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1-09 23:15范子怡牟晓伟
商展经济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工业化吉林省县域

范子怡 牟晓伟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32)

1 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一种依据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经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就县域经济的构成来看,乡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近年来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下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县域地区经济发展逐渐从乡村经济向城镇地区转移延伸,有助于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以便于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导向作用,持续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优化产业格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对于改善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1 总体水平

吉林省县域区域总人口数量为1919.7万,在全省总人口中占比较大,达到70.4%。吉林省经济平均规模是地域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30元。从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大量人口居住在县域地区,整体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到吉林省总体经济增长,还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从总体来看,目前吉林省的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全国末尾处,整体经济活力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在2021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吉林省颗粒无收。

2.2 农业生产情况

吉林省的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第一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十分牢固,尽管有所下降,但总体仍保持增长趋势。从区域来看,在吉林省内玉米播种面积处于领先的区域有吉林、长春和松原下属各县市。由此可见,吉林省的中部县域地区的粮食耕作面积远超于东西部地区。面对新时期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的诸多新要求,应致力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农业科学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新理念与新技术,维持粮食稳定增产,增加农业总产值,实现县域农业高水平发展。

2.3 县域工业化发展情况

县域经济增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循序渐进,整合资源,明确发展方向,推动省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由于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农业占比较大,工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产业活力不足。吉林省县域工业化发展中,衡量工业水平的一个代表性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如果工业增加值在区域GDP总量中占比小于40%,则表明该区域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结合吉林省的工业发展现状来看,超过50%的县域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未达到40%,产业创新力不足,增长速度缓慢,甚至部分县域地区的工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因此,新时期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增强工业发展活力,是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3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失衡

吉林省县域经济中工业产业分布失衡,逐渐成为制约吉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结合现行的工业化标准来看,县域地区工业化总体水平仅为36%,只有18个县的工业化水平达到40%。从整体角度来看,相较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吉林省的县域地区工业化尚未完全脱离初级阶段,经济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工业化整体发育水平偏低。对于部分工业化水平40以上的县域地区,主要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精细加工产业少,缺少龙头企业,品牌形象不鲜明,缺乏带动辐射作用,在此情况下导致市场活力和生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

3.2 县域经济发展失衡,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在吉林省总体经济发展中,农业占据了极大比重,目前吉林省的粮食商品率、农产品商品率已分别在70%、80%以上,因此从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农产品加工产业已经上升到和工业平齐的地位,成为当前吉林省支柱型产业之一。但吉林省却并非是农业强省,其县域的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太小,农田水利建设缓慢,同时对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也不够,未能及时转化和应用前沿的科研成果,且与生产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由于缺乏各县级政府主导,导致很多地区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面对分散的农户未能整合在一起进行农业生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尽管省内县域地区有很多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足够的优势。

3.3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受重视程度偏低

目前吉林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尽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活力缺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基础薄弱,尚未建立完善、可靠的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信贷项目倾向于大企业,对民营企业存在歧视情况。结合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来看,股权质押和收账款质押等方式很难获得信贷服务,即便部分民营企业获得信贷支持,但受限于金融部门机制限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贷成本。多数民营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只能依靠自身原始资本积累提供支持,技术改造难度较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县域民营企业高水平发展。

第二,县域民营企业配套管理体制滞后,竞争力不足。部分县域民营企业领导干部的小农意识严重,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因此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滞后,企业创新力不足,极大的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和发展。县域地区民营企业缺少专业化管理队伍支持,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难以应对市场经济冲击,很容易陷入发展困境中。

第三,技术型人才匮乏,县域地区民营企业整体规模小,效益低,因此难以吸引更多技术型人才。

3.4 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足

吉林省的诸多县域主导产业并不明确,致使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很多县市为了招商而招商,此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影响到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部分县市尽管逐渐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是至关重要的,但大多数仍是依赖企业聚集,并未形成相配套的产业集群。县域地区产业集群,呈现出企业之间简单的扎堆经营生产,企业之间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链不配套,产业关联度不强,未能真正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邻近省区来看,辽宁省有新民经济开发区药业产业集群、旅顺口区绿色蔬菜产业集群、法库县陶瓷产业集群等,而黑龙江有兰西县亚麻产业集群和绥芬河木材产业集群。由此看来,吉林省县域产业集群不仅与东南沿海地区相距甚远,而且与相邻省区产业集群规模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4 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4.1 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吸收引入市场上的资本

为了推动吉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导向,整合资源,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三大产业结构同步升级调整,在政府导向下重点发展第二产业,颁布政策适当的扶持、带动第一产业水平提升,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要注重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培养,进而实现全省产业格局全面优化调整。针对目前吉林省县域工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失衡、产业园区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大力倡导节约用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来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区域的承载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稳定增长。与此同时,要尝试着与高等院校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市场上的人才、资金等重要资源引入到本地,力求开发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2 依托特色县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4.2.1 通过省内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针对目前吉林省滞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如何有效改善此类问题,关键就是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兴建农村水利工程,改善农作物灌溉条件,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此外,持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创新,吸收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实处,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2.2 增强县域农业组织化程度

现代化农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农业组织支持,而目前吉林省的各类型农业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和发展,并颁布了相对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农业组织发展提供坚实法律保障的同时,也成为农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吉林省农业社要把握机遇,立足于实际情况构建相较于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助力县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4.2.3 大力推动特色县域农业发展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园艺产业,包括中药材、蔬菜、经济作物、食用菌及长白山山珍食品等。目前吉林省内大力推进园艺特产业、人参产业,并且将食用菌、参茸和棚膜经济为重要发展战略优化布局,对于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此外,积极招商引资来推动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扩大宣传来塑造特色、证明品牌,以此来提升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4.3 增强县域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政府政策支持

4.3.1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民营经济是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应高度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积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创设有助于民营企业高水平发展的环境。县域民营企业推行特殊化政策来降低信贷门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的将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支行,使县级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为县域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4.3.2 推动现代民营企业制度建立完善

筛选县域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适当地在服务、资金与政策等方面倾斜,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也可以吸引更多大企业加盟县域经济发展,或是外来企业与现有企业合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4.3.3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明确人才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整合资源,在地方政府主导支持下建立属于县级地区的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平台,与各大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推行人才培养工程;依托于县域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特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并考虑到企业所属行业特性进行更专业性的培训指导,扩大其指导覆盖范围,以此来有效提高培训质量,夯实人才保障。

4.4 加快县域城镇化建设步伐,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一方面,深入实施区域突破战略,巩固扩权强具的成果,打造出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尽量选择区位条件好、与经济规模大且发展潜力强的县城,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型城市。利用吉林省有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强化与沿线中心城市的产业关联,打造一批沿哈大和长吉图轴线的支点县城。

另一方面,根据吉林省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明确当地的文化底蕴,并进行合理化布局,发展成具有特色的产业聚集,从而促进县域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选择一批交通条件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优势突出的潜力大的建制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鼓励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创业,形成城镇化和工业化共同推进,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工业化吉林省县域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难忘的教诲:缅怀原吉林省关工委主任汪洋湖
县域经济提速