸引外籍人士广泛参与,组织开展教育文体、养老助残、环保公益等社区活动。鼓励国际人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引导社区建立邻里公约、社群组织,打造形式多样的邻里服务和交往空间。

3.3 培育留才土壤,提升“类海外”生活品质

(1)前瞻优化社区规划建设。借鉴“生产、生活、生态”全球标杆经验,前瞻性优化人才社区基础规划,进一步增设完善区域内产业、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休闲、文体等融合功能设施,全面打造“类海外”国际化社区品质。对标重大项目条件标准,全力走绿色通道审批流程,提升人才社区“类海外”项目建设速度。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类海外”需求痛点和难点,加大规划研制与建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如投资社会化服务、品牌商家、国际教育与医疗进驻等,积极参与人才社区“类海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2)优化完善人才乐居保障。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人居理念,充分考虑国际人才生活习惯,高标准规划、高品质设计、高精准配套,打造国际特色人才公寓、科学家小镇、高端住宅等多样化居住区。按照人才就近便利原则,统一调配周边人才公寓进行配套,同时引进和建成若干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星级酒店。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公司,建设中英文双语社区网站,配备双语社区工作人员,提供英语为主的外语咨询服务,为人才社区提供高品质物业管理服务。建设智慧安全社区,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数字化平台,实现人才公寓配租签约、入驻办理、退租管理线上办理等功能,为国际人才提供智能化、便利化、可靠性服务。

(3)提供教育医疗配套体系。加大引入如荟同学校等优质院校资源,立足国际人才对子女国际化教育需求,尽快建立2~3所国际化学校,对在人才社区设立外籍(海归)人员子女学校的给予审批便利。探索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国际学校绿色通道,视情况给予一定补贴。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在人才社区设立医疗机构分院、提供特需服务,尽快建设打造2~3家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综合医疗机构。加强与国际主流保险公司合作,推行国际医疗保险直付系统,在定点医院实现与国际医疗保险结算体系直接衔接,便利外籍人才就医。积极探索领军人才及其配偶可不受户籍或国籍限制,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鼓励用人主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3.4 激发育才活力,建设国际化智慧高地

(1)推动重点人才加速集聚。面向产业创新集群紧缺高端双创人才,优先支持人才社区建设科学家工作室、定制式实验室,为战略科技人才量身创设新型研发机构, 一人一策、特事特办,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重点人才集聚。优化国际高层次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人才社区内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攻关成功的,符合基本条件给予优先立项资助。推动高校和企业在人才社区联合设立卓越工程师创新基站,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数字经济专业应用性技术人才,给予驻留计划、人才公寓、生活补助等综合保障。

(2)推动海外人才精准导航。支持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海外华人社团、留学人员团体等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寻访国际人才。加快建设国际化引才机构,定期发布人才社区“需求清单”,以定制化方式开展海外引才,促进人才供需进准对接。依托高校院所和专业智库,实时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地图,把握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分布情况和最新动态,为人才社区精准引才提供支撑。鼓励用人主体“出海”建立研发机构、孵化平台、分支机构等,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实现“研发在海外、转化在社区”。 实施海归青年“新引力”计划,建设海归青年创新创业服务站,引导高层次海归青年人才集聚。

(3)推动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对标纽约、伦敦、硅谷以及北上广深先进地区,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人才社区探索打造“人才特区”,在人才进出登记、工作资格、用汇等以及个人所得税、研发机构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争取人才社区纳入与长三角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机制,打造高层次国际人才来华工作首选地、自由流动示范区、创新创业活力场,提升人才社区在长三角一体化高显示度占位。在人才社区率先实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对创新能力突出的用人主体在资金扶持、项目申报、职称评审、人才举荐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争取具有“姑苏人才”认定权限。在人才社区开设外国人才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实施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并联办理”,探索从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化衔接机制。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苏州市正全面推进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苏州相城区提出“一区十业百园千企”发展图景、全力建设数字化发展第一区,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抢抓机遇大力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研究分析了苏州相城长三角国际研发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的定位及现状,最后从产业创新集群视角,为了更好推进苏州相城长三角国际研发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提出了包括打造高能级科创载体平台、构建综合型人才服务系统、提升人才“类海外”生活品质以及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智慧高地的对策建议。

猜你喜欢
长三角社区人才
人才云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